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全萍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是他们理解文章所应具备的重要语文能力。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讨论交流、表演动作、音乐渲染、想象画面等,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提高朗读实效。
[关键词]朗读 情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54
杨再隋先生指出: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对于课本中语言凝练、语句精美、语意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运用一些措施,强化或升华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朗读时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一、讨论交流,体悟情感
《诺贝尔》这篇课文中,有一个描述诺贝尔亲自点燃导火线,引爆后人们惊呼的句子:“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学生朗读时语气平平淡淡,仿佛对诺贝尔的生死漠不关心似的,语调的高昂又仿佛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于是,我进行引导。
师:诺贝尔研究炸药到底是为了谁?
生1:为了减轻人民劈山筑路、开凿矿井的艰苦。
师:炸药研制成功后,人们对诺贝尔的感情怎样?
生2:人们感谢他,敬佩他。
师:再看看炸药引爆后人们的一些动作、神态,从“慌忙”“齐声惊呼”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3:人们很着急,很担忧,很关心他的安全。
师:当人们听到巨大的爆炸声,看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涌出来时,他们以为诺贝尔还能活在人间吗?此时人们的心情怎样?
生4:他们以为诺贝尔一定活不成了,心里很悲哀。
再次朗读时,学生脸上的表情很凝重,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有点失魂落魄的哀伤感,充分体现出悲伤、惋惜之情。教师的点拨不是表面上单纯的诵读技巧的指导,而是对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思想情感准确把握的引导。学生只有正确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情感。
二、动作表演,强化感情
课文中有些适合动作表演的语段,在朗读时如能配以恰当的动作,不仅能将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形象地展现出来,还能增强学生朗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二年级有篇课文《云房子》,其中有一段话:
“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的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在熟读这段话后,教师指导学生边朗读边加进自己创编的动作。“哇,这么多白云!”学生张大嘴巴,伸开双臂,仿佛眼前堆满了白云;“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一问,读到“大冬瓜”一词时,学生在自己的面前用双手比划出一个大大的冬瓜的形状,头部略微偏向肩部,憨态可掬;读到“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这句时,学生将小手合成花儿的形状,微微点了一下头,仿佛是一朵盛开的鲜花正在微笑;读到“很高”“很宽”“一点点小的”时,学生用双手形象地表现出“大楼房”“大礼堂”“小麻雀”的特点。这样的朗读表演,学生感到既新奇又有趣,还能增强朗读时的感情色彩。
三、音乐渲染,烘托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若能使用恰当的背景音乐,就可以在朗读前预先调整好学生内在的情感节奏,为朗读做好情绪上的铺垫。背景音乐选择时,旋律要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有些文章的情感基调哀伤、沉闷,就要选择节奏缓慢、音调低沉、音色灰暗的背景音乐。如《在大海中永生》可以采用低沉舒缓的音乐,烘托出伟人离去的哀痛之情,有效地强化学生朗读时的悲痛心情。有些文章感情基调活泼、明朗,如《云房子》,就可以选择轻松明快的背景音乐,引发学生朗读时的欢快情绪,使学生读出轻快活泼的美好情境。
四、想象画面,激发情感
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课文《槐乡五月》第一、第二自然段景物的描写,体现了槐乡槐花的多、美和香的特点。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进行想象。学生想象自己来到了通向槐乡的路口,放眼远望,一片白茫茫;闻一闻,四周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优雅的槐花香。走进槐乡,仔细观赏美丽的槐花,学生想象着树上的槐花一团团、一簇簇,像玉雕的圆球;一条条、一串串,像维吾尔族姑娘头上的许多小辫……再仔细听一听,看一看——小蜜蜂飞来了,“嗡嗡嗡”,它们在槐花丛中幸福地忙碌着;一群槐乡的孩子“啪啪啪”地跑来,他们兴奋地喊着,尽情地欢笑……学生通过想象,将语言文字在脑海里还原成生动美丽的画面,心中蓄积了对槐乡美妙景色的情感,对槐乡孩子快乐、甜蜜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与向往之情。学生走进了文本描述的情境中,朗读起课文来自然感情充沛。
总之,有感情地朗读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境、读出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