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贾睿帼 张 茜 张佳音 张 闯△梁玉磊△许晓康△张会珍△(石家庄 050017)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
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贾睿帼张茜张佳音张闯△梁玉磊△许晓康△张会珍△(石家庄 050017)
提要目的: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优势突出,但所选择的频率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不同频率电针治疗VD的实验研究结果总结发现,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本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电针;频率;低频电针;高频电针;变频电针;综述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此并发的血管性痴呆也逐年上升。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其已成为现代临床中的一大难题。迄今为止,国际上对VD的治疗尚未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中医药防控和改善VD的实验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其中以电针干预作用优势明显。频率是电针刺激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在有关VD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所使用的电针频率不尽相同。现就2000年以来不同频率电针治疗VD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1低频电针在治疗VD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孟氏等[2]用频率为2 Hz的连续波电针刺激VD大鼠的百会、肾俞、足三里,发现在水迷宫实验中,电针组大鼠的潜伏期较模型组大鼠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采用同样的方法,陈氏等[3]刺激双侧风池穴,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下降明显。刘氏等[4]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穴治疗,又发现电针组大鼠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朱氏等[5]采用频率为3 Hz连续波电针刺激大鼠的百会、足三里,发现电针组大鼠水迷宫实验的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王氏和朱氏[6-8]采用频率为4 Hz连续波电针刺激百会、大椎和肾俞治疗VD大鼠,实验结果证实,电针有促进大鼠海马突触蛋白I表达的作用,同时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P53阳性细胞和Noxa阳性细胞核Caspase-3阳性细胞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贾氏等[9]采用频率为10 Hz的电针刺激VD大鼠左侧的肩髃、外关、髀关、足三里穴,结果显示,电针组大鼠脑皮层AchE活性较模型组降低,纹状体的AchE活性升高。刘氏等[10]采用频率为15 Hz连续波刺激百会、大椎穴治疗VD大鼠,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
低频疏波刺激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11]以上研究证实,低频电针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反应,调控乙酰胆碱能系统,降低氧化应激,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2高频电针在治疗VD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韦氏等[12-13]采用频率为50 Hz连续波电针刺激百会、大椎穴治疗VD大鼠,发现,电针组大鼠脑组织谷氨酸、蛋白激酶C(PKC)、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孟氏等[14-15]采用频率为100 Hz连续波电针刺激VD大鼠的百会、肾俞、后三里,电针预处理组大鼠椎体细胞病理改变较轻微,比模型组大鼠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比较整齐,数目较多;光镜下观察,电针预处理组海马CA1区NMDA受体的mRNA表达平均吸光度显著低于模型组;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电针预处理组核膜结构较模型组清晰,核糖体减少程度轻,线粒体较正常。同时发现电针预处理组较模型组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含量明显减低。邵氏等[16]采用频率为150 Hz连续波电针刺激VD大鼠百会、大椎、脾俞、肾俞,发现,电针组血浆内皮素(ET)含量显著降低。同样方法,闫氏等[17-18]刺激VD大鼠的百会、膈俞、脾俞、肾俞穴,发现电针能使模型大鼠血浆CO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降低,大鼠海马CA3区GrayⅠ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较模型组均显著增大。郭氏[19]、赖氏[20-21]、王氏等[22-23]采用频率为150 Hz连续波电针刺激VD大鼠的百会、大椎穴,发现电针组大鼠在被动回避反应测试中电击后24 h进洞潜伏期明显长于电击前,同时发现电针组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NO、MDA、血红素氧化酶(HO)的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镜下观察电针组大鼠的脑组织皮质及海马的凋亡细胞数目明显降低,海马CA1区胆碱酯酶阳性神经纤维平均光密度值(OD)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样方法,唐氏等[24-26]取VD大鼠的神庭、本神穴,结果显示电针组大鼠的ET-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
高频密波可缓解血管痉挛,[11]以上研究证实,高频电针防治V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增强突触间传导,调控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减低氧化应激等有关。
3变频电针在治疗VD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杨氏等[27]采用2 Hz/10 Hz变频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大椎、人中穴治疗VD,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乙酰胆碱转移酶含量吸光度明显高于模型组。李氏等[1]采用2 Hz/20 Hz变频电针刺激VD大鼠涌泉和中冲,结果证实,针刺组较模型组大鼠的P300潜伏期缩短,幅值升高。柏氏等[28-29]采用2 Hz/20 Hz变频电针刺激大鼠的百会、风池、大椎和足三里,其发现电针组的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SOD、GSH-Px及ACHE含量明显升高。殷氏等[30]采用2 Hz/30 Hz电针刺激大鼠的百会、大椎治疗VD大鼠,发现电针组较模型组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增高。史氏等[31]采用2 Hz/100 Hz变频电针刺激VD大鼠的少冲、中冲、涌泉和少商,结果表明电针井穴具有降低VD大鼠脑组织和血清内NO含量的作用。徐氏等[32]采用2 Hz/150 Hz的变频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大椎穴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发现电针组大鼠的皮质和海马神经元细胞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而Bax蛋白显著降低,HO-1mRNA吸光度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李氏等[33]采用同样方法研究发现,电针组大鼠的脑皮质、海马神经元细胞HO-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但刺激穴位增加肾俞时,[34]又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的钙调蛋白(CaM)、钙调蛋白依懒性蛋白激酶IImRNA(CaMPKII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柳氏[35-37]采用2 Hz/200 Hz变频电针刺激大鼠的中冲和涌泉穴治疗VD大鼠,结果发现,电针组海马CA1区Bax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模型组,并且超微结构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而电针组的大鼠顶叶及海马的血流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何氏等[38]采用2 Hz/200 Hz变频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大椎、足三里,结果显示,电针组大鼠的顶叶及海马区脑组织血流量(rCBF)明显高于模型组。马氏等[39]采用14 Hz/26 Hz变频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大椎、风府,结果表明,电针能明显提高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mRNA及CHAT蛋白阳性细胞表达。陈氏等[40-41]采用14 Hz/16 Hz变频电针刺激VD大鼠百会、大椎,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及颞叶皮质胆碱能阳性神经元计数较模型组明显升高,采用80 Hz/100 Hz刺激时,电针组大鼠的水迷宫测试成绩显著优于模型组。赖氏等[42]同样采用80 Hz/100 Hz刺激百会、大椎,发现电针组大鼠的脑皮质、海马神经元细胞HO-1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变频(疏密波)能降低单一波形引起的电适应,同时可促进代谢及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降低炎症水肿等。[11]以上研究证实,变频电针防治V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乙酰胆碱能系统,降低氧化应激,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改善细胞通透性,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有关。
