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间关系与企业群成本管理

2016-03-10 11:17冯圆
会计之友 2016年6期

【摘 要】 从单一企业组织向企业群组织的转变是组织间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群成本管理是组织间成本管理的重要载体,发挥企业群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功能作用,将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现象与管理学领域中的组织间关系联结起来,可以有效地化解企业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企业群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拓展提供实践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 组织间关系; 组织间成本管理; 企业群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6-0093-07

一、引言

无论是管理学还是经济学都十分重视对经济组织理论(Economics-based of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的研究,波特教授从企业价值链到行业价值链,再到国家价值链(又称菱形理论)的阐述,为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组织间关系由狭义向广义方向的转变提供了经济组织学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者论及的组织间关系往往以企业群为代表,并据此研究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及未来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依据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方法,结合企业群整体的价值增值要求,借助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与控制系统,从微观角度充分揭示组织间关系对企业群成本管理的影响与作用,并探寻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组织间关系入手分析企业群成本管理,可以全面认识组织间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的轨迹。成本管理的形成与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譬如依据成本性态理论,可以将成本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分类,进而在变动成本管理与固定成本管理方面实施改革与创新,比如形成贡献毛益指标,以及本量利管理等的成本管理技术与方法;再譬如,根据成本经营理念,可以将成本分类为轻资产成本与重资产成本,借助于对应的成本管理使企业成本转变为社会成本,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等。基于组织间关系的扩展,传统单一企业的成本管理正在向组织间成本管理延伸,企业群成本管理是组织间关系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重要实践与创新。正确理解和掌握组织间关系,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群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果,还可以在总结和提炼企业群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组织间关系是指一个组织与其环境中的其他多个组织之间建立的相对持久的交易活动、信息沟通和经营联系,并以战略联盟等形式加以展现。即,借助于组织间关系开展联盟(企业集聚)等活动,积极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源泉。譬如,从企业间的合作中获得所需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等,通过提升管理或技术,或者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实现合作各方的协同效应,取得更大的价值增值。企业组织间的关系类型可以分为核心企业型、寡头垄断型和平等伙伴型等。组织间关系的质量管理是影响合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不稳定的、缺乏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会使参与组织的专用性资本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①。Holmlund(1997)提出了适用于B2B状态的组织间的关系质量定义,即“交易活动中合作双方的管理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经营行为进行的综合评价和认知”。西方学者对关系质量的维度进行了界定,提出信任、满意度、承诺、协调、沟通、共同问题的解决、目标一致性、投资、合作、关系稳定性、冲突、持续性的期望等维度。其中,被广泛认同的维度有信任、承诺和满意度。骆守俭等(2009)将组织间的关系质量定义为“关系质量是双方企业各自在过去合作的基础上,对合作关系作出满足自身需求程度的一种共同评价,其实质是为了维持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s)的转变最引人注目。全球公司的特点是:经营活动的全球化,打造全球产业链,外包的常态化,通过并购快速成长等。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组织不再作为单个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是作为企业群组织或网络组织参与竞争,企业群组织作为供应链中的新主体开始从关联交易(arms-length)向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发展。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看,企业集群的组织间关系是集群区域的组织基于产业关联或供应链环节对未来的承诺,以及各方信息的共享和风险收益的分担所表现出的一种持续关系。从广义的角度讲,企业群可以看作是供应链某一节点上的“大范围集聚”,它往往集中于某一区域,以某一产业的制造活动为主要的集群载体。企业群成本管理是以群体内各组织间合作协调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管理活动和控制行为,这种关系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协议关系不完全相同,企业群的协议关系在成本与质量的管理上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约定,但仍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要约承诺关系。企业群成本管理涉及经济、文化、情感、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需要群体内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配合、保持稳定的交易与联系。企业群的组织间关系呈现多维度、多层面和动态性的组织特征。为了更快、更好地响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与挑战,组织间相互合作,通过企业集群的方式构建共赢的企业群组织间的成本管理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组织间关系视角的成本管理

为了使组织间管理更具战略导向性,需要将企业组织的中长期战略以先导性的成本管理知识嵌入到相应的计划及管理目标之中,促使传统的成本管理向以企业群为代表的组织间成本管理的方向扩展。

