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姗 王六平
(1.贵州省林业对外合作项目 贵阳 550001; 2.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贵阳 550003)
关于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研究的述评
罗 姗1王六平2
(1.贵州省林业对外合作项目 贵阳 550001; 2.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贵阳 550003)
本文简述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研究现状,并按不同尺度分别对其展开述评。从宏观尺度来看,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国际接轨较为充分,内容系统全面、指标合理可行,但在应用中存在部分指标更新速度慢以及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中等尺度研究基本继承了宏观尺度研究的模式,但目的不够明确、特点不够突出。微观尺度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指标灵活性高及指标可检验性强等特点,但整体上研究不够深入,林分水平和作业实践成效指标方面尚属空白,还达不到指导营林生产活动的要求。总体来看,我国森林可持续标准和指标研究在中、微观层次和动态方向上具有较大研究空间。
森林经营;可持续;标准指标
联合国发展峰会于2015年9月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是对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和升级,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涵盖消除贫困与饥饿、健康、教育、性别平等、水与环境卫生、能源、气候变化等[1]重要方面。2015年9月第四十界世界林业大会“德班宣言:2050森林和林业发展愿景”指出森林和树木未来可以成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改善民生的基础,要对林业和农业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减少森林砍伐;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管理模式必须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方案之一,因为森林在吸收碳排放及环境保护中有重要的作用;并强调必须在林业、农业、金融、能源、水资源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2]。
可持续林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可持续林业是特定区域的林业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同时当代人的林业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关于所有类型森林的无法律约束力文书确认可持续森林管理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发展的概念,目的是保持和增强所有类型森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为当代和后代造福[4]。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及其度量、测定方法的建立是评估不同尺度森林经营现状以及达到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前提,恰当的评估可以使森林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政策、法规以及科研和教育方面的支持[5],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研建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研建特点和系统关系,按照不同尺度对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和评述,以期找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由于不同尺度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以及数据指标获取的局限性,本研究将国家和区域划为宏观尺度,省、市和县作为中等尺度,林场、村(或其他形式森林经营单位)和小班(或林分)水平作为微观尺度,并按照该3个尺度等级分别展开分析和评述。
1.1 宏观尺度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研究成为全世界的研究热点[6]。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制定工作的国家之一, 1995年在全国选择了5个地区开展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研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7]。2002年制定完成并发布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8]。并在此基础之上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支持“中国区域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7],2010年制定完成并发布了系列区域标准[9、10、11、12]。以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及系列区域标准作为我国宏观可持续森林经营标准和指标的代表,其指标层主要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水土保持、森林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长期社会效益的保持和加强、信息及技术支撑体系等7个方面。该系列标准的编制和发布成为了我国区域性以及中微观尺度制定可持续森林经营标准和指标的参考体系。
1.2 宏观尺度的特点
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宏观尺度系列标准的重要特点,其中蒙特利尔进程与我国宏观系列标准相关程度最大,二者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与其他几大主流国际进程主要标准相比较,仅不包括森林资源安全和科技能力等两项内容。2013年我国首次编制完成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13],该报告是在国内首次以国际性、前瞻性和历史的视角,基于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各类专项监测、调查与统计信息,参考权威研究文献和专业报告编制完成的,是对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全面阶段性总结。该报告基本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与宏观系列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基本一致,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首次全面深入地应用。总的来讲,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宏观标准内容系统、齐全,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每项指标的获取渠道、采集方式以及计算方法,有利于宏观数据的获取和统一评价,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
1.3 宏观尺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宏观尺度上标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表现较好,大部分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也经过充分论证,但部分指标时效性或更新速度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没有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专业调查监测体系,其数据源对其他调查监测体系依赖程度较高,如一类、二类调查等。由于不同监测体系数据更新期限不同,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价结论,因此,宏观尺度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在应用过程中存在部分指标更新速度慢以及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2013年国家林业局编制完成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13],但之后区域性应用成果尚未见诸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宏观标准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尚不充分。另外,由于不同区域因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森林经营历史、管理体制、相关调查监测体系以及现阶段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区域标准及指标的评价结果可比性较差。
2.1 中等尺度研究现状
在宏观尺度研究的基础之上,我国中等尺度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的研究也有一定发展。以宏观标准为理论框架为基础,2001年结合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了与当地结合度更高的指标体系[14];2006年,理想参照目标值的方法被引入林口林业局可持续森林经营评价体系之中,在计算或评分方法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15];广东省于2009年建立了省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影响省级森林经营可持续性的相关指标[16];2013年,扎根理论被用于在东北林区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选取,并在该基础上利用宏观标准综合分析,形成了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四个方面的指标综合[17];2015年,以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抚顺山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影响该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程度最主要因素[18]。
2.2 中等尺度的特点
从目前研究来看,中等尺度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结构体系和国家或区域标准与指标保持了一脉相承的发展趋势。中等尺度的指标体系构建基本沿袭了大尺度标准和指标的构建模式,并且大多数指标的统计计算和数据采集方法都可以借鉴或直接应用,因此,中等尺度标准和指标的研建以及应用在宏观统计方法上的表现仍较为突出。相对于宏观尺度而言,中等尺度研究范围相对较小,研究区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异质性降低,使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系统性地构建标准与指标的难度则更大。另外,中等尺度较宏观大尺度更加注重和突出指标的可操作性,很多研究在提出指标体系的同时进行了数据收集和评价。
