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洁教授从痰论治抑郁症经验

2016-03-10 09:48王清贤
河北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名医经验抑郁症

邵 静 王清贤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唐山 063000)

名 医 传 承

刘玉洁教授从痰论治抑郁症经验

邵静王清贤△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以情绪低落为主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多以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并见,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刘玉洁教授认为,痰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从痰论治分为六法,理气化痰法,和枢机、调肝化痰法,清热化痰法,疏肝健脾化痰法,益气养阴化痰法,益气活血化痰法。刘教授根据患者症状灵活加减,临证之时,疗效卓著。

【关键词】痰证;抑郁症;中医病机;名医经验;刘玉洁

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以情绪低落为主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多以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并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显示,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了2020年可能会仅次于心脏疾病排在第2位。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主要与遗传、生物化学、心理因素有关,多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但这些药大多有一定的副作用及禁忌证,而且治疗周期长,多数患者常因此中断治疗。而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标本兼治,一人一方,对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学中无抑郁症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郁证、脏躁、百合病等情志类疾病范畴。

刘玉洁教授,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从医40余载,临床经验颇丰,善用经方,圆机活法,对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有其独到疗效。尤其是对抑郁症的认识,认为痰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治痰六法,临证之时,收效卓著,兹将其从痰论治抑郁症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目前,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对其论述与研究倍受医家关注。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1]导致本病已被广泛认可,治疗上多从肝论治。但也有从脾[2]、脑[3]、肺[4]、肾阳虚[5]等进行论治,论之有理,治则有效。刘教授根据“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论述,师古而不泥古,认为现阶段抑郁症增多,主要因素多与痰有关,痰的生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1.1 脾与痰的关系脾为生痰之源,《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生。盖脾主湿,湿动则生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属湿,乃津液所化,津液的运化依赖于脾,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液,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水湿停聚,聚湿生痰。刘教授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及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不良的习惯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酒不节等,均能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津液不运,停聚为痰。

1.2肝与痰的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情志,影响脾胃的运行,与痰的产生息息相关。肝主调畅气机,气能行水,气郁则水停,聚而为痰。《严氏济生方》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膈,结而成痰”。气郁日久化热,热灼津液而为痰;肝脾同居于膈膜之下,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依赖肝之疏泄,土得木达,气机郁滞则易犯土,碍脾运水,水湿停聚生痰。刘教授认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生活、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使急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日益滋生,情志不遂,易损肝木,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久化热,炼液为痰,肝气有余易横犯脾土,脾失健运,津液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正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肝气一动,即乘脾土”。

1.3思虑与痰的关系脾藏意生思,脾在志为思,久思伤脾,思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过度,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集聚于中,损伤脾胃。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云“脾主愁忧……故愁忧所在,皆属脾也”。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办公设施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伏案少动,久坐伤气,加之一部分人忧愁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均能伤脾,脾伤则失运,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正如张从正《儒门事亲》云“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故亦为留饮”。

2辨证论治

2.1肝郁痰阻型证见心情郁闷,兴趣低落,喜叹息,脘腹痞闷,胁胀,心虚胆怯,夜寐欠安,舌苔白腻,脉沉弦或弦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茯苓15 g,半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陈皮10 g,炙甘草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夜寐欠安者,加炒酸枣仁、首乌藤;脘腹痞闷者,加紫苏梗、麦芽;头晕者,加天麻、钩藤;心神不宁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龙齿。

2.2肝胆枢机不利型证见心情郁闷,胸胁苦满,心烦急躁不安,夜寐欠安,紧张焦虑,周身沉重,纳食不佳,舌红苔薄白,脉弦。治宜和枢机,调肝化痰。方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紫苏梗10 g,柴胡10 g,党参10 g,黄芩10 g,炙甘草6 g,丹参30 g,郁金10 g,合欢皮3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紧张心烦者,加龟版、龙齿;呃逆者,加旋覆花(包煎)、赭石(包煎);周身沉重者,加天麻、葛根、木瓜、薏苡仁。

2.3痰热互结型 证见心情郁闷,情绪不宁,口干口苦,头部汗多,夜寐多梦,心烦,坐卧不安,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连6 g,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实10 g,竹茹10 g,炙甘草6 g,焦栀子6 g,淡豆豉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g,丹参10 g,郁金10 g,合欢皮30 g。汗多者,加桑叶、浮小麦;苔厚腻者,加茵陈、泽泻;胸闷憋气者,加瓜蒌、薤白;大便不爽者,加炒莱菔子、砂仁、柏子仁。

