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基于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

2016-03-11 12:38
中国市场 2016年48期
关键词:战略理论方法

张 茜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战略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基于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

张 茜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关于战略管理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对其今后的创新性发展探索还是个空白。文章分析了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并基于此,从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视角等四个角度,研究了战略管理发展的可能趋势,提出了创新路径。

一般规律;战略管理;创新路径

1 引 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对创新的最佳阐释。创新于民族、于国家是举足轻重不可小觑的存在,对于管理又何尝不是呢?从管理学意义上讲,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包含有更新、创造新的事物、变革等含义。创新是管理之魂,是增强管理活力的源泉,是推动管理进步的动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实现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完善与创新,通过改革与发展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凝聚力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传统的职能管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向战略管理的方向转移。这既是客观形势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转变战略观念,提高战略人员创新能力,并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因此,战略管理作为从管理学中分离出的一门学科,研究其创新路径势在必行。

2 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概述

研究战略管理的创新路径有章可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以及管理视角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概括地描述,管理科学的进步呈现出了下面一些规律性。

2.1 管理对象的变化

管理对象经历了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从粗略到精细、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再趋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对于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的变化,不仅是要素数量的变化,更是要素内涵的扩大。

2.2 管理方法的变化

管理方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以人治人到以物治人、从定性到定量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简单系统(简单的物的系统)到复杂系统(复杂的物与人结合的系统)、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以人为本)的过程。

所谓“以人治人”,是典型的经验式管理方法;所谓“以物治人”,是以制度、文化规范人的行为,还包括以自动化技术装备减少人的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对物的控制而减少对人的控制。

2.3 管理手段的变化

管理手段的变化则是经历了从人工到利用工具、从单一功能的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系统(如从MIS到CIMS)、从信息孤岛到企业网和互联网。

利用工具主要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初期的利用工具主要是以提高效率为目的,比如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现在的利用工具已经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上升到处理由人工所不可能完成的复杂问题,比如客户挖掘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

2.4 管理视角的变化

管理的视角则是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近(短期)到远(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形成的过程。

概括以上,管理科学如同一般科学一样,从三个方向趋于一种极限:第一个方向是不断微观,学科研究进一步分化和继续向微观深入;第二个方向是不断宏观,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着眼点越来越高,甚至超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组织的范围,考虑政治和文化因素,与周围环境联结为一个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第三个方向就是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进入现代科学后期,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不断向着宏观交叉,向着复杂的综合集成或整体化趋势发展。

3 战略管理的发展规律

战略管理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其根源是钱德勒(1962)、安索夫(1965)和安德鲁斯(1971)的开创性出版物。战略管理理论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系统地用于指导企业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一般可概括为三个重要的阶段 :经典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理论。以下将分别阐述各个历程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视角的一些变化。

3.1 管理对象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的分析重点是企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及目标。钱德勒为“企业战略”下了定义,其强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必须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1]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提出企业战略必须按严格步骤有序地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方案拟定、评定与选择、战略计划的实施及其反馈控制系统等,并用托马斯·库恩(1972年)提出的范式研究战略管理发展,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分析。[2]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寻找成功的钥匙被吸引到研究外部环境上,因而研究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IO)变得尤为重要(波特,1980)。Michael Poter 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体系及战略集团的概念,为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IO经济学家为战略管理理论还贡献了代理理论(Jensen and Meckling,1976)和交易成本理论(Williamson,1975、1985),重点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寻找成功要素。

20世纪90年代初,Wernerfelt(1984)和Barney(1991)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资源的理论(RBV),认为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再次将关注重点置于企业内部。但是由于战略资源不足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因此人们对RBV产生怀疑。

因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RBV密切相关的研究出现。知识基础观强调基于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隐性知识(Nonaka,1994;Grant,1996);动态能力能够使公司适应外部环境,并持续更新和改善资源(Teece et al.,1997;Wang and Ahmed,2007);“资源配置”则讨论如何通过公司的自我管理创造有价值的能力和资源,突出创造和管理的重要性(Sirmon et al.,2007、2011)。

尽管许多产业组织的传统研究已经衰落,但是近年来强调外部因素的研究不断受到重视,如制度基础观、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协同进化理论等。

