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夏寿
[摘 要]民间戏曲是民间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将戏曲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大胆前卫的尝试。《草桥结拜》是最新开发的民间戏曲教学课。它既遵循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又体现戏曲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策略和基本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戏曲中感悟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民间戏曲 语文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01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表达和传递喜怒哀乐、是恶善非、真假美丑、悲欢离合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形式之一。
家乡绍兴,不但尽出文人,更“盛产”戏文。自明清以来,绍兴所属的五县一区先后孕育诞生了新昌高腔、绍兴莲花落、上虞哑剧等十余个戏种,并把其中的越剧和绍剧培育成闻名遐迩的国家级大戏。大凡绍兴人,肚子里没有几十出如《唐伯虎点秋香》《三打白骨精》《翠姐姐回娘家》等戏文,便觉得对不起“绍兴人”这个称谓。
我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绍兴人”,绝对忠诚于他的戏文。不但如此,父亲积极发展“下线”,将年仅5岁的我,拉进了他的戏场,成为自己最正宗的“得意门生”。
记忆中,我们家附近有一座古庙,供奉着一尊元帅菩萨。在农闲时,常常有附近各村的戏班子前来拜祭,他们会在古庙前的土台子上演戏。每逢这个时候,父亲总会背着我去看戏。在父亲的肩膀上,我看到了一出一出的绍兴大戏,什么《借东风》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啦,《三请樊梨花》啦,《狸猫换太子》啦。在我那没有图书、没有绘本、更没有VCD的童年时代,戏文——父亲和我的亲子共“读”,成了父亲对我童年阅读、早期启蒙、兴趣培养的全部,给我无趣的童年增加了绚丽的色彩。
我上初中时,正是样板戏的天下。我们的语文教材,简直就是样板戏的第二剧本。在两年制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我记得初一有《红灯记》里的“痛说革命家史”,《奇袭白虎团》里的“坚持斗争”,初二有《沙家浜》中的“智斗”,《智取威虎山》里的“深山问苦”等选场。整本教材薄得可怜,但对入选的样板戏选场,只字不删,保证绝对厚重,尽显“样板”风范。
那一次,我们学校安排庆元旦样板戏演唱比赛。我们初一年级刚学完了《红灯记》选场“痛说革命家史”,老师就把比赛曲目选定其中一段:李铁梅的“听奶奶讲革命”。
轮到我们班了。我们五十四个同学排成三排,我年龄最小,个子也矮,自然排在队伍的第一排。我抬起头,发现自己正好面对主要评委、学校里很有名的音乐老师金梅。我赶快逃开了她的目光。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比赛根本就是为难我们。哪像现在,有洪亮的音乐伴奏,有醒目的字幕引导,有鲜艳的画面背景,可那时有什么呢,没有字幕、没有背景,最多就是风琴伴奏。可那次比赛,由于前两天各班级连续排练,你按我弹,依次轮番,那架老风琴,像个瘦骨嶙峋的老人终因严重透支而失去了最后的弹性。
出于对样板戏的感情,金老师还是不无激情地宣布:“下面,请一(2)班演唱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选段‘痛说革命家史,预备——唱!”
我们仿佛领了圣旨,大声唱起来:“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唱得实在太难听了,不,是读得实在难听极了。
金老师坐不住了,离开了凳子,走了下来。那眼神怪怪的,仿佛《红灯记》里的鸠山(《红灯记》中一个角色)发现了“密电码”。她径直走到了我的旁边,将耳侧了过来,我紧张得有点发抖。我低下了头,壮着胆唱着。当唱到“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时,金老师一挥手,让整个演唱停止了。这时,我看到金老师兴奋得像座山雕(《智取威虎山》中一个角色)得到了“联络图”,跳到她的座位上,大声宣布:“这次样板戏比赛,冠军,就是——他!”
金老师迅速跳下来,一把将我从人群中拉了出来。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亲切而又不无命令地说:“你把这段戏,向全校老师和同学再唱一遍!”
幸福敲门了。虽然我爱唱戏,也常常得到家人的表扬,但能得到这个高中老师的肯定,我好像吃了蜜。我清了清嗓子,动情地唱了起来:“听奶奶讲革命……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掌声,像雷,又像风,持续了好长一阵子。
“还会唱什么吗?”女老师问。
“会唱《奇袭白虎团》,会唱《智取威虎山》,会唱《沙家浜》……”那时,我才11岁,老实至顶。
金梅老师哈哈大笑:“会唱的还真不少,再给我们唱几段吧。”于是,就在学校操场上,我唱开了。按今天的话说,我开了首场个人样板戏演唱会。
由于戏唱多,对白和唱词记多,我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一直保持全班前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绍兴教育局组织市级学科带头人评比。我从乡里杀到镇里,又从镇里比到县里,最后参加绍兴市教育局组织的终极评比。那一天,我们7个从各县(区)选拔上来的语文教师,聚在一起,借班同上五年级的《五月端阳》一课。轮到我了,虽说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比赛紧张,一开课我就漏掉了介绍屈原生平的环节,快到结课时才想了起来。要补上去明显是个破绽,不补,绝对是瑕疵。忽然,我想起了前些天唱过的越剧《屈原》。于是,我装作自然,道:“《屈原》的故事书里有写,戏里有唱,有一出越剧叫《屈原》,想不想听?”学生们一听还有戏可听,都来了精神。我趁机说:“下面老师要唱的这段越剧,是屈原的自我介绍。你好好听听,越剧里都唱了些什么。”于是,我清唱道:“屈原事君已十载,平日为人王明白。奸臣若是来陷害,分明另有诡计在……”通俗易懂的唱词,委婉动听的曲调,加上我有板有眼的演唱,赢得了孩子们和听课评委的热烈掌声。事后,评委们说,何老师的文本拓展环节处理得很好,用家乡的越剧带给学生视听的享受,既介绍了屈原的生平,又丰富了课堂形式,增加语文课的文化色彩。我偷偷地笑:所有的阅读还真是误读。哪里是课堂拓展,明明是以唱补缺。不过,我相信那段戏唱得确实还可以。就是这么一段还可以的戏,让我毫无悬念地赢得了绍兴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名头。哈哈,真是一俊遮百丑!
