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祎[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87]
天真与成熟的辩证统一
——从《阿拉比》看孩童的成长
⊙陈韵祎[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300387]
乔伊斯的《阿拉比》是世界经典短篇小说。大部分研究都围绕男孩的顿悟展开,而对男孩去阿拉比集市之前的成长过程重视不够。男孩去阿拉比前的“滑稽、幼稚、甚至愚蠢”是其“天真”的真实表现。任何人的成长都是天真与成熟的辩证统一。乔伊斯以小见大,通过男孩的个案观照普通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这正是《阿拉比》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阿拉比》 成长天真成熟统一
虽然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一生所写的短篇小说不多,只出版过《都柏林人》这一部短篇小说集”①,但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出于朦胧的爱情,想到去阿拉比市场为自己心爱的女孩挑选一件礼物,后来由于叔叔的耽搁导致计划落空,却最终顿悟的故事。大多数前期研究都围绕《阿拉比》中的男孩的顿悟或者反宗教精神展开,也有研究小男孩的朦胧爱情的,但大都对男孩持嘲笑、否定、讽刺的态度,对其去阿拉比集市之前的表现持肯定态度的很少,认为男孩“幼稚、不成熟、脱离现实、单相思、盲目”等,而笔者认为,男孩的“幼稚、不成熟、脱离现实”是每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的,是天真的体现。天真是小孩子纯洁的天性,弥足珍贵。没有天真的经历,就不会有后来的成长、顿悟和成熟。一个人的成长是天真与成熟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对男孩的天真予以重视和肯定,而不应一味地进行讽刺、嘲笑和贬低。《阿拉比》中的男孩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男孩的缩影,每个年轻人都必然经历由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这正是该经典的艺术魅力所在。
《阿拉比》以一个青春期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有其深意,该年龄的孩子极具想象力,天真、浪漫,对感情敏感而炽热。19世纪末,爱尔兰社会各个方面都不景气,男孩想在无趣、麻木的生活中寻找精神支柱,试图赋予生活意义。此时,“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的双重压迫和钳制之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②,人人都感到麻木、苦闷、盲目。在如此枯燥、压抑的环境中,《阿拉比》中的男孩居然还萌生着美丽的梦想——追随曼根姐姐的足迹,这是孩子的纯洁天性使然。他“不顾环境的沉闷,凭着一时热情去苦苦追寻,就像旧时骑士登上唯美的爱情之船去获取能与心仪之人相匹配的礼物”③。他把曼根姐姐作为精神支柱,“从那天晚上开始,我产生了多少难以计数的愚念,浪费了多少白天和黑夜的时光!我多么希望动身前这段冗长乏味的日子赶快到头啊,无论是在夜晚的卧房还是在白天的教室,她的身影总是横在我和我徒劳攻读的书页之间,‘阿拉比’这个词的音节穿越灵魂的静谧向我袭来,一种东方式的大喜悦笼罩着我”④。因为曼根姐姐的一句话,男孩就对阿拉比无限神往。去阿拉比之前的日子是冗长乏味的,而男孩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对曼根姐姐的爱和给她带礼物的承诺,这懵懂的感情支撑着男孩。所有的人都在麻木地度日,男孩的生活之所以没有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就是因为有了曼根姐姐。男孩把她作为崇高理想的寄托,支撑着男孩度过一天又一天单调的生活。男孩对阿拉比的渴望,是他对朦胧爱情的追求,也是他抵制无意义生活的行动。再者,我们发现对于曼根姐姐来说,“她弟弟总会首先对她进行一番嘲弄”⑤,她在家里的地位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至少和弟弟的待遇不一样,所以她甘愿忍受弟弟的刁难。但她却从不抱怨,默默地忍受一切,男孩也观察到了这一点。他看到了曼根姐姐内心的爱和包容,有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觉,因此曼根姐姐成了男孩生活的意义和希望。
作为青春期的少年,男孩没有受到世俗世界物欲的干扰,单纯地喜欢一个女孩子,不含任何杂质。他对于曼根姐姐的喜欢是真心的,纯洁而全力以赴。这份感情朦胧,充满幻想、激情和浪漫,“除了偶尔招呼一声,我从来不跟她搭话。可是每每听到她的名字,我却好似听到了召唤,全身热血沸腾。即便在与浪漫最不搭界的种种场合,她的影子也与我常相为伴……我对未来想得极少,不知道自己往后还会不会去和她说话,如果说了我又怎么才能向她表明心迹、吐露爱意呢?尽管如此,我的身体仍然好似一架竖琴,她的音容笑貌如同手指,从琴弦上一掠而过”⑥。这段描写表达了男孩对女孩懵懂的、迷惘的爱。男孩甚至都没有和她说过话,就喜欢上了她。她的名字对男孩是一种召唤,她像是男孩的主人,男孩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她。这些都说明男孩对曼根姐姐的喜欢是真心的、纯粹的,为了她,男孩要去阿拉比,男孩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尽管自己生活得并不幸福,还是努力让曼根姐姐开心,我们由此看到了男孩对爱情全力以赴的投入和付出。