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青
【摘 要】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过去和目前流行的其他所有语文教学法,本质上都是再现性教学。语文味教学法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明确提出的第一个表现性教学法,它给中国语文教育史贡献了诸如语文味、文人语文、“一语三文” 教学模式、教学作品、教学主题、渗透生命体验、价值推送等一系列内涵丰富而新颖的新概念。
【 关 键 词】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关键句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04-04
中学散文写作属于文学写作的范畴,文学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因此,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训练并不是像实用文写作那样为了掌握某种技巧来应用于生活,更主要的是为了体验一种文学的言说方式,以形成文学写作者的文学主体性,亦即形成文学写作者的自由情感、正义精神、语言感觉、敏感人格、无我意识。换句话说,文学写作之用就在于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
中学散文写作更多地表现为个人生活叙事类写作以及叙事、抒情、散文写作等。对于中学生而言,叙事抒情散文是他们最为常见的写作文体。在语文教学中,这类文学性写作又通常以日记、周记、随笔等自由写作为表现形式,而在散文写作中,也存在着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叙事流水账化的问题,究其原因,原本并不缺乏生活体验的中学生们在进行散文写作时只是满足于记下来,而没有进行审美体验。因此我们说,中学散文写作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即缺乏审美体验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文写作可以围绕情感审美体验来展开,以实现“语文教育让人丰富”的学科主题。
由此观之,重体验的散文写作正与本文要展开论述的注重生命体验的语文味教学法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下面,笔者就对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指导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展开理念生发和具体阐述。
一、散文及其写作概念的界定
按照传统意义划分文体的观点,散文应该是一种能够比较全面反映语文综合素养的文学类文体。散文的文学性决定了它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要相对高于一般的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实用文)。因为门槛高了,所以在中学阶段,散文的写作似乎并没有像记叙文、议论文等实用类文体那样得到高度的重视和系统的指导训练,这可看作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软肋和缺口,同样,也是困境。
研究散文写作至少要厘清两个问题:一要明白散文是什么,它的边界是什么,有何鲜明特征;二要明白写作是什么,它与阅读的区别何在。下面分别讨论。
1. 关于散文的争议
(1)散文的边界。在中国古代,散文是指诗词曲赋等韵文之外的所有文章。可以说,那时的散文是“有类无体”,是广义的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把一般的文章体裁同以审美性、艺术性为特征的文学类文体相区分,于是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一起,划入了文学类文体,是狭义的散文,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传统意义的文体“四分法”,散文自此终成“一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文体的边界不断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年代,杂文、报告文学相继从散文家族中剥离,抒情叙事散文一枝独秀,成为散文序列中的唯一成员。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随笔小品为主体的思想散文取代抒情散文成为主流。近期,古耜先生的一篇《散文的边界之争与观念之辨》再次引发学界热议,他在文中先后引述名家观点,如: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先生认为,作为一种文类,散文的内涵模糊不定;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无特征;散文时常隐蔽地解构了既定的文类。而作家贾平凹心中的散文边界也是宽泛而富有弹性的。古先生在文中指出:古今中外已有足够的文本可以证明,散文具有显而易见的边缘性和跨界性。文学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2)》中谈及“散文是什么”的问题时,明确表示反对把散文“收容成某种规范”,他的说法比较另类:“没法说它是什么,只可能说它不是什么……它的本色在于不是什么。”
但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陈剑晖教授所说,无论散文的边界怎样模糊、流动、变化,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散文的审美性即诗性,散文的艺术创造是永恒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散文家朱鸿说:“散文属于审美性文章,其本质是艺术。”广东省文学院院长、散文家熊育群则强调:“散文的正宗,主旨是讲审美的,是人与世界诗意的相遇。”散文理论家刘锡庆教授在《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一文中更是提出了“艺术散文”一说,以强调其文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看来,散文的概念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正如前文所说,散文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是指除了韵文以外的一切文章;狭义散文指的是一种文学体裁,大体包括小品、随笔、游记等。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体文绝大部分是散文,或称“文学性的散文”,显然是就广义散文而言。而按文章学家的观点,中学语文教材中,文章最多。曾祥芹先生在《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中就指出:狭义文章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包含高层次的通讯报道、教科书、学术论著,而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游记、科学小品、杂文这一类边缘两栖文体,因其非虚构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实质上不过是文艺性记叙文、文艺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议论文,因此归入狭义文章,散文在曾先生这里是归属于文章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尊重传统的文体“四分法”,把散文归入文学类文体,即狭义散文,因此,它应该带有文学的一些特征,比如审美性、艺术性。本章研究的散文是就狭义散文来谈的。
(2)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对散文边界的争议不断,导致了对其基本特征的争议不断。所谓特征,这里主要就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而言,因为有学者用“真实”作为衡量散文边界的标尺。如果散文归属于文学体裁,那么“虚构”就应该毫无疑问地被允许;如果散文仅为一般文章体裁,那么就可以要求它彻底的“真实”。endprint
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2《常用文体写作》中,第四单元文学类文体的导语部分有这样的表述:文学需要真情实感(以自述散文为例),文学更需要虚构(以微型小说为例)。这个“更”字,言下之意似乎否定了已被教材归为文学类文体的散文的文学虚构性,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么?
