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金
(江苏省高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江苏扬州 225600)
·临床研究·
胱抑素C对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梁学金
(江苏省高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江苏扬州 225600)
目的 分析及评估应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诊断肾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肾损伤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受检者胱抑素C的水平为(2.61±1.23)mg/L,对照组受检者胱抑素C的水平为(0.87±0.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肾损伤程度的加重,胱抑素C水平不断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损伤时,胱抑素C的水平会显著升高,且胱抑素C水平与肾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在诊断和评估肾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肾损伤;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诊断价值
肾脏是机体分泌尿液、排泄废物和毒物的重要器官,经常憋尿、饮水过少、暴饮暴食、滥用镇痛西药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可损害肾功能,而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贫血、肝病及严重感染均是肾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1]。肾损伤患者以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尿素增加为主要表现[2]。近年来,肾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最有效、常用的缓解和治愈肾损伤的方法是早期诊断后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3]。笔者选取60例肾损伤的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研究,旨在分析及评估应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诊断肾损伤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肾损伤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均自愿参见本次研究,经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8版《内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并排除相关药物过敏、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的患者。观察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7~81岁,平均(60.28±3.61)岁,病程2个月至5年,平均(2.17±0.54)年,其中肾病22例,肾盂肾炎11例,急性肾炎9例,IgA肾病2例,药物性肾损害12例,慢性肾炎4例;根据肌酐清除率(Ccr)标准分为轻度损害15例(50 mL/min≤Ccr<75 mL/min),中度损害27例(25 mL/min≤Ccr<50 mL/min),重度损害11例(10 mL/min≤Ccr<25 mL/min),尿毒症7例(Ccr<10 mL/min)。再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37~81岁,平均(60.28±3.6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采取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 mL,于37 ℃的恒温环境下放置15 min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3 000 r/min的转速进行离心,留取上层血清,应用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检测试剂盒和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
1.3 判断标准 胱抑素C的正常情况下的参考范围为0.51~1.09 mg/L。
2.1 两组受检者的临床检测结果 观察组受检者胱抑素C的水平为(2.61±1.23)mg/L,对照组受检者胱抑素C的水平为(0.87±0.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肾损伤不同时期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 肾功能轻度损伤时期胱抑素C水平为(1.91±0.28)mg/L,中度损伤时期(2.93±1.09)mg/L,重度损伤时期(3.87±1.32)mg/L,尿毒症时期(7.49±1.67)mg/L。随着肾损伤程度的加重,胱抑素C水平不断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肌酐、尿素氮、24 h尿微量清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是评价肾功能的指标,其中血清肌酐、尿素和24 h尿微量清蛋白在临床实验检测中较为常用[5-6]。但由于血清肌酐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于50%时才会轻度升高,且会受到年龄、性别、种族、机体容量状况、肌肉分解代谢、蛋白质摄取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血清肌酐不能作为肾损伤的敏感标志物[7]。有报道指出,40%~60%的尿素氮可被肾小管吸收入血,在患者肾受损达60%~70%时,尿素氮才会显著升高,且膳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胃肠的吸收功能和机体的代谢状态均可影响血液中尿素氮的浓度[8]。24 h尿微量清蛋白易受留取标本不严格、尿路感染和运动的干扰,不能准确反映肾损伤的程度[9]。
血清胱抑素C也是一种非糖基化的碱性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小,可不受肾小管分泌的干扰自由通透肾小球基底膜,由近曲小管细胞完全重吸收并迅速分解代谢,能有效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且其通透的速率恒定、检测方式易于操作、经济性强,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的肾损伤的标志物[10-11]。血清胱抑素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一员,在肾小球滤过率发生轻度改变时,会明显升高,其水平稳定,且不受性别、年龄、肿瘤和炎症状态的影响[12]。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胱抑素C列为临床评估肾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13]。
文献[14]在研究中指出,若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相对稳定时,能推测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伤呈不可逆性。缪从庆等[15]在研究中指出,胱抑素C对组织蛋白酶B和高同型半胱氨酸分解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可影响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还可参与上述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病理过程中。如何应用胱抑素C改善局部的受损血管,平衡组织蛋白酶的弹性蛋白酶活性及其相应抑制剂间的生理关系,为临床上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6]。
本研究中,观察组受检者胱抑素C水平为(2.61±1.23)mg/L,对照组受检者胱抑素C水平为(0.98±0.8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肾损伤程度的加重,胱抑素C水平不断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肾损伤时胱抑素C的水平会显著升高,且胱抑素C水平与肾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在诊断和评估肾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李晶,李毅,王效增,等.心功能不全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对比剂所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5,40(1):57.
[2]高红菊.检测血清胱抑制素和β2微球蛋白对子痫前期孕妇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意义[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20(4):31-33.
[3]徐雷.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检测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30(23):117-118.
[4]王瑾,徐文军.小剂量利尿剂联合大黄蛰虫丸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睾酮、胱抑素C、瘦素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影响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11):144-146.
[5]沈红良.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检测对诊断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5):840-841.
[6]杨洪芬,郑卫红,赵果园,等.胱抑素在老年2型糖尿病肾功能损害评价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669-670.
[7]高飞,严洁.尿KIM-1和胱抑素C对重症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9):840-843.
[8]蔡继强,容经伟,曾伟光,等.血清胱抑素C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J].内科,2015,10(4):439-441.
[9]符琴,王成.血清胱抑素C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34(32):48-49.
[10]孙万日,宋展,门中俊,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10):2575-2577.
[11]Patti G,Leoncini M,Toso A,et al.Impact of high-dose statin pre-treatment and contrast-inducd acute kidney injury on followup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ey intervention[J].Int J Cardiol,2014,174(2):440-441.
[12]何燕武.血清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1565-1566.
[13]彭莉,黄嘉南,赵崇亮,等.胱抑素C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3):188-192.
[14]袁桂莉,郭继忠,王晓云,等.血清胱抑素C对慢性心衰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4):63-65.
[15]缪从庆,孟信龙,陆德川,等.视黄醇结合蛋白4、胱抑素 C 与2型糖尿病胫前色素沉着斑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7):601-603.
[16]李华,支莹,卢彦昭,等.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病变特点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48-51.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3.055
A
1673-4130(2016)23-3365-03
2016-06-21
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