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教授运用固肾升清除湿法治疗痛风经验

2016-03-10 19:12杜芬芬刘爱华
光明中医 2016年15期
关键词:右足痹症僵蚕

杜芬芬 刘爱华



刘爱华教授运用固肾升清除湿法治疗痛风经验

杜芬芬刘爱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刘爱华教授师承于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对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谨守“临证查机,谨守气宜,使药要和”的治疗大法,运用固肾升清除湿法,拟四妙散和升降散加减治疗痛风,收益颇佳。

固肾升清除湿;痛风;名医经验

刘爱华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师承于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床经验颇丰,擅于治疗内分泌及其相关疾病,对痛风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从师学习,收益颇多,现将刘爱华教授运用固肾升清除湿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痛风

痛风根据其典型的症状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病”范畴。《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中有“痹证”“历节病”的症状记载,《素问·痹论》有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是对痹症的整体论述,亦指出外感实邪为痹症的外因,为后世痹症的研究建立了理论构架。《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此时开始重视内伤所致。时振声[1]教授认为该病其本在脾肾强,调脾肾虚损是发病的基础。后世医家对痹症的病因病机不断的进行补充,并认识到痛风的病因先有内伤,复感外邪而发,并不断丰富痛风的治疗方法。

2 刘爱华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刘爱华教授认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本病多发的基础因素:①人们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酗酒,运动少等,致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伤阴,累及肝肾。②《黄帝内经》谓五藏六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加以解释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清代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六节藏象论》注释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刘爱华教授承先人之精髓,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子时不眠,则阳气不升,阳气不升则肝胆疏泄失职,胆经排毒不畅,日久致使体内湿热瘀阻,辨其病机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湿热瘀毒为标,治则调理脏腑,升清除湿,祛瘀通痹。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21岁,2015年5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右足疼痛3年余,再发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足疼痛不能着地,以右足第一跖趾关节明显,伴局部红肿发烫,每次发作自服“秋水仙碱”及“止痛药”后症状缓解。3天前患者友聚后上诉症状加重,服“秋水仙碱”及“止痛药”后效果欠佳,遂来诊。查:UA 638umol/L,右足DR示:右足各骨未见明显异常。现症见:形体肥胖,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踝部肿胀疼痛发烫,夜间尤甚,伴双下肢重浊酸胀,行走受限,口苦口干,晨起尤甚,乏力,心烦急躁,眠差多梦,小便短赤。查体: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踝部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痹症,辨证为湿热内蕴,痰浊瘀阻。西医诊断:痛风急性发作。处方:苍术20 g,薏苡仁30 g,黄柏15 g,川牛膝15 g,炒僵蚕15 g,蝉蜕8 g,姜黄10 g,大黄8 g,萆薢30 g,土茯苓24 g,泽泻20 g,炒桃仁1 5g,红花15 g,当归15 g,白芍15 g,威灵仙30 g,鼠曲草30 g,绞股蓝30 g,甘草5 g。7剂,水煎服,日1剂。每日用煎煮后的药渣泡足,饮食禁忌啤酒、海鲜、动物内脏等。服药1周后复诊,诸症明显改善,仍觉乏力,眠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原方加用黄芪30 g、夏枯草15 g、远志15 g以益气健脾,清热安神,去土茯苓、萆薢以适当调整利水渗湿药。服药2周后复诊:复查UA 247umol/L。患者诉关节疼痛基本消失,睡眠较前明显改善。舌红,苔薄白,脉沉。此方服之有效,制水丸继服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例2患者,男,53岁,2015年9月22日初诊。主诉:反复双足拇指疼痛2年,加重2天。现病史: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拇指疼痛,查UA 698umol/L,给予“秋水仙碱”及“止痛药”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近2日因饮食大量海鲜后疼痛明显加重,以左足拇指疼痛明显,皮肤红肿,自觉发烫,自服“止痛药”效果欠佳,遂来诊。现症见:形体偏胖,双足拇指肿痛,以左侧为甚,口干口苦,乏力,心烦急躁,眠差多梦,大便可,小便短赤。查体:双足拇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西医诊断:痛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痹症。问及患者平素饮食习惯,喜食肥甘厚味之品,嗜酒,作息不规律,辨证为湿热内蕴,痰浊瘀阻。处方:苍术12 g,薏苡仁30 g,黄柏6 g,川牛膝15 g,炒僵蚕10 g,蝉蜕6 g,姜黄6 g,大黄10 g,胆南星6 g,砂仁6 g,陈皮6 g,知母10 g,杜仲15 g,车前子30 g,萆薢25 g,土茯苓20 g,鸡血藤30 g,鼠曲草3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饮食禁忌啤酒、海鲜、动物内脏等。服药1周后复诊,诸症明显改善,仍诉左足拇指偶有疼痛难忍。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原方去砂仁、胆南星、知母,加忍冬藤30 g,威灵仙30 g以舒筋活络止痛。服药1周后复诊:复查UA 312umol/L。患者诉疼痛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此方有效,制水丸继服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4 讨论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常由于酒食失节、过劳、受寒或感染等多种因素复发。西医治疗目的在于:①用抗炎药物终止急性发作,预防性应用秋水仙碱以防止反复急性发作。②降低体液内尿酸盐浓度,预防尿酸盐结晶进一步沉积和消除已经存在的痛风石。中医中药以其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显著,从整体上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而被广泛应用[2]。袁红宇、何苗曾对中医治疗痛风进行Meta分析:中药治疗痛风有较好的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庞琳蓉[4]通过对四妙散治疗痛风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进行总结,发现辨证运用四妙散加减治疗痛风疗效毋庸置疑。现代研究表明,四妙散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通过下调前炎症介质IL-1β和TNFα的表达发挥作用[5]。升降散方,出自清代的温病学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 ,具有辛凉宣泄、表里双解、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化瘀导滞之功。僵蚕为君,味辛气薄,苦燥恶湿,能祛风除湿化痰,蝉蜕为臣,甘寒无毒,质轻则升,能祛风清热,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二者配伍有升阳中之清阳之功;姜黄为佐药,苦寒、性平,可理血中之气,利肝胆而散郁结;大黄为使药,大苦大寒之品,善走下焦,可深入血分可上下通行,有泻火补虚之功;二者配伍可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流毒消散。刘教授在四妙散的基础上合升降散加减以化湿痛痹,升清降浊兼备,则内外通和,气机升降调畅,诸证皆除。同时佐以杜仲补肝肾;鸡血藤、忍冬藤以破血逐瘀,舒筋活络;萆薢、土茯苓、鼠曲草以增利湿渗浊之功。具体治疗上刘爱华教授强调对待不同病人需辨证论治,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1]倪青,时振声.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J].新疆中医药,1997,15(1): 9-11.

[2]蒲梦君,周京国,谢文光.中医药诊治痛风的进展及思考[J].光明中医,2013,28(9):1972-1975.

[3]袁红宇,何苗,欧宁.中药治疗痛风临床疗效 Meta 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 667-670.

[4]庞琳蓉,李铭舜,沈秋娴,等. 论四妙散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5,30(2):409-411.

[5]罗聪.四妙汤加味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 450046);2.河南省中医院干部病房(郑州 4500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5.017

1003-8914(2016)-15-2178-02

(本文校对:杨玉莲2015-00-00)

猜你喜欢
右足痹症僵蚕
甘凤池古传少林拳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达摩派洪拳入门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改良McBride手术联合跖骨双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踇外翻的生物力学分析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青年学生常速行走下足底压力分析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