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华 殷玉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办公室
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难题
赵炳华 殷玉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办公室
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就业难”并没有因企业遭遇“用工荒”而得到解决,而是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交织并存。
用工 就业 难题
经技区现有各类企业10000多家,其中民营经济占了绝大多数,主要支柱行业有造船、电子、服装、食品加工、五金机械等行业,这些企业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从业人员达6.5万多人,其中外来劳动力近4万人。通过调查,了解到企业用工短缺现象较为突出,主要集中在电子、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我区2015年企业招聘和求职就业情况看,截止12月份,全区招工企业515家,提供岗位12428个。登记求职人员10525人,已经就业7312人,占69.5%。还有510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而同时又有3200多名求职人员未能如愿找到工作。那么,到底哪些企业、哪些岗位难招到人而叫“荒”,而又是哪些人面对岗位在喊“就业难”?
从不同岗位的求聘对接情况看,招工企业提供的管理层人员、营销人员、办公室文员、会计、出纳、司机等岗位558个,不足岗位总数的4.5%。虽然这些岗位大多对学历、专业、职业技能、从业经历有要求,但仍然应聘者众,是人力资源市场的“热门”,这类岗位能轻松招足人数。而企业计划招的普工,工种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机械加工、造船、纺织、电子、食品加工等生产一线操作工,7100多个岗位有4400多人应聘上岗,占62%。保安、清洁工、锅炉工等类人员900多岗位,应聘上岗738人,占82%。对招工条件相对宽松、技术含量低、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较大及有一定危险性的岗位3800多个,有1600多人应聘上岗,占42%。
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就业难”并没有因企业遭遇“用工荒”而得到解决,而是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交织并存。主要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自主创业人员不断增多。随着创业大潮涌动,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通过自主创业改变现状。我区每年自主创业人员2000人以上。这些人不愿在受约束的企业里赚取工薪,更愿意在政府政策的推动、扶持下创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大规模扩展的房地产业在城市沿街及专业市场推出大量的经营空间,吸引一部分人跻身于个体经营行列。
年青一代求职人员就业观念发生根本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相对慎重,他们的求职动因已由“经济型”转为“生活型”。自身的传统精英意识和社会固有观念的压力,使他们倾向于“体面而有前途”的工作。即使向往的“白领”遥不可及无奈当“蓝领”,在就业上也存在相互攀比的心理。求职人群中,新生代占总数的60%以上,他们绝大多数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过高品质生活。在就业上,他们不仅希望工资如愿,更在意行业是否能展示个人才能、适合自己发展,关注工作环境、社会保障、是否舒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些企业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难以让他们满意。对这部分人来说,求职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关键的是立足自我权衡择业。
技术工人缺口大,导致部分企业“用工荒”。现代企业经营者已深深认识到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满意的产品。他们刻意寻求在职业技能上胜任的员工。所有招工企业对职业技能有明确要求的岗位占48.4%,而求职人员中仅仅有基本技能者不足30%。对一些企业来说,“用工荒”一定程度上是技工荒。
面对“用工荒”面前的“就业难”和“就业难”呼声下的“用工荒”,破解的路径在何方?如何剔除挡在求职者和用人企业之间阻碍的樊篱,是摆在政府、企业、社会和求职者面前需要多元公式破解的课题。
一是政府要强化就业促进措施。政府要架起求职者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对劳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部门要全方位加强信息服务,开辟人力资源市场,多举办招聘洽谈会,多渠道、多形式开辟求职、招工“绿色通道”。特别要将各招工企业岗位信息充分提供给求职人群,同时对城乡求职者年龄技能等信息汇总提供给各招工企业。使招工企业、求职者对所需信息尽在掌握,便于取舍选择。
二是加大求职人员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多形式的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本领、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关键举措。政府应当组织成立专门培训机构,制定落实技能培训优惠政策,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立足企业需求实施“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分级培训”、“分行培训”,鼓励扶持企业先招后训,实行“车间教学”、“ 工厂教学”,协调好用工需求与供给关系,解决企业的招工难问题。对培训合格的求职人员要及时发放职业技能证书,方便求职就业。也可为技校、企业牵线实施定向培养输送,或者营建就业缓冲地带,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输送大学生进企业见习。
三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出现“用工荒”的企业应当审视自己,寻找根源。招工难使企业劳动力成本提高,要保证利润,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的压力,企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或者增加机械操作,努力减少对于劳动力的过多依赖,两者都逼迫企业技术升级,这是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必然选择。否则,“用工荒”将直接危及企业生存。
赵炳华(1975.10.24-)男,河南省项城市人,专业:人力资源。
[1]商意盈 王政,我国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经济参考报2012.1.16
[2]完颜华,就业难与用工荒何以尴尬并存?甘肃经济日报(兰州)201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