2.4肝郁脾虚型证见心情郁闷,兴趣低落,易于疲劳,悲伤欲哭,胁胀,胃胀,心悸,头晕,纳食不佳,大便不成形,食冷多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腻,脉沉偏弦。治宜疏肝健脾化痰。方用四逆香佛二花汤合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枳实10 g,白芍药10 g,柴胡10 g,香橼10 g,佛手10 g,玫瑰花10 g,玳玳花10 g,丝瓜络15 g,茯苓30 g,半夏10 g,陈皮10 g,炙甘草6 g。烧心泛酸者,加煅瓦楞子、左金丸;胃脘怕冷者,加炮姜;悲伤欲哭者,加甘麦大枣汤。

2.5气阴两虚兼痰阻型证见胸闷,气短,心悸,情志不舒,兴趣低落,易于疲劳,纳食可,大便调,舌质嫩红,少苔,脉弦略细。治宜益气养阴化痰。方用十四味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8 g,麦门冬10 g,五味子6 g,茯苓15 g,半夏10 g,陈皮10 g,枳实10 g,竹茹10 g,炙甘草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当归10 g,熟地黄10 g,黄芪24 g。心悸者,加桑寄生、龟版;大便干结如球者,加增液汤。

2.6气虚血瘀兼痰阻型证见心情郁闷,情绪不宁,夜寐欠安,气短,急躁,易于疲劳,纳食尚可,二便调,舌淡黯有瘀斑,脉沉弦。治宜益气活血化痰。方用十味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茯苓15 g,半夏10 g,陈皮10 g,枳实10 g,竹茹10 g,炙甘草6 g,生地黄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赤芍药10 g,川芎6 g。大便稀者,茯苓加至30 g;潮热明显者,加青蒿、龟版。

3病案举例

赵某,女,49岁。2014-10-18初诊。不寐1个月,加重7 d。1个月前因与他人争吵出现失眠,间断口服艾司唑仑片,近7 d加重遂来就诊。刻诊:夜寐欠安,心情郁闷,兴趣低落,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悲伤欲哭,咽部不适,脘胀,纳食不佳,小便调,大便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西医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于某医院心理科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23分。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证属肝郁痰阻型。治宜理气化痰。方用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茯苓15 g,半夏10 g,枳壳10 g,竹茹10 g,陈皮10 g,炙甘草6 g,炒酸枣仁30 g,首乌藤4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丹参30 g,郁金10 g,合欢皮3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茯苓3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4-10-25二诊,患者上述症状减轻,惟觉夜寐欠安,多梦,初诊方炒酸枣仁加至40 g、首乌藤加至60 g,加磁石(先煎)30 g、天麻15 g。服用2周后诸症明显好转,为巩固治疗继服3周,症状基本正常。后以解郁安神颗粒、复方地茯口服液口服巩固治疗,随访6个月病情未复发。

按:刘教授认为,情志不遂,损伤肝木,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木郁乘土,脾土失运,痰浊内生,蒙之神窍而致郁。痰蒙神窍,脑神失养,则见心情郁闷,兴趣低落,情绪不宁,夜寐欠安,悲伤欲哭;肝气郁滞,则见胸胁胀满;肝克脾土,脾胃损伤,运化失常,则见脘胀,纳差,大便不爽,痰结于喉部则见咽部不适。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健脾化痰;枳实顺气化痰,气顺则痰消;竹茹甘寒,清热除烦,防温药助热;甘草健脾,调诸药;石菖蒲、远志、茯神化痰开窍安神;丹参、郁金、合欢皮加强疏肝解郁作用;炒酸枣仁、首乌藤、生龙骨、生牡蛎养心定惊安神。二诊惟觉寐差,故炒酸枣仁、首乌藤加量,并加入磁石、天麻加强安神定惊作用。抑郁症患者常见其他兼症,脘腹胀满者加紫苏梗、麦芽;痰阻心脉见心前区疼痛者加金铃子散;烘热汗出者加桑叶、浮小麦;心悸者加桑寄生、龟版;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

(指导老师:刘玉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2 个专业95个病种[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72.

[2]翟双庆,王长宇.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78.

[3]王玮.从脑论治焦虑症、抑郁症[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3):51-52.

[4]王煜坤.从肺论治抑郁症[J].光明中医,2010,25(8):1332-1333.

[5]毕国伟,卢政男,江泳.抑郁症发病的基础病机之论阳气不足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88-90.

(本文编辑:习沙)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5.001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5.002

通讯作者:△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河北唐山063000

作者简介:邵静(198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中图分类号】R749.410.25;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5-0645-03

(收稿日期:2015-04-24)

猜你喜欢
名医经验抑郁症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