(一)组织间协作的必要性

从区域经济学视角考察的组织间成本与从管理会计学视角考察的组织间成本是有差异的。管理会计学视角的组织间成本作为一种成本管理概念的扩展,主要指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成本管理,即企业群成本管理。企业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中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企业群是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领域改革实践的产物,它是组织间协作的重要成果。组织间的企业本着各自利益最大化原则,一方面需要在企业群组织内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协作,另一方面需要与外部企业开展合作,如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化的公司来经营等,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群成本管理是组织间关系在成本管理实践层面的体现,企业群成本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企业间协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构建适合企业群发展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管理会计中组织间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成本概念的扩展,企业群成本管理已成为管理会计的一种创新实践,它为组织间协作提供了管理方法与手段。企业群成本管理促进了区域内的企业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即通过改进自身的管理或技术,快速适应新环境,形成企业群的协同效应,共同获得新的价值等。由于企业群中每一组织个体的目标或实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提升组织间协作的效率与效果变得十分重要。有学者认为,企业群各方应当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各自的利益,这种系统观的思想表明:企业群的组织个体在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来评估其在组织间的合作收益时,要兼及其他合作方企业的利益满足情况,提升协作创造价值的理念。这是提高组织间关系质量,克服企业群内生根植性,促进企业群可持续发展,且降低企业群整体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二)组织间成本管理的扩展

组织间成本管理是在一个以上组织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的成本管理活动,它是一种结构化的成本管理行为,突破了组织边界的局限,并通过对组织间各项成本的规划和控制来实现组织整体成本最低的目标。组织间成本管理的作用表现为:一是为实现更有效的组织间合作提供基础和保障;二是帮助企业集群的组织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寻求产品设计的新途径,使得企业集群区域的制造成本等费用最低,具体表现为所生产的产品设计合理、经济效益最佳等;三是促进企业群组织间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关系,进一步寻求降低产品成本的新方法。典型的组织间成本管理是围绕某一主体企业的供应链关系展开的,它借助于向供应链的两端(卖方或买方)提供信息来实现组织间关系的高效与有序。即通过对其他组织及其所耗费资源的了解并密切合作,创造组织间供应链整体多赢的局面。然而,作为企业群的成本管理,首要的任务是在企业群组织间寻找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减少不确定性。这种合作方式要能够内连企业群内部组织,外连供应商与销售商等外部组织,通过优化内外部组织间的某一方或双方的行为来降低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如利用大数据信息来增加信息的共享和减少组织间的循环时间等②。

广义的组织间成本包括供应链成本与企业群成本,从管理会计的角度考察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围绕组织间关系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就差异性而言,狭义的企业群一般只是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但其集群效应往往要大于传统的供应链效应。企业群的组织成本低,文化认同度高,通过成本管理往往能够在资金成本节约、超大订单的获得和节省谈判费用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优势③。因此,企业群成本管理是组织间成本管理的一种扩展或重要载体,以企业群成本管理替代传统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有助于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由于企业群成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与沟通,因此它需要较高的信息共享度以及超额利润的分享能力,只有具备这种共享才能刺激参与的组织个体在群体内更好地合作,企业群成本管理的技术也只有在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匹配时,才有可能达到其所希望的经济后果,进而提升组织间的经营业绩。这就要求企业在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或者是采用何种企业群成本管理技术时,一定要对企业组织间的成本管理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在实践中,因为企业群成本管理跨越组织边界,因而组织间的生产依赖程度、资源共享程度、供应商参与程度高低、双方承诺程度、激励机制以及保护机制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群成本管理技术的采纳与否,也会影响到企业组织间成本管理技术的使用程度。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群成本管理扩展了组织间成本控制的外延与边界,促进了组织间的协作与共同发展,并从战略上思考竞争优势的来源,提升企业群的长期效率及共同发展的效果。

四、企业群成本管理与组织间关系优化

企业群是近年来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引起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浙江省,企业群则是县域经济最活跃的力量,产值占浙江工业产值的60%以上,其中有约60种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企业群成本管理为组织间关系的优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实践支撑。