4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较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均取得可喜成效。但关于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如:⑴不同波形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干预作用的差异性;⑵同一波形不同频率对血管性痴呆干预作用的差异性;⑶同波形同频率不同穴组对血管性痴呆干预作用的差异性等,尚未寻找到有效依据。故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与同仁共同努力,进一步探索电针不同刺激参数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不同效应和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VD选择科学的刺激参数提供客观依据,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飞,蔡荣林,吴生兵,等.电针“涌泉”“中冲”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 针刺研究,2013,38(4):281-285
[2]孟培燕,孙国杰,毛娟娟,等.针刺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2009,28(5):293-296
[3]陈英华,孙忠人,金弘,等.针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针灸临床志,2013,29(5):56-60
[4]刘燕,李卫东,苗晋,等.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MDA 和 AchE 含量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8,25(6):459-461
[5]朱寅初,徐国亭.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61
[6]王晅,朱燕珍.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蛋白Ⅰ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6):524-526
[7]朱燕珍.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对海马CA1区p53表达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7,38(2):45-46
[8]朱燕珍.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对海马CA1区Noxa、Caspase-3 表达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4):36-39
[9]贾士奇,王军,曹金梅,等.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AchE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650-652
[10]刘佩,刘喆,魏居瑞,等.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22-825
[11]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0-181
[12]韦登明,贾学敏,尹向旭,等.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其与海马神经细胞蛋白激酶C表达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328-330
[13]韦登明,贾学敏,尹向旭,等.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其与海马神经细胞谷氨酸、NMDAR表达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9):3 738-3 740
[14]孟培燕,孙国杰,刘胜洪,等.电针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细胞谷氨酸-NMDA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8,33(2):103-106
[15]孟培燕,徐双,孙国杰,等.电针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6):6-8
[16]邵瑛,宫育卓,唐纯志,等.“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2):128-130
[17]闫兵,许能贵,唐纯志,等.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215-218
[18]闫兵,何利雷,许能贵,等.电针影响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42-45
[19]郭国际,邓医宇,茹立强,等.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7):406-409
[20]赖新生,王黎,江雪华,等.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SOD和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8):497-500
[21]赖新生,王 黎.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3,28(4):245-250
[22]王黎.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及脑血红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86-289
[23]王黎,唐纯生,赖新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中自由基生成系统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3,44(1):25-27
[24]唐中生,陆莹,宋华,等.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 496-1 498
[25]唐中生,陆莹,宋华,等.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1,27(4):419-422
[26]唐中生,陆莹,宋华,等.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 794-2 796
[27]杨春壮,马英,王莹,等.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组织内胆碱乙酰转移酶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84-586
[28]柏志全,周丽丽,郑辉,等.电针穴位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AChE活性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5):101-104
[29]柏志全,周丽丽,郑辉,等.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3):22-24
[30]殷晓莉,张冠楠,鄂建羽.电针督脉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海马氧化应激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3-5
[31]史洪润,何峰,窦伟,等.电针相关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4):357-359
[32]徐国峰,李敏.电针对VD大鼠脑神经元HO-1、Bcl-2和Bax蛋白表达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 510-1 512
[33]李敏,张正,徐国峰.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细胞凋亡和血红素氧化酶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6,27(4):46-48
[34]李敏,徐国峰,万赖思琪.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及钙调蛋白、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4):337-340
[35]柳刚.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38-40
[36]柳刚.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5):257-258
[37]柳刚.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凋亡因子Bax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6):477-478
[38]何峰.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血流量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28-30
[39]马萍,唐强.针康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HAT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9,26(3):54-57
[40]陈振虎,赖新生,江钢辉.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0,25(4):245-247
[41]陈振虎,赖新生,江钢辉.电针四神聪穴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1 884-1 885
[42]赖新生,李敏,徐国峰.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血红素氧化酶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6):445-449
(2015-12-02收稿)
通讯作者:张会珍,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R2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16)01-0061-04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H2013206245;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No.2013002;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No.2011006
△河北中医学院(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