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亦[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050024]
大小徐本《说文》草部字比较研究
⊙高亦[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050024]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研究的最重要著作。现今通行的《说文解字》是由宋代徐铉校订的,也称大徐本。另还有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增加了许多徐锴的个人看法,被称为小徐本。本文从中选取草部字作为研究对象,从编排、字序、归类等角度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异同,以更好地推动研究。
《说文解字》 二徐本草部
二者的相同点主要在于编排体例方面,大徐本和小徐本没有改变《说文解字》的编排原则。都是沿袭了“据形系联,以类相从”的编排顺序。草部字上承屮部,“屮”表示“草木初生”;下启蓐部,“蓐”表示陈草复生。此为“据形系联”。而在草部字内部的编排上,将同一类属、意义相近的字编排在一起。比如“苏”、“荏”都是表桂荏的,所以放在一起。“”“萋”“”等表示草茂盛的放在一起。“蒲”、“”都是与蒲类相关的,编排在一起。在“草“部里,诸字意义都与草相关,草是它们的意符。编排在前面是意义比较实在的,都是草类的植物,而放在最后的则是与草有一点联系的字,比如“蓄”“”,表示积和推,并不是草类植物。
(一)收字数量不同
大徐本收四百四十五字,重文三十一个。小徐本收四百四十字,重文三十一个。徐锴注明是因为补遗造成了收字数量的差异:“臣次立曰,今文四百三十九,文按《说文》曰文四百四十五。补遗莒、、、、、萃六字,共四百四十五。”并说明了重文的增加也是因为补遗了一字的原因。
(二)小篆字形不同
(三)编排顺序不同
小徐本在草部字的编排顺序上与大徐本略有不同之处。比如,“茹”和“”两字的顺序与大徐本是相反的。“莱”“葭”在两个版本中顺序也是相反的。最为明显的差异在于“”字,大徐本放在靠近五十八,在“”后,而小徐本放在靠近结尾处,在“范”之前。“”“”基本为同义词,因此在这个字的编排上,徐铉本更为合理。“萑,草多貌。”大徐本也放在前面,在“”之后。而小徐本则根据意义相近放在后面,在“茸”“”之间,均有草多、茂盛之意。对于“萑”字的编排,两个版本都很合理。大徐本是以“”为基准,因为“”的解释是“萑也”,从而放在一起。而小徐本是基于“萑”“茸”“”意思相近。“”“苏”在大徐本紧接在“”后,其后是“荏“字。小徐本“”后则直接接“荏”字。大徐本之“苏”字本在第十七,“荏”之前,因其义为“桂荏也”,与“荏”字意义接近。小徐本将其改至靠近结尾处,在“艽”之后。又在“苏”“蒜”之间添两字。在“苏”字的编排上,显然徐铉本更为合理,“”与“荏”意义联系不大。
(四)释文不同
1.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大徐本除了许慎的观点几乎很少有自己的批注解说。而小徐本则有多处“臣锴曰”,附加其他材料书证以及自己的观点。正所谓大徐本“述而不作”,而小徐本“有述有作”。徐锴所举语言材料来源于《诗经》《楚辞》《尔雅》《周礼》《吕氏春秋》等等。因为“草”部多涉及植物专名,所以在小徐本内部“草”部较其他部来说,引用《尔雅》一书明显更多。如“”下是这样注解的,臣锴曰:“《尔雅》:,大苦甘草也。”“”“”等字也都引用了《尔雅》的解释。徐锴本亦大量引用了其他著作。如“兰”字下,有“《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荠”字下引用了《诗经》:“墙有荠。”附加了自己的观点的也有很多,例如“莸”字下有:“臣锴今按:‘似细芦蔓生水上,随水高下然也。故曰:莸,游也。’”又如“庄”字下有:“徐锴曰:后汉孝明帝讳,故许慎不解说而最在前也。臣锴以为,庄,盛饰也。故从草壮声,壮亦盛也。”说明了“上讳”是谁的讳,“庄”字为何排在最前面等问题。“薇”字下有臣锴按:“薇,一云似大萍,或曰生山中。”对“薇”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大徐本有:“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而在小徐本,“芋”字下有臣锴曰:“芋犹言吁也。吁惊词。故曰骇人谓之芋。芋状如蹲鸱,故骇人。”这里徐锴不仅用声训解释了“芋”的语源,还解释出了“芋”为何骇人。
