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琴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使用故事教学法,应在课堂中生成故事情感点,激发读写兴趣;抓住故事关键点,铺设读写支架;挖掘故事空白点,搭建读写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读写结合 故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11
小学生特别喜欢故事,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在孩子入睡前给他们讲故事,让孩子通过故事认知世界万物,增长知识。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故事教学法,将充满趣味、情节曲折的故事融入语文教学中,就很容易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
一、生成故事情感点,激发读写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具有新鲜感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然而,不足之处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故事中深藏的丰富感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读写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读写热情,教师首先播放了音乐《天鹅湖》,然后开始讲故事,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在遥远的俄罗斯,有一个贝加尔湖,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一个早春的清晨,贝加尔湖天气特别寒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生活在这里的天鹅盘旋在空中凄惨地鸣叫着,好像在说:“天气这么冷,我们到哪找吃的东西啊?”在教师的描述中,学生的感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为解决天鹅的食物问题献计献策。
这样通过故事设置场景,生成故事的情感点,激发了学生的读写兴趣。学生对故事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有利于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读写水平。教师利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使学生的感官被调动起来,让学生进入文本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进了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二、抓住故事关键点,铺设读写支架
在训练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读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不断迁移知识,做到读写结合,最终达到学用结合。课本中的很多故事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表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关键之处,铺设读写的支架,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
例如,在教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这样的情节:战士们快饿昏了,彭德怀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痛苦,为了解决战士的粮食问题,不得不下定决心杀死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但是,在大黑骡子中枪倒地之后,彭德怀慢慢地摘下了自己的军帽。这里,文本中使用了省略号,给大家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彭德怀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一定是非常伤心的,他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大家就拿起笔,将这些话写出来吧。
抓住文本中故事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使学生产生读写的欲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除了教材中涉及的故事,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相关的故事资料,从各个角度去感受人物,获取丰富的体验。
三、挖掘故事空白点,搭建读写桥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逐渐丰富学生的学识,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获得生动的体验,在读写训练中提升语文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稻秧脱险记》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选取的教学模式是课本剧表演形式。这篇童话故事通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语言活泼形象,贴近小学生爱看故事的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学生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又写台词,又编剧本,在实际表演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评议,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教师可以此为立足点,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并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开发新的故事资源。拓展延伸的方法有很多,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比赛、仿写续写等都有很好的效果。这些生动的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搭建起文本和读写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读写训练中,使用故事教学法,利用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去体会文本的意义,感悟人生哲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让学生爱上了阅读及写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彦丽.品读让写意散发迷人光彩——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谈[J].新教育,2014(24).
[2] 赵丽娟.读写结合,让课堂绽放光彩[J].课外语文,2014(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