这次“遮丑”,确实给了我一个非常深刻的思考:戏文既可以用来拓展,那可不可以用来导入过渡甚至解读?或者直接就把戏曲剧本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近年来,我在尝试着做一些戏曲与语文教学接壤的课程。比如,我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话、民间童谣的教学中,都曾经将戏曲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引入课堂,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草桥结拜》,是我最新开发的民间戏曲教学课,或者说是我的戏曲微课建设。通过此课的教学,我想努力达成三个教学目标。第一,能读懂剧本。通过民间戏曲剧本的阅读,初步感知戏曲剧本及戏曲唱词的基本艺术特点。第二,通过读剧本、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写剧本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对民间戏曲、乡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一、戏曲教学的基本理念
民间戏曲课程的开设不是用单一的娱乐活动去博得孩子开心,而是关乎培植乡土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大事。这无疑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根本的联系。当下的语文拓展性课程,戏剧进校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前些年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以及他来中国的巡回讲演之后,带来的戏剧热。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大型教学活动,听到北方的一个校长介绍:他们是一所很偏僻的小学,实施戏剧教学,将它做成了学校的办学品牌。他们学校一到六年级都开设戏剧课程,演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甚至演遍了《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悲剧》等古希腊名剧,现在已经进行第二轮排演了。我在高兴的同时,稍稍有点想法,他们的学生会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会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吗?会演《李尔王》,但会演《长生殿》吗?会演《哈姆雷特》,但会演《赵氏孤儿》吗……我一点也没有指责他们崇洋媚外之意,但我个人觉得先中国后世界,先做中国人再做“全球通”,这也可算作“分级”教学观。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选的阅读材料是我家乡的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其次是施教地区杭州戏曲《白蛇传》。这样的文本选择,把教师的乡愁和孩子的乡土文化有机地连在一起。
二、戏曲教学的基本策略
戏剧进课程,是按课文教还是组织表演,其实这根本是用不着争论的事。戏剧是以叙事为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当然是要表演的;但戏剧剧本是文学体裁,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材料,不存在要不要表演的问题。语文课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做语文的事。什么是做语文的事?戏剧剧本教学,我们通过读、讲,让学生能记得住剧本,记得住剧本的文体特点、表达形式,会编写剧本等,这就是语文的事。如果要表演,那也是像食品中的调味品那样,是辅助的,其目的是为了把食品做得更好。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设定这样的教学程序:一是创设一个民间戏曲的教学氛围,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儿童的学习兴趣为先;二是读懂大意,讨论解决剧本中的难解的词语,如“这厢有礼”“妙哉高论”“二八”等;三是学习戏曲剧本的文体特点,如“对白”“独白”“唱词”“提示”等,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向学生传递唱词的基本表达特点,如节奏和押韵等;四是安排学生尝试改写戏曲唱词。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学为中心的助学教学设计,实现了对剧本读、写并用的全方位训练,为语文课程语用功能的学习确定了方向、确保了成效。
三、戏曲教学的基本形式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让戏剧、戏曲进校园、进课程,进语文课程。在民间戏曲的新课程开发中,教师既要关注语文课程本质属性,但又能不丢失戏曲的特色,以培养儿童对民间戏曲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这节课里,我两次演唱戏曲。第一次安排在课的开始,演唱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中的第一句唱词:“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位,祝英台,秀丽聪明。”唱腔伴着字幕,既保证“文本”阅读,又体现戏曲的属性,将他们引入下一个戏曲剧本的阅读环节。第二次演唱,可谓是助推整节课的高潮。这一个环节,我安排在学生根据所学的《草桥结拜》,将《白蛇传》故事中的部分内容改写成唱词。我的现场填词,现场配曲演唱,既是对学生创编唱词的评价和鼓励,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戏曲怎样从唱词到唱腔的来龙去脉。
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南腔北调,铸就了耀眼的民族文化高地,成为不朽的精神坐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开放的文化视野,用专业的眼光和手法去发现、去开发、去传承、去发展戏曲。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