2.释文增删改易。相比于大徐本释文,小徐本释文有的有所增加。比如“莠”字,大徐本释文为:“禾粟下生。”而小徐本的释文则是:“禾粟下扬生。”如:“蔺,莞属。”小徐本写作:“蔺,莞属也。”通观全部,一般大徐本写作“某属”的,小徐本许多改易为“某属也”。大徐本:“萌,草也。”小徐本改为:“萌,草芽也。”
有的则改易较多。例如大徐本:“蓍,蒿属。生十岁,百茎。”小徐本改为:“蒿叶属。生千岁,三百茎。”“”字,大徐本释文为“草木凡皮叶地为”,而徐锴本则为“草木皮叶堕地为”。“”字徐铉本解释为:“蔗也。从草诸声。”小徐本则为:“草也。从草猪声。”
3.改换用字。这种情况出现得很多。比如对“苹”字的注释,大徐本的释文是“也”。小徐本注释为“萍也”。对“苌”字的解释,大徐本释文为:“苌楚,跳弋”,而小徐本释文为“苌楚,铫弋”。“”,大徐本释文为:“黄,职也。”而小徐本则为:“董除,职也。”另外还有“蒲,水草也,可以作席”。小徐本改易为:“水草也,或以作席”。小徐本将徐铉对“荷”字的解释“芙蕖叶”改为“芙蓉叶”。又如,大徐本释文:“苍,草色也。”而徐锴本则写为:“草覆也。”大徐本中:“,草也。”而小徐本中则为:“,草也。”徐铉本:“,兔也。”徐锴本则写为“兔瓜也。”另外还有“”字,大徐本解释为“井藻也”,而小徐本改为“牛藻也”。
4.注音不同。小徐本将已经不符合当时读音的反切改换了。比如,“菊”字,大徐本写为“居六切”,而小徐本写为“居逐反”。又如“菁”字,徐铉注音为“子盈切”,徐锴注音为“津贞反”。“苹”字大徐本注音为“符兵切”,小徐本注音为“备明反”。总结可以发现,两个版本注音用语不同,大徐本注音用语皆为“切”,小徐本用语皆为“反”。此外,徐锴还给一些释文中的生僻字注音。
(五)对六书的分析不同
比如“芝”字大徐本记载的是“从草从之”,为会意字。小徐本则记载的是“从草之声”,为形声字。“苷”字大徐本记载的是“从草从甘”,为会意字。小徐本则记载的是“从草甘声”,为形声字。“芟”字大徐本记载的是“从草从殳”,为会意字。小徐本则记载的是“从草殳声”,为形声字。还有“”字,徐铉认为:“从草、风。”而徐锴则改为:“从草、风,风亦声。”这种字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亦声字”,而这种情况,如果一定要分出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的话。大徐本往往处理为六书中的“会意”,而小徐本处理为六书中的“形声”。另外,大徐本倾向于将许多字归为省声字,而小徐本往往归为单纯的形声字。比如徐铉认为:“”认为是“从草,稀省声”。徐锴本直接归为“从草,希声”。另外对于省声字,两个版本对于是何字的省声,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大徐本中:“,从草,兹省声。”小徐本则认为:“从草,丝省声。”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梳理出了徐铉本和徐锴本在草部字的异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编排体例方面,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收字数量,小篆字形,排列顺序,释文和六书分析几个方面,希望对训诂研究有所助益。
[1]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