我们再来看一些名家对于散文之“真”与“虚”的观点。
《散文十家》总序主编王泉根先生曾明确表示,“真”是散文的命脉,散文应是“非虚构文学”。他说,“真”是指散文所记之人之事,应当是真人真事;所抒之情之意,应当是真情实意。当然,细枝末节需要文学想象与发挥。
华南师范大学陈剑晖教授认为,散文应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虚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何平教授表示,散文在重构日常生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类属性,即便固守散文不能“虚构”的立场,散文依然可以对“实”进行想象性地重构和再造。
刘锡庆先生说,艺术散文是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写法,真实、自由的“个性”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裸露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体篇章。刘先生说散文是艺术性文章,就是允许散文的虚构。而她这里所说的“生命体验”,大致趋同于古耜先生的理解:散文应该还原大千世界的“有我之境”,这个“有我之境”应该是受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学“有我”特征的启发而来的。
散文家韩小蕙说得更干脆:散文不但应该、而且当然允许“虚构”。散文要抒发真情,这个“真情”是形而上的提升,是“真实”的本质、真实的大化、真实的真谛,是采天地之精华而凝成的那一滴甘露,因而的确是“比真还真”。
不难发现,名家们在讨论散文“真”与“虚”的问题上表述各异:“细枝末节的想象与发挥”“有限的虚构”“对‘实进行想象性的重构和再造”“真实、自由的‘个性笔墨”“应该而且当然允许‘虚构”。大家虽然没有对散文“真实与虚构”的问题达成学术共识,但也没有将两者截然分开,而是真里藏虚、虚中含真、虚真相生的。
中学语文既然明确把散文归属于文学类文体,那就应该允许散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比如虚构。散文的高明之处或说魅力之处恰恰在于,它凭着文学的真实拉近了生活,又凭着文学的虚构接近了艺术。
2. 关于散文写作的概念
(1)写作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体现语文素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是思维的互逆。阅读教学更多站在读者的角度,重在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外向内的吸纳、沉淀;而写作教学是站在作者的角度,重在自我的表达,是自内而外的释放传递。通俗点说,阅读是作者带给了你什么,唤醒了你什么,你作为读者,从作者的作品里发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这是思维的输入过程;写作是你要带给读者什么,唤醒读者什么,读者可以从你的作品里共鸣什么、思考什么,这是思维的输出过程。因此,在教学指导中,我们要明确方向,选好角度,站在相应的点上。
(2)散文写作是什么。一般认为,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外在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其基本特征就是形散神不散。显然,这一划归是按照传统意义的划分标准而来的。但基于目前学界对于散文边界的争议,同时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不妨对散文作中庸式的模糊处理,即把散文看作一般文章与文学体裁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体。其实,这种模糊也意味着清晰,就是确立散文的双重特性:文章的写实性和文学的虚构性。既然如此,那么散文写作就可以说是文章写作与文学写作的过渡性文体写作;换言之,散文写作就是带有较强审美性、艺术性笔调的写实性写作,不过它比一般实用类文本更具抒情性、表现性,是一种渗透作者生命体验的写作;或说,散文写作就是在写人、记事、绘景、抒情、论述的写实基础上,进行适度、合理的艺术虚构的文学创作。
(3)散文写作的思维特点。既然散文写作介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之间,那么它就必然同时具备这两者的特性。文章写作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为主,集中写人物的经历、事情的发展变化、景物的特征、现象的本质等,各类文章还有一定的行文之规;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特殊而又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这就要求散文写作一方面要像实用类文体那样记叙人事、描摹景物、阐发事理,另一方面还要像文学创作那样渗透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
具体说来,散文在写法思维上大致有6个特点:①时间维度的延展性和跳跃性。写作时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古往今来,思接千载。②空间维度的开放性和可变性。写作时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天南海北,视通万里。③人情事理的繁杂性和关联性。写作时素材自由广泛,可以一个中心事物烘托连带多个相关其他事物,写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捕捉更多的镜头,随性阐发所感所悟,情思意趣哲理。④艺术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写作时除了一般的记叙、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外,还特别要注意交错综合地运用渲染、铺垫、象征、联想、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多种艺术手段,使文章色彩斑斓,摇曳生姿。⑤语言风格的诗意性和创造性。写作时语言要多些文学味儿、诗味儿,要有美感,遣词造句及修辞尤其讲究,形式上要敢于大胆创新。⑥情感主旨的隐秘性和独特性。写作时用自我内心情感和个体生命体验调遣一切,散文可谓“杂乱有章”,也就是“以神聚形”。
二、传统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指导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
