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甘肃省成县畜牧兽医局,甘肃成县742500)
浅谈成县草地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王玲玲
(甘肃省成县畜牧兽医局,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成县草地资源丰富,农田、林地与草原相间分布的特点明显。丰富的草原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草原功能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导致成县物种丰富度降低,优良牧草减少,生产力水平下降,生态功能降低,严重影响了全县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为了科学准确掌握全县草原资源与生态变化情况,笔者现就当前草地资源现状及今后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为搞好今后的草地资源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地资源;现状;对策
成县有天然草原12 213.3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6.16%,其中可利用草原10 333.3 hm2,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草原类型丰富,植被种类繁多,全县共有3个草原类型,草原植物2 000多种,饲用植物近100种。农田、林地与草原相间分布的特点明显。丰富的草原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
成县是全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约有草地植物2 000余种,其中野生优良牧草60余种,主要有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蔷薇科等。全栽培的牧草有紫花苜蓿,箭舌豌豆、聚合草、红豆草、燕麦、多年生黑麦草,饲用玉米、籽粒苋、串叶松香草,白三叶、红三叶、大麦、菊苣等。天然草场面积12 213.3 hm2,全县人工种草面积5 613.3 hm2,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3 480 hm2,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 133.3 hm2,全县紫花苜蓿留床面积3 320 hm2。人工种草历年总面积12.63万亩。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菊苣、聚合草等为主,一年生牧草以箭舌豌豆、苦苣、黑麦草等为主。
草原在全县17个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北山区,这一区域既是全县天然草原的主要分布区,又是贫困人口的相对集中区,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人口增加、草地载畜量增加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原出现全面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生产力降低,超载过牧普遍,草原畜牧业陷入了畜禽数量增长、草原退化、效益下降的恶性循环,农牧民增收的要求与保护草原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草原生态面临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对全县乃至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全县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合理利用高产草地、培育改良低产草地、创建高产的人工草地,组织开展了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和草原恢复保护工作,维护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全县累计建设人工草地8 420 hm2,改良和保护天然草原12 336.7 hm2,利用化学、农作措施防治草原鼠虫害8 420 hm2,重点草原地区草原草畜平衡面积达到10 333.3 hm2。项目区植被盖度增加了20%~40%,生产水平提高了1~2倍,在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饲草的同时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2.1全县共设非围栏固定监测点3个
2.1.1二郎乡海韭山监测点此监测点为暖性高山草甸监测点,海拔高度2373m,草原类型为茅草—海韭型,监测点盖度为100%,草原未利用。共进行了3个样方的采样,样方草群平均高度分别为54 cm、55 cm、49 cm,样方面积为1m2,样方草湿重分别为783g、982 g、694 g,监测点内共有植物20余种,主要为茅草、海韭、蕨菜、三毛草、短柄草等。
2.1.2沙坝镇石门村监测点此监测点为暖性稀树灌草丛监测点,海拔高度1 748 m,草原类型为水草—蒿草类型,总盖度为96%,草原呈轻度利用。共进行了3个样方的采样,样方草群平均高度分别54 cm、35 cm、31 cm.样方面积为1m2,样方草湿重分别为1 056 g、788 g、614 g,监测点内共有植物16种,主要为水草、蒿草、蒲公英、地榆、野草莓、千里光、茎草等。
鸡峰镇鸡心村监测点。此监测点为暖性灌草丛监测点,海拔高度1 545 m,总盖度为92%,草原为狼尾草—栒子类型,草原呈轻度利用。共进行了3个样方的采样,样方草群平均高度分别33 cm、19 cm、26 cm。样方面积为1 m2,样方草湿重分别为683 g、750 g、552 g。监测点内共有植物18种,主要为狼尾草、狐尾草、车前、披碱草、剪股颖、马桑、胡颓子、莎草、茎草、栒子等。
全县天然草原鲜草总产草量6.75万t,比上年上升0.26%。全年地上生物量以6、7、8三个月最多,4、10两个月较少,其中7月最高,占全年总生物量的32.09%。从草原类型看:暖性灌草丛、高山草甸、温性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鲜草产量依次下降。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型产草量略高于上年。
全县草地面积不大,分布零散,草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产草量中等偏上,属中等之列。草原可食干草平均产量为2 010 kg/hm2,草畜平衡区草原的理论载畜量为1.66万羊单位,而现有草食家畜折合成家畜单位载畜量为2.16万个羊单位,超载0.5万个羊单位。全县农作物秸秆数量约200万吨,利用率约为25%。自草原补奖政策在本县实施以来,以农田为主的人工种草得到了长足发展,较好地解决了饲料供给问题,但主要草原区超载现象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近几年来通过实行草原保护奖励政策,加大人工种草面积,减少载畜量,草畜平衡区完成了减畜计划0.5万羊单位,使本县草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成县在159个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的村,聘用户籍在本村的动物防疫员、护林员或者村社干部一名,作为草原管护员,负责本村草原的日常管护工作。管护员对管护区草原进行定期巡查,做好巡查记录。连续多年来,成县没有发生大的火灾,也无大面积的草原鼠虫害发生。
2011年以来成县实施了草原补助奖励保护政策,2011~2015年本县草原监理站每年都开展了草原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全县草原保护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22%,植物平均高度提高6.16 cm,产草量提高21%,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草原监测结果表明,通过五年来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全县草地资源、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好转,但问题依然存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科学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1要继续强化依法治草,落实各项制度
依据《草原法》、《甘肃省草原管理条例》、《甘肃省实施草原法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实行严格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强草地监管与执法力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现有草地,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6.2明确草地使用权,建立草原承包制度
明确草原权属,推进草原承包经营,使草地的使用、管理、建设与牧民的责任、权利、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对已承包的草原,做到谁承包、谁管理、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为草地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3进行草地改良,综合开展草地培育措施
草地改良是恢复草原生态的主要途径,具体包括草地围栏、翻耕、补播、灌溉、施肥等措施。在适宜地区建立稳产、高产的栽培草地,恢复草地植被,抑制草地进一步退化,是提高草原生产力,解决草畜矛盾的重要途径。
6.4以草定畜,合理利用草地
成县草地放牧家畜超载严重,必须确定科学、合理的载畜量,严格控制放牧时间和强度,实行半放牧半舍饲集约化经营,实施草畜平衡,减轻草地放牧强度,在保证家畜有足够的饲草进行畜牧生产的同时,又要保证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
6.5加强监督管理、监测体系建设,开展草原保护
定期开展草原法律法规宣传、进行草原巡查等草原保护活动,加大草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开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和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6.6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草原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快适用技术的推广,在牧区开展科学养殖技术的配套和普及,增强牧民种草养畜的能力;在牧区积极推广优良畜种,开展优质高产牧草生产、鼠虫害综合治理和牧草加工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提升牧民生产技术水平。
作者简介:王玲玲(1971-),女,甘肃成县人,畜牧师,主要从事从事基层畜牧草原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9X(2016)01-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