如果将《阿拉比》主人公由小男孩换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那故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年纪越大,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心世界也将变得很复杂,对感情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标准。而在小男孩这个年纪,他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维,只一心想着对曼根姐姐好。男孩对这段感情充满激情和幻想,也试图用自己认为浪漫的方式——代替曼根姐姐去阿拉比并给她带礼物来博得她的喜爱。这再次表现了男孩率真、纯朴的天性。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孩童是成人之父。对每个人来说,初恋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美好的、难以忘怀的。而且处于初恋中的人们,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感情,觉得每天可以见面,一起玩,一起上学就是最好的。这样的感情很纯真、很幼稚,甚至很“傻”,但却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阿拉比》中的男孩也是一样,他对于曼根姐姐的懵懂感情正是经历初恋的过程,“所有感官此刻似乎都欲求得隐遁,我便有些晕晕乎乎,于是一边紧合双手直至手有些发抖,一边不断地喃喃自语:‘啊,爱情!啊,爱情!’她终于和我搭话了。她一开口我的脑子就乱起来,以至于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⑦。男孩从来没有正面表达过对曼根姐姐的喜欢,但女孩的一举一动都让男孩魂牵梦萦。没有这些天真,就不会有后面的顿悟。天真是自然的、正常的。天真是顿悟的前提,顿悟是天真的必然结果。去阿拉比之前,男孩是单纯、天真、幼稚的;到达阿拉比之后,看到几个青年男女喋喋不休、瞎扯废话,用银质托盘收钱,亵渎宗教;同时,他突然意识到那个闲扯的少女似乎是曼根姐姐长大的样子。这时,集市的灯灭了,而男孩“抬头凝视着黑暗,看见自己就像是被幻象驱策并愚弄着的玩物”⑧,心中充满痛苦和愤怒。
多数研究者探讨过“灯”的象征含义,认为男孩刚到达阿拉比时,集市的灯是亮的,暗示男孩心中还是充满希望和激情的。但集市关门时灯也灭了,说明男孩心中的希望也消失了。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过于消极。笔者认为,“灯亮着”意味着男孩处于幼稚、天真的童年,而“灯灭时”正是男孩顿悟的时候,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候。集市的灯灭了,男孩心中的“灯”却亮了。熄灭的是“幼稚、虚荣、浪漫”之灯,亮起的是“成熟、现实、智慧”之灯。男孩认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自己曾经的虚荣与愚蠢,他顿悟了、长大了、成熟了。如果没有前期的“幼稚甚至愚蠢”,怎么会有后来的顿悟和成熟呢?由此我们推论,天真和成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两个阶段,二者互为因果、互相联系、辩证统一。
《都柏林人》共包含15篇短篇小说,它们既独立又有关联,全面展示了都柏林市民各个年龄段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麻木不仁和精神瘫痪。《阿拉比》作为其中的名篇之一,也体现了这方面的主题,但却与《都柏林人》中的其他短篇不尽相同,它蕴含了初恋和朦胧爱情这样美好的主题,以此与当时社会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在小说中,乔伊斯并没有直接描述男孩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来暗示其内心世界,通过周围环境的改变,真实反映了他的浪漫心理和对爱情懵懂的渴望。“阿拉比”这一词汇出现在男孩拥有霎时美好感受的时候,集浪漫与理想于一瞬,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少年的初恋情怀。在去阿拉比集市之前,男孩天真、纯洁、幼稚,而结束阿拉比的行程时,他长大、成熟、顿悟了。天真是一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的阶段,而天真过后,人的阅历加深,渐渐会变得成熟。两个阶段客观存在、互相联系,没有逾越天真的成熟,也没有拒绝成熟的天真,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乔伊斯熟练地运用象征、暗喻等手法,展现了男孩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映射了普通年轻人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再加上作者对当时爱尔兰社会的深刻批判,最终使之成为西方短篇小说的不朽之作。
①沈东子:《解读乔伊斯和他的〈都柏林人〉》,乔伊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选》,米子、沈东子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②⑤侯恩蕊:《幻想与现实——〈阿拉比〉之成长主题解读》,《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9期,第193页,第193页。
③姜士昌:《孤独的追寻与精神的顿悟——詹姆士·乔伊斯短篇小说〈阿拉比〉解析》,《名作欣赏》2009年第2期,第102页。
④⑥⑦⑧乔伊斯:《阿拉比》,《乔伊斯短篇小说选》,米子、沈东子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第43-44页,第43-44页,第44页。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