(一)企业群成本管理视角的组织间关系质量

从管理会计角度看,企业群成本管理往往围绕组织间经营模式的创新来选择管理战略,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它从价值链优化视角来寻求组织间关系的协调和有序运作,并最终实现组织间企业个体价值增值的目的。全球的企业群大致可以划分为高科技企业群、传统产业的企业群和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的企业群三种类型。通过管理会计手段维护组织间的关系质量,并结合企业群成本管理来全面推进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是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将组织间关系质量的研究嵌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这对于企业群成本管理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1.企业群成本管理的质量特征

可以说,企业群是一种优化组织间关系,有效实现群内企业扬长避短的途径。作为一种战略联盟式的组织,企业群组织间的合作博弈所能得到的利益将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从企业群成本管理提升组织间关系质量的角度考察,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成本管理效应强。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企业群成本管理需要培育和发展群体组织间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资源配置的群体内计划性与外部市场化机制的共生效应,并按成本效益原则将有限的资源重点应用于战略目标领域。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群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保障企业群整体的成本管理行为能够实现协同效应。此外,企业群成本管理过程中还要突出整合效应,使组织内的集群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外部组织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种极具竞争力效应的战略成本链。换言之,所有链内的联盟组织通过成本效应的传递主动消除企业边界,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并在实现顾客价值创造(Customer Value Added Management)的基础上,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实现企业群组织间“多赢”的战略目标。

(2)成本运作机制灵。企业群成本管理不仅可以使组织间共享成本降低从而产生机制优势,更可以获得差异化的成本竞争能力。通过企业集群,将竞争机制逐步嵌入组织之间,使组织内企业的整体利益观念增强,企业群组织间不仅关心自身利益,更关注集群获得整体利益的大小与可能性。同时,集群组织之间地理位置相邻,容易建立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大大减少了机会成本的发生;重要的人、财、物等资源通过企业群成本管理这一平台加以运作,可以使群体内各组织优先获得所需资源,从而减少了寻找、沟通、摩擦等交易成本。此外,组织间的学习机制使无形知识渗透到各相关企业的可能性加大,提供了组织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变革的内在动力。

2.影响组织间关系质量的因素及企业群成本管理的命题

尽管战略联盟、战略协作、虚拟组织等学说为企业群成本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譬如波特著名的“菱形(钻石)结构”理论从国家产业战略的角度,在分析组织间关系以及和集群环境发展的问题上多次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的企业群发展过程中,组织间的内外部环境往往难以协调与配合。从我国企业群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

(1)企业群内的产业链机制失灵,影响了产业链的延伸,阻碍了组织间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2)组织间合作的基础不实,企业群缺乏制度约束;

(3)各级地方政府在企业群形成的过程中没能有效发挥知识和技术溢出的功效,使得企业群极易受到外部市场的冲击;

(4)组织间的成本创新能力弱,与国内外的竞争环境不相适应;

(5)企业群的战略规划不协调,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悖;

(6)政府对企业群政策支持存在认识偏差,譬如忽视企业群形成的内在规律,不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难以引导和培育出符合本地经济特色的产业或产品;

(7)组织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缺乏,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8)企业群在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上面临各种困境,如核心技术难以形成,环境处理不够和谐等。

总之,从提升组织间关系质量的角度来看待上述问题,企业群成本管理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群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平衡、企业群组织间的社会根植性以及网络复杂性、企业群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将大大提升组织间关系的质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制约集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困境。据此,本文将这些问题集中表述为以下三个命题。

命题一:如何维护企业群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命题二:怎样有效克服生产的社会根植性以及网络的复杂性;

命题三:如何有效地防范企业群成本管理中的风险。

围绕以上命题,通过优化组织间关系,借助于企业群成本管理的内在机制,在全面分析传统成本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是组织间关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群组织间成本管理的竞争优势

