田碧兰
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田碧兰
目的 探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15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对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发生不安全事件3例,占比2.0%,护理满意度为95.3%。结论 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其护理不安全因素更多且复杂,包括总结有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及管理因素等几点,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针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管理规范及人员培养,持续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安全。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临床护理
新生儿护理与其他科室护理不同,新生儿均无语言能力与意识支配能力,患儿病症差异大,病情复杂,变化多,使得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复杂[1],稍有疏忽,均可能给患儿安全带来危害。本研究通过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湖北省荣军医院出生的15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婴89例,女婴61例;患儿出生时间0~7d,平均日龄(3.9±1.5)d。
1.2 方法 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参考相关文献,对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对策,观察本组患儿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满意度。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包括如下几点。
1.2.1 环境因素 由于新生儿比较娇嫩,机体抵御能力较差,如病室环境卫生不达标,新生儿易出现疖子、感染等问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1.2.2 人为因素
1.2.2.1 技术因素 由于护士护理技术不到位,存在一定技术漏洞,或仪器操作不熟练造成的工作误差,致工作质量受影响;除此之外,护士与护士间工作配合不到位,影响整体护理效果。
1.2.2.2 护士因素 护士工作中不能够专心完成护理工作,工作疏忽,监护不到位等引起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1.2.3 管理因素
1.2.3.1 人员配置 新生儿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不足,导致护士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运作,心理得不到良好的调节,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3.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权责不清,护士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足,沟通与协调难度加大,护理记录混乱,交接班混乱。
1.2.3.3 制度执行不到位 护士对护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与主动防范性,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问题解决不及时、处理不公正、奖惩不公等均造成护士工作积极性差。
1.3 疗效评价标准[2]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由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环境、护士护理积极性、护理态度等因素。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尚可与不满意四个维度,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本组患儿经护理观察发现,发生不良事件导致的新生儿安全事件共计3例次,占比2.0%,其中3例患儿由于护士工作疏忽,对新生儿感染症状未及时发现,导致患儿发热,全部患儿均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后,得到解决。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78例,基本满意65例,尚可5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5.3%。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患儿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缺陷及死亡的情况[3]。新生儿不具有任何语言及意识支配能力,且病症差异大,病情复杂且变化快,使其不安全因素较其他科室要多[4]。本研究中,根据护士护理的临床工作经验及参考相关文献,对可能影响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有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及管理因素等几大点,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技术因素、护士个人因素,管理因素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几点。
根据这些因素加强对应措施,以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具体方法如下。
3.1 管理规范 规范新生儿护理的流程及相关制度,包括从新生儿出生、院内护理及出院等相关流程。新生儿出生时给予全面记录患儿的自然情况[5],根据患儿性别不同,采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男婴为蓝色手脚牌,女婴为粉红色手脚牌,出生时,让新生儿母新看过后,当面给予患儿圈上手脚牌,标注产妇姓名、年龄等相关信息,确保不会发生错误[6]。规范护理记录的写作,注意字迹整洁,记录详细,交接班时做好交接班注意事项的接管,交接双方确认签字。严格执行护理相关制度及流程,由护士长负责监管,对不符合流程的操作环节加以指正。
3.2 人员培养 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注意对护士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培训工作,注意对护士的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加强新知识的更新,使护士及时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7]。
加强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相关护理技能,如各种仪器的使用,急救技术的掌握等;引进新仪器、新设备时,在实施操作前做发相关技能的培训,使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能够及时应用相关仪器给予治疗。
加强护士“软技能”培养,学习心理学、心理调整、语言沟通、法律法规等方法,提高护士“软技能”的培养,提高护士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8]。
加强相关制度及流程的学习。组织护士学习新生儿护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及流程,强调各个执行环节中的注意事项,使护士能够有效地运用到护理管理过程中,减少工作疏忽引起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总之,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其护理不安全因素更多且复杂,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针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管理规范及人员培养,持续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安全。
[1] 袁磊.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12):126-127.
[2] 任磊,段幼萍.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7-268.
[3] 李珍钰,屈香枝,许焕丽.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5):579-581.
[4] 李招兰,李香秀.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8):126.
[5] 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103-104.
[6] 张雪.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210-211.
[7] 刘辉.新生儿呼吸暂停的观察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8):121.
[8] 李文香.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9):18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7.078
湖北 430074 湖北省荣军医院 (田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