相对中学语文的散文阅读教学而言,散文写作教学似乎总是缺乏更加理论性、系统性的指导,因此加强研究势在必行。目前来看,加强散文写作指导的重要性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散文是中学阶段唯一要进行教学指导的文学写作形式(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进入选修阶段,可以“尝试诗歌、散文的写作”,也可以“学写小说”。但教学实际情形是:学生的散文写作实践很早就开始了,而诗歌、小说、戏剧原则上不用指导写作),而且由于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散文的写作中,散文对文笔的要求最高,所以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必然对文章写作的语言产生重要影响。其二,笔者发现,课改后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别注重人文性,而文质兼美的高分作文中不少都是散文佳作。作文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尽管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教育教学的走向,但我们不能把高考作文仅作为应试文章看待,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渗透进写作教学中。而散文写作教学不失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所以值得大力研究。endprint
一般认为,散文形散神不散,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用一些场景片断组成,因此写作时重在营造意境,作者会把情感这根红线隐藏在情景之中。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马正平教授的散文定义更加具体:散文是一种以情思为元素、以自由感知为写作方式、以营造韵致情味为重心、以本色为基调的语言艺术。这个定义,我们基本认同。
1. 传统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指导教学中的应用例说
回顾传统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指导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时,笔者观察并搜集到一些相关的教学观点和指导方法,现概括梳理如下:
传统的教学方法或侧重散文篇章结构的指导,或侧重散文表达形式的指导,或从散文写作规范方面进行指导。例如,把教学设计分为基本结构模式、写作素材巧用范例、主体结构安排的三步走;尝试散文写作“改写、想象、扩写”的三途径;采用入格和升格的方式把教学设计为两步法;把散文写作归纳为“妙用小标题/聚拢素材、段首排比/前呼后应、借物抒情/运用象征”的三部曲。当然,更有老师从整体出发,对散文写作提出了5点要求:①感情炽烈,取材生活;②情节跌宕,详略得当;③注重细节,目击现场;④叙议结合,景物穿插;⑤语言精美,充满诗意。而粤教版普通高中选修12《常用文体写作》第四单元文学类文体的“自述散文”一章,明确给出了三点“写作要领”:一是写出独特的经历,二是重视心理描写,三是表露真情实感。
2. 传统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指导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
上述这些教学观点和设计,是我们常见的有关散文写作指导的传统教学方法。它们围绕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基本特征,总结了散文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也给出了较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引,如取材广、情感真、语言美、手段多等,大致涉及写作的选材、结构、行文、修改等方面。这些方法在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那里表述为“文学作品的构成”几个元素(主题思想、结构与情节、语言)的连缀,也就是童庆炳教授所持的“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外化阶段”创作过程观。这种传统的教学法让虚无缥缈的散文写作变得有抓手,很实在、接地气,而且步骤清、效率高,一堂课下来,师生都觉得这样操作就能写出像样的散文了。
但细想之下,这些要求和方法还是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的,而由此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写作指导在观念上尚未实质地把握住散文的基本特征。因为这些要领指引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一切文体的写作,并且不成体系。例如,你说散文要取材生活、经历独特、情节跌宕、注重细节等,要做到景物穿插、前后呼应等,难道记叙文写作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吗?你说散文要叙议结合、妙用小标题等,难道记叙文、议论文就不可以这样吗?你说散文要运用象征、语言精美等,难道诗歌就不需要吗?这些方法之于散文写作,好比帽子和靴子。如此说来,散文写作似乎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那岂不成了四不像的怪兽?尽管史铁生说“一篇文章,如果你认不出它是什么(文体),它就是散文”,但这毕竟是作家的观点,作为中学阶段散文写作的教学指导,我们还是不能绕过且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究竟要如何写出一篇东西,让人一看就是散文,而非其他?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写某种文体,唯有抓住这种文体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要理清该文体与其他文体的本质区别。散文因为它的边界争议性,更是如此。可以说,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将无法进行散文写作的指导。既然散文写作是一种过渡性文体写作,我们就不妨抓住过渡性做文章。即散文写作和与它相关的其他文体写作之间最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我们能不能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出发,归纳出它的写作路径思维和教学基本模式呢?这正是传统教学法带给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曾祥芹.曾祥芹文选(上、中、下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查有梁.教育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杨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