企业群组织间管理的核心是与产业相关联的成本与质量问题,因此,强化企业群组织间的成本管理,提高组织间关系的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就体现了企业群成本管理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生产经营为导向的管理活动,它偏重于自身的制造环节及产品成本控制,对企业群组织间的资源利用状况以及收益获得等顾及较少,从而导致企业群组织之间诚信不足,相互合作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一现状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群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在顾客感知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导致顾客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下降,进而引发顾客流失、产品淘汰甚至企业破产;同时,也使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失去协作共赢的良机。表现在产品设计、制造乃至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上缺乏竞争力,无法抓住降低顾客成本的机会,既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也使企业群组织间难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为此,围绕提高企业群成本管理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优化企业群成本管理目标,通过组织间关系管理,增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次,从企业群整体利益最佳的视角出发,构建跨组织协作的有效机制,加强企业群组织间成本收益与风险报酬的权衡,并将企业群成本管理的优势扩展至整个区域的价值链活动之中。企业群成本管理的竞争优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发挥企业群的整体效应机制和整合运作机制,通过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和控制系统来实现组织间关系的协调与质量的提升,并由此克服集群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不平衡,生产的社会根植性和网络的过度复杂性,以及企业群存在的经营风险等方面带来的发展障碍等问题。

1.命题一之对策:优化企业群的组织间关系,借助成本管理手段实现组织间的协调与平衡

企业群成本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横向分工的企业群成本管理模式、围绕核心企业的卫星式企业群成本管理模式、衍生扩展型的企业群成本管理模式。大数据的信息时代使市场变得更加瞬息万变,企业群组织作为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的一种企业动态联盟形式,已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群的地域聚集特征为成本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向企业群延伸提供了条件,它通过广大中小企业的集群参与,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市场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外部经济效应,使企业群整体具有了价格优势和管理柔性,表现出极大的经济活力。从企业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来看,企业群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通过成本管理手段消除企业群组织内彼此之间的分歧,控制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在企业群组织间的表现形式多样,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企业群组织内的某家企业实施所谓的“单边学习竞赛”,即力图快速地学会并掌握企业群合作方的知识和技能,一旦达成学习目标后就开始减少资本的投入或实施企业外迁等行为,从而导致企业群的不稳定性。

如前所述,企业群成本管理具有信息支持和管理控制的双重效能。作为信息支持系统,它是一个通用、客观、透明的精细化价值驱动因素(value drivers)分析与决策的信息平台,即它通过构建企业组织间的信任机制与约束机制,促进知识等资源在组织间的共享与传递,借助企业群成本管理的标准制定等促进组织间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应用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突出企业群成本管理的权变性特征,削弱组织间彼此的分歧,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即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开展组织间关系的协调与优化工作,通过影响组织内的企业在企业群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减少某一企业将组织中取得的知识内部化为自身能力的可能性,并且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转型的内在需求,在不增加企业群资源与环境消耗的前提下,以较快的速度把握战略机遇,支持企业群的成本管理者识别、判断相关信息的有效性,以服务于企业群成本管理的控制系统,实现企业群组织间关系优化与决策科学的目标。

2.命题二之对策:克服生产的社会根植性以及网络的复杂性,并在成本管理层面加以体现

近年来,一些地区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企业群组织中的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一旦原有区域集群的优惠条件和生产环境发生改变,区内企业必然会发生迁移。企业群成本管理借助于管理控制系统,通过三个层面强化组织间关系:一是技术标准层面的企业群成本管理;二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群成本管理;三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企业群成本管理。这三个层面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集群之中,也可以在企业群组织间仅反映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层面。企业群成本管理借助于控制系统的管理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完善和优化技术标准,加强品牌管理,或者加快供应链环节的整合等,为企业群组织中的各方创造价值,使加入集群的企业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增值,亦即参与的企业在企业群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代价。企业群成本管理给参与企业带来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价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比较效应,即参与企业通过与组织内其他企业的对比学习,能够发现自身在内部管理制度与流程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借鉴群内其他企业的长项与经验来完善自我机制,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增值;二是间接价值,如与群内其他企业进行资源交换、学习交流,以及增进合作、搞好关系等方面带来的价值。为保持企业群成本管理的优势,加强企业群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以及减少生产的社会根植性等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间的关系管理(Relational view),增强企业群组织间自觉合作的动力,保持企业群组织间的稳定和信任关系,减少不确定性。Ahrens(1997)认为,基于企业集群的会计沟通(Accounting Talk),既有助于促进外部供应商参与下游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群组织间的流程再造和战略规划,还可以帮助下游企业降低成本或提高管理水平。