2.3 中等尺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尺度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的研究尚未突破宏观标准研究的方法、形式和内容框架,受宏观尺度研究思维模式影响较大。尽管在指标体系研建和评价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也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引入,但尚未形成相对独特的研究范式。相较而言宏观尺度研究是为了国家宏观决策、国际进程参与国职责履行、以及其他国际交流合作的目的;而中尺度研究的目的相对较为模糊,为林业主管部门提供森林经营决策依据的作用较为有限,也与指导营林实践有一定差距,显得“高不成低不就”。由于研究区在尺度上大幅度缩小,指标的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就会受到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在省或尺度还不算太严重,如上述东北地区和广东省的指标构建较之宏观指标体系影响并不大,但到了市、县级,这一情况将越趋严重。
3.1 微观尺度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微观尺度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研建方法的引入创新方面,如:采用目标法结合专家咨询法是较早应用于微观尺度的森林可持续指标构建方法,并对广西高峰林场可持续经营现状进行了评价[19];参与式方法在浙江临安市首次被用于微观尺度指标的构建,并且对3个乡的9个村制定了度量森林经营生态可持续性的指标展开了横向比较分析[20];在穆棱林业局开展实证研究中,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适用于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综合监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21]。
3.2 微观尺度的特点
由于微观尺度直接面向范围较小的经营实体,如林场、村级森林经营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形式的经营单位,使其在指标构建、调查监测方法、评价和比较途径方面有了新的可能。如:面向农户的参与式方法的引入为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调查监测数据收集提供了新工作模式;数据获取相对容易,横向对比研究难度减小;指标的系统性难度更大,缺失指标进一步增多;指导营林活动的可行性更大等特点。
3.3 微观尺度存在的问题
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的多样性和主观随意性同时增加,研究者更容易受数据条件和缺失指标限制。与此同时,由于尺度不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目的有了很大变化,微观尺度可直接面向营林生产活动,可直接指导营林措施的实施,这在之前研究之中尚未充分体现。相反,受宏观研究思维影响,存在片面追大而全的指标体系的现象,或者仅考虑和重视数据可行性,而忽视了营林生产的指导作用。此外,缺乏对本尺度所特有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的实施成效监测,短期、局部和林分水平的森林经营可持续性尚未进入研究者视野。
从宏观尺度来看,我国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水平相当,内容系统全面指标合理可行。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研究基本上处于倒金字塔型,尺度越小研究越不充分,到森林经营措施水平、小班水平或者林分水平尚属空白,这一现象较不合理。较大尺度的森林可持续性指标及其评价的性质多属于统计性质,其作用在于相关部门决策参考以及信息的交流与公开。而较小尺度的如森林经营单元则类似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细胞,解决好森林经营单元的可持续性问题才能够为更大尺度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带来实质性的、动态性的演进效果,因此,基于森林经营单位或者小班(林分)水平的可持续森林经营标准与指标的研建和应用更加具有推动营林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需要给予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此外,目前研究基本上处于静态研究阶段,动态研究尚未见诸报道。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长时期跨度的代际工程,以时间为序列的动态评价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且动态研究将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科学问题,形成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
[1]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Durban Declaration: 2050 vision for forests and forestry.
[3]亢新刚.森林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Resolutions-62nd Session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Non-legally binding instrument on all types of forests - A/RES/62/98.
[5]蒋有绪.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研制的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2:9~14.
[6]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Canada: Progress and Problems in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Politics at the Local Level.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t the Forest Management Unit Level. Conference paper ,2000,7~27.
[7] 雷静品、肖文发、黄选瑞、黄清麟.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04,17(6):1~5.
[8]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LY/T 1594-2002.
[9] 国家林业局.中国东北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LY/T 1874-2010.
[10] 国家林业局.中国西北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LY/T 1876-2010.
[11] 国家林业局.中国热带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LY/T 1875-2010.
[12] 国家林业局.中国西南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LY/T 1877-2010.
[13]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14] 王金叶,车克钧,常宗强,金铭,刘贤德.张掖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增):74~79.
[15] 高瑞鑫.林口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东北林业大学,2006.
[16] 汪求来,叶金盛.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广东省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
[17] 刘小丽,张守攻,徐斌.基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的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监测指标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3):92~96.
[18] 刘强,杜哲鑫,惠淑荣,李丽锋,索婉.抚顺山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研究[J]. 2015,46(6):735~741.
[19] 刘代汉,郑小贤.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6):44~48.
[20] 姜春前,余树全,张守攻,竺肇华,刘微.社区森林经营的生态可持续性度量[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3):305~ 309.
[21] 刘小丽.东北林区经营单位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China
LUO Shan WANG Liu-ping
(1. Guizhou Forestry Foreign Cooperation Project Center, Guiyang Guizhou 550001; 2. Forest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Guizhou 550003)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in China, and then reviewed them in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macro scale, the related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in line with the world with comprehensive content and feasible indicator system, although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low updating of some indicators and difficult to obtain some basic data in practice. The middle scale research almost followed the macro one, whose objective was not very clear and characteristic was not obvious. The micro scale research showed some features including diverse methods, flexible and verifiable indicators, while the research was generally not deep enough. The research on stand and operation practice effect is still blank, which cannot support the silviculture. Generally speaking,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middle and micro level and dynamic direction in the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the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2016-06-28
S75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