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慧 曹勇
【摘要】 电网企业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宗旨,快速响应,建立并完善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建设衔接机制,通过城市规划与电网规划联合规划、探索出电网规划与城市产业新区规划和谐发展的道路,有效解决电网规划与城市新区规划的不能衔接问题,超前保护好线路走廊和站址资源,实现了电网规划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电网企业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践行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产业新区规划 电网规划 衔接机制 社会效益
一、现状分析
1、为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地方政府划定一块区域作为新的城市发展产业园区或者经济开发新区,“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产业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力的供给,而电力企业的投资建设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划、投资、计划管理制度与规范流程的,必须有相应的电网规划项目才能开展电力的落地建设,新区的起步与发展才有保证。2、新建变电站的站址与线路路径走廊是电网规划与地方城市发展规划的结合点,也是电网规划项目落地的重点与难点。3、产业新区的现状大多是大片农田与村庄,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路网,穿越该区域内的电力线路占用、分割新区的整块土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约着产业新区起步区的建设。
二、对策及措施
1、政府部门与电力部门高层对接。地方政府承诺协助做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站址用地、线路走廊和民事协调等相关工作。省电力公司负责做好电网建设规划的调整、优化工作,并将电网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联合规划。首先由政府规划部门根据各类规划面积及负荷密度提出近期、远期的电力需求。根据电力需求,电网企业编制产业新区的专项供电规划。最后,产业新区专项供电规划经过上级电网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及政府部门的多方论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批,最终纳入到产业新区的总体规划中。3、建立月度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新区起步区电力建设。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产业新区指挥部,每月与电网企业召开新区工作对接会议,全面部署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各部门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加速推进产业新区的建设。产业新区的电力建设已纳入电网企业的重点工作,实行“月计划、周调度、日汇报”的工作机制,快速推进起步区的电力建设工作。4、有序推进电力线路迁改工作,有效释放土地资源。为配合产业新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将原有电力线路迁移,沿产业新区规划路网架设,从而释放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整个电力改线工程,综合考虑产业新区的近期、远期规划、电网规划,同步预留高压线路走廊,合理配置主、配网、用户专用线路的杆线资源。
三、成效分析
3.1实现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和谐发展
城市产业新区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把电力规划纳入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与详细性控制规划,做到电力建设与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电力支持。
3.2优化配置,实现电网规划边际效益最大化
通过省电力经济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与联合规划,电网规划与城市新区的发展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利用城市新区附近电源充足的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城市新区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确定分期、分区供电的网架结构以及目标网架,既保证近期的电力需求,又兼顾远期的电力发展,描绘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为当地经济社会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的电能,促成了能源、电网、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
3.3对接协调,实现电网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
政府部门与省电力公司的高层会谈、分管市长召开的新区建设协调会、与市规划部门的对接、新区指挥部的电力改线协调会均体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电力要发展,必须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电力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与大力支持,否则,任何完美的规划只是美好的设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统筹协调,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城市产业新区新区的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各行其道的电力线路现状,沿新区规划道路走线,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束语
一是通过与地方政府进行全方位沟通与合作,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电网建设管理制度与流程的认识,使政府部门认识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二是通过开发新区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的电力线路现状,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电网企业快速响应,用心服务地方政府,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赞扬,履行电网企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的宗旨。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输电网柔性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9(1):21~27.
[3] 牛辉,程浩忠,张焰,等.电网扩展规划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51~56.
[4] 张景超,鄢安河,张承学,等.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研究综述[J].继电器,2010,35(6):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