(2)提高企业群组织间的可视性,尤其是绩效管理的透明度。企业群成本管理通过自身的信息支持系统为集群组织的各方提供平台,帮助组织内各利益相关方及时了解企业群的资源状况和绩效管理机制,使组织内的企业明确加入企业群能够给自身带来的效应等,进而提高企业群组织间团结协作的积极性。

(3)培养企业群整体的竞争优势。在获得特定资源、知识和信息方面,企业群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和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发挥出积极的功效。同时,政府等管理当局要给予积极的配合,而并非以往那样只是单纯的采用优惠政策等措施。即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群组织内各利益主体实现内生性增长。当然,企业群组织间的具体目标或实力是不对称的,欲实现这些群体内组织的利益一致性或基本相近的目标往往也是很困难的。所以,片面强调企业群组织间的利益均衡或对等是不切实际的。

3.命题三之对策:有效防范企业群成本管理的风险

企业群成本管理的实践表明,企业群风险主要以经营风险为主,具体包括经营中的市场风险、合作风险、利益分配风险、供应链波动风险、技术与信息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群成本管理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外包”业务的活动之中。外包已成为企业群组织间经营的一种常态,它能够帮助企业群整体将固定成本转变为长期变动成本,企业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④。企业群整体欲发挥自身的集群优势,往往需要将一些业务外包出去以减少风险、节约成本以及从外部专家处获得更多的信息。

外包使企业群本身不再参与某一方面的技术竞争,而是让外部承包商为企业群整体承担技术革命所花费的昂贵代价。外包的风险防范是一项重要课题,就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如O2O)等的IT外包而言,一些外在的成本可能得到明显的节约,减少了开支,但其隐含的成本往往难以发觉。有许多研究机构已经注意到了这其中潜在的高风险和内在的隐性成本,这些风险和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未能从外包安排中获得足够的业务优势,将会导致企业群实施外包的高成本,以及随之而来的为终止合同所付出的昂贵代价。

(2)若签署的是长期协议,那么就有可能给企业群埋下“地雷”——合同背后的隐性成本。具体表现在:一是随着服务供应商业务量的提升,有可能将其关键员工转移到获利更高的部分项目活动中,这样就有可能影响企业群的利益;二是服务供应商的机会主义倾向,当它的竞争能力提升后,就有冲动去寻求新的合同,并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而影响企业群与其签订合同的服务质量,从而减弱了原先合同所预计的价值含量;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服务供应商变得越来越强大,能对价格和服务的修订发号施令,这时地位的改变会使企业群组织难以获得预计的价值回报。

(3)在与客户公司建立起战略性关系的基础上,长期合同开始实施。在合同期内,随着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企业群组织往往会发现自己面临的是一幅动态的IT蓝图,已经大大出乎最初的预料,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合同的撕毁和高昂的违约成本。

(4)服务供应商如果没有能力更有效地管理分包商,就会导致高额的花费以及潜在的次优化行为,而企业群内的组织可能很难质疑。

(5)一旦签订合同,企业群内的组织就无法管理外包服务的质量。在IT项目中,持续的技术革新和市场波动困扰着商业环境,如果不保持灵活性,风险就可能产生。企业群组织间的新技术要配合供应商的管理,这已经超越了单纯关系的建立。

这些风险中一部分是IT外包业务固有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加以减轻:1)只外包30%的IT功能,从而为内部成本和服务提供保持一定的控制和持久的标准;2)保留一小队内部的IT专家,这些专家拥有经过证明的良好业绩记录,因而能监控服务供应商并与之一起工作;3)确保服务供应商的合同能为外部公司带来合理的利润,以便使机会主义的乱收费最小化;4)鼓励IT工作中的竞争,用短期协议和第三方标准来限制合同;5)在风险/报酬合同的基础上,考虑与目前的服务供应商合资。企业群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能够对具体的战略布置作出充分的认知,譬如,什么样的业务活动适宜外包等,即只有那些战略上最不重要的且熟练程度最高的活动才能考虑进行外包。

