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途径探究

2016-03-11 12:38胡晓娟
中国市场 2016年48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大学生

胡晓娟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4)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途径探究

胡晓娟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4)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越来越要求教育社会结合得更紧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拓展能力,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创业技能和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创新创业;创业途径;教育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融入多国贸易舞台,中国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与成功,以及全球影响力的壮大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1 创新创业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年之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麦可思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自主创业目前并未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其中的原因很多,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等多个层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1)创新创业能力关注度不够。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下,学校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少了积极主动性,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

(2)创新创业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教育未能有机整合。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大多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很少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岗位职业素质教育被当作职业教育的核心,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而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附属。

2 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1)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石,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关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的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2)促进人才分配及成果转化。我国目前人才分配极其不均,高校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简单,教育模式偏重通识教育,学科专业特点弱,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有经济头脑、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善于人际交往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 创新创业培养途径探究

麻省理工学院大卫·伯奇教授1979年发表了一篇《工作产生过程》的研究报告,以翔实的数据推翻了大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创新就业机会的主体的传统观念。指出创业是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此,个人创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注重将大学生由一般求职者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工作岗位创造者。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选择人生成功道路,教会大学生妥善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升华和完善大学生的自身人格,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在整体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探究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的现代化发展。

(1)思想上加强创新创业意识。从思想上巩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模式除了就业外,更多地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当知道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相辅相成,在与企业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不应以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应当从长远打算,着眼未来,除了谋求一份称心的工作外,还应在工作上有所发挥,有所突破,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2)理论指导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停留在当前,高职院校应大力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参加,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创新创业课程中来。

将创新创业型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程,无论是什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入门;通过第二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入行;第三学年,通过学生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生入职。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学生职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多样化。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和工具,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训练方法是在实训课程中进行角色扮演,使用软件平台、ERP沙盘等手段模拟企业运行活动等;在第二课堂开展论坛、讲座以及创业设计大赛等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市场和企业调研、学习的机会,通过充分反映社会现状的创新创业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将创新创业训练成果进行转化。避免出现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不一致,实现创新创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渠道上积极疏通,从资金角度扶持市场需求的创意产品,对新的商业模式进行积极引导,从场地、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及时对创新创业产品进行市场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的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难度相对较大,需要配置一定的师资力量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建设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教育,既是学校人文基础公共课,又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课时少,任务重,需要大量的教师承担此项教学任务。高职院校对创业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引起重视,加强对教师需求数量、教学质量的重视,满足国家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和教学需求。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建设一支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并从社会各界聘请优秀企业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

(4)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学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因此,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主,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题和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办学发展中一个新的领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纳入教育总体规划,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健康发展。

(5)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坚实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教育共同体。高校吸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管理师等组建创业教育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模式制定、课程建设、实践基地打造等,积极争取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支持,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

加强与本地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科技园、地方政府合作,加强培训,创业大赛,实施创业政策扶持,资助创业基金,使得创业立足地方,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沈健.当前加快建设江苏高教强省的重点任务[J].江苏高教,2009(1).

[3]周朝森.教育评价理论的新探索:美国“第四代教育评价”评述[J].教育研究,1992(2):51-54.

10.13939/j.cnki.zgsc.2016.48.199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大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