3.2 管理方法的变化

早期的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规范性研究或说明性研究。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Chandler调查美国四个大企业(杜邦、通用电气、新泽西标准石化、西尔斯)采取或拒绝多部门结构的行为及原因,这些企业的大部分信息源自公开信息、企业内部记录或访谈等。Chandler不同于Andrews和Ansoff,他的说明性和规范性研究较少,但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可被视为多种案例的比较研究。[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证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实证研究、经验研究取得主导地位。研究人员更多地解释和预测而不是描述战略管理现象。因此,战略管理变得更科学。Poter认为,基于企业和产业的统计数据,IO经济学利用实证经济的统计分析框架,为战略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框架。

而RBV强调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独特性。稀缺、无法模仿的有价资源在本质上是无形的,且难以测量,因而在经验测试面临巨大挑战。起初,研究人员用替代标准衡量无形资源。但从根本上说,替代不是有效的方法。最终,RBV研究采用的方法不是大规模数据资料收集,而是案例研究。许多学者采用更复杂的案例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为基础的详细案例研究、档案和访谈数据的收集、深度案例研究等。

3.3 管理手段的变化

战略管理手段的变化,概括来讲是深入的案例研究逐渐被基于复杂的计量技术的定量工具、多层次分析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混合方法所取代。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使用大规模调查或档案文件,建立数据库,如PIMS和Compustat使得战略管理学者们能够方便地得到大量标注的企业数据。尽管起初大多数的研究样本数量不超过100个,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库规模日益扩大,先进的统计数据与统计软件、计算机相结合,使得大规模数据库的运用成为可能,一些早期倡导者引入多元统计,定量研究方法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提升战略管理研究的精确性,代表性的方法有座谈小组数据分析法、时间序列数据的因果模型、回归分析等。

3.4 管理视角的变化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的“最优经验”研究已经让位给国际化、企业合作、对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竞争及发展战略、战略领导、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与其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话题。战略管理理论和研究经历的过程像“钟摆”。战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识别两种类型的张力: 一方面,反映于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反映于公司的微观及宏观之间的作用力。在两个力的作用下,战略管理研究的“钟摆”不断地运动,使得研究视角更具针对性、长远性、广泛适用性。

4 战略管理创新路径初探

基于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我们初步探索了战略管理的创新路径,将重点研究企业内外部如何协调发展,并针对多要素进行复杂、科学、综合的分析,研究结果的战略意义将更为深远。几个重要理论如下:

制度基础观,是为了分析企业的成功因素,考虑与公司制度环境相关的一些解释变量(Peng,2002;Peng et al.,2009)。为了理解环境与战略的关系,该方法通过引入新的环境变量扩展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比如法律、区域或国家的文化或传统。这种观点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更准确地建立并描述制度维度的指标。

从企业行为角度解释一个公司的竞争行为。这种方法围绕着行为逻辑,强调创业方法和企业灵活性为基础的竞争力。这种基于行为的逻辑,不但将注意力转移,使得不仅仅从行业定位或所占有的资源角度来解释公司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分析企业如何用更少的优势与已经建立的公司形成竞争。

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主要分析了何种掌握在中小企业(SME)经理手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对企业为自然环境做出负责任行为产生积极作用。特别地,他们验证了公司环境责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取决于其行为与报表的密切程度。令人好奇的是,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否是更负责任的企业其报表就越多。这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负责任行为往往取决于管理者,而不是主观意愿,他们倾向于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因为他们很难体现外部责任,尤其是环境问题。因此,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地区的研究结果证实,越注重收集并接受社会责任信息,留给环境管理的自愿配置越多和传播企业责任实践的重要性越大。因此,企业管理、公共部门和公司组织在信息、意识或社会责任培训方面的努力会对环境的态度有积极的影响。由此看出,该方法表明制度环境对公司的战略行动有重大影响。

[1]夏晖.关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S2):91-93.

[2]Ansoff,H.I..The Emerging Paradigm Of Strategic Behavio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501-515.

[3]刘宇伟.美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之透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80-82.

10.13939/j.cnki.zgsc.2016.48.077

张茜(199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战略理论方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战略
战略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