要判断功能是否具有战略性,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在处理企业群组织间的产品时需要达到的专业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程度,如果将高、精、尖的零部件或环节实施外包可能会影响企业群组织间的战略性;2)在外包商中,拥有有限专业物理设备的必要性,外包不至于失去企业群组织的市场及市场竞争力,外包商的技术能力与生产能力是不匹配的,不存在被替代的可能性;3)顾客对于产品最重要属性的看法有多大的影响或价值,不会因为外包,使顾客怀疑企业群组织间的生产技术与质量,也不会因为外包使顾客心目中的企业群形象受损等;4)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转让以及实现技术领先的潜在可能性问题,譬如,会不会因为外包而壮大了外包商的技术能力,并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技术领先者,进而对企业群的外包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等;5)企业群组织在相关成本方面赶上最佳供应商的能力和吸收这些成本的能力,即通过外包将带来多少成本上的益处,并由此为企业群迅速发展提供竞争优势等。

五、结论与展望

经济全球化促使组织间关系由单一企业向企业群的方向转变,组织间关系管理的强化又使企业群组织内的成本控制得到提升。企业群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提供与顾客和竞争对手相关的外向型战略信息,还能够提供本企业与战略相关的内部信息。企业群成本管理是组织间成本控制在战略层面的一种延伸与扩展,加强企业群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也为成本控制的合理、有效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探讨组织间关系以及企业群成本管理的效应机制和运行机制,可以更好地诠释组织间关系质量的重要性,提升企业群成本管理研究的不同层面,使集群环境下组织间竞争和合作关系更加稳定,并且能够对生产的社会根植性和网络的复杂性,以及企业群经营风险的安全性等方面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拓展,还能够使企业群成本管理研究的内容得到充实。因此,发挥企业群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和管理控制系统的优势,克服企业群发展过程中的障碍等将成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相信,基于组织间关系的企业群成本管理研究将成为管理会计的热点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现有的企业群成本管理分析中,没能充分考虑组织间关系的质量特征,如企业群组织间的规模大小、重要性程度的高低等,从而使企业群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境难以得到有效认识和体现,对其作深入的展开十分必要。

(2)企业群成本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若仅将传统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照搬应用则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本身不稳定,另一方面企业群成本管理模式的内在差异性也会对这些方法的应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注重两者间的对比分析,寻求交流与沟通的具体途径值得思考。

(3)企业群组织间的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以定量的方式对其开展研究尚有难度,但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也是不可取的,这方面的研究空间很大。此外,企业群的组织间关系还可以分为实体组织间的关系与虚拟(网络等)组织间的关系等,不同组织间关系的发展对企业群成本管理有什么影响,存在于哪些方面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lIVER C O. Determinants inter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inte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15(2):241-265.

[3] DOVER L, PAMELA R H, POONAM K.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relational mechanisms,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ment Journal, 2012,33(13):1453-1479.

[4] JOSHI A M, NERKAR A. When do strategic alliances inhibit innovation by firms?Evidence from patent pools in the global optical disc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11):1139-1160.

[5] DYER J H, 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 660-679.

[6] 刘彦,毕新华.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间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5):59-62.

[7] HOLMLUND M, TOMROOS J A.What are relationships in business network?[J].Management Decision,1997,35(4):304-309.

[8] MOURITSEN J, THRANE S. Accounting, network complementar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organisational relation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6,31(3):241-275.

[9] 骆守俭,郝斌.供应商关系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0] GE Z, HU Q. Collaboration in R&D activities:firm-specific decis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5(2):864-883.

[11] 冯圆.成本管理的概念扩展与创新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6):9-15.

[12] 石磊.关系式交易视角的组织间关系形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21-24.

[13] 卫龙宝.产业集群升级、区域经济转型与中小企业成长:基于浙江特色产业集群案例的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4] 支晓强,戴璐.组织间业绩评价的理论发展与平衡计分卡的改进:基于战略联盟情境[J].会计研究,2012(4):79-86.

[15] DAS T K, TENG B-S.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1): 31-61.

[16] TIESSEN J H, LINTON J D. The JV dilemma:cooperating and competing in joint ventures[J].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00,17(3):203-216.

[17] 戴璐.企业从战略联盟的学习中发展了能力吗?——绩效理论的解释与拓展[J].会计研究,2013(12):65-71.

[18] AHRENS T. Talking accounting: an ethnography of management knowledge in british and germany brewer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7.

[19] WAYERU N M. Predicting changing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s[J]. Globa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8,28(1):25-41.

[20] 戴维 ·P.道尔.战略成本控制[M].刘俊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1]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A].201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