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京 赵泉霖
程益春教授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痤疮的经验
夏京1赵泉霖2
1.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3级(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内科(济南 250000)
摘要:对于痤疮,历代中医文献对此都有记载,或从气血阴阳论治,或从脏腑论治,或从营卫论治,文章介绍、分析痤疮的临床特征,以及病因病机,通过辨证分析治疗痤疮,佐以程益春教授用清热解毒凉血燥湿的治法治疗痤疮的案例加以说明,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痤疮;血热;清热解毒;经验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于青春期开始发病,属中医“肺风粉刺”。痤疮多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以颜面部和胸背部为多见,其多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易反复发作[1]。痤疮是常见多发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0%~24%,好发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影响美观,因而对于年轻人的心理以及社交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另外痤疮的发生也与外因有关,如睡眠不足、月经不调、衣着、化妆品不当、药物、遗传、情绪不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感染等均可引起本病。治疗上主要以抗生素、激素等为主,不良作用大,容易反复。
而中医学有关此病记载甚早,《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已有关于痤、齄的记载。《诸病源侯论》 中对面疱候的记载是:“面疱者,谓面上有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等。中医学在治痤疮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痤疮“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文中解释了痤疮的发生与热、痰、湿、虚、毒、瘀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痤疮的发生多见于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皮毛,肺为娇脏”,易受风邪,风热熏蒸面部而发,而且华佗《中藏经·卷中·论五丁状候第四十》将面部的疮疡定名为丁。并认为:“五丁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浆,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平日饮食不节,过多食入辛辣肥甘厚腻,过度饮酒,易伤脾碍胃,生湿化热,湿热互借,上蒸颜面;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气分血分热,热生肉腐,成痈化脓[2]。程益春教授认为,痤疮病在血分,发生的主要病因在于血热、感受风邪,以及湿邪留恋肌肤,湿性黏腻胶着,以致病久缠绵难愈,火热并邪,郁久化腐成毒,热盛毒聚。因此,程教授常常采用清热解毒,凉血燥湿的治法治疗痤疮,在此基础上,常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菊花等药物组方治疗。
案例:裴某,女,27岁。2014年5月10日初诊,面部反复生红色丘疹2年,加重3月余。病情时轻时重,疹出初时色红,疼痛,破溃后可流白色脓水或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曾外用维A酸乳膏局部涂抹,未见明显好转。近3月病情加重,皮疹逐渐增多,额部、颧部及下颌部严重,疼痛,破溃后流黄白色脓水,皮疹中掺杂有黑头粉刺,皮肤油腻,面色黄暗。纳眠可,大便3日一行,质干,排便费力。舌质红,苔白腻,脉弦。处方:金银花30 g,连翘15 g,白头翁15 g,蒲公英15,侧柏叶30 g,野菊花10 g,紫花地丁12 g,桑叶10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2 g,赤芍15 g,栀子10 g,酒大黄6 g,瓜蒌10 g,甘草9 g。服上药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并嘱患者禁外用化妆品,禁食辛辣食材、羊肉以及畅情志,起居有节。服后复诊未生新红疹,且疼痛减轻,大便情况好转。遂酒大黄改为3 g,去瓜蒌,余不变。7剂后红疹减轻,留有底晕,患者诉睡眠不佳,多梦,去酒大黄、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加茯苓12 g,白术12 g,酸枣仁30 g,龙骨30 g,牡蛎30 g,予7剂。随诊未再复发。
按语: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本草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除了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还可以消肿散结,古人称其为“疮家圣药”。性苦寒,主入心经,清心火,解疮毒。《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珍珠囊》:“连翘只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二药相须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之功,且金银花、连翘两药同入心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华在面”,可见心与痤疮的关系密切[2];桑叶入肺经,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皮毛,桑叶疏风散热凉血,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去风湿,二药合用,凉血祛风[3];白头翁、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栀子清泻三焦热邪,凉血解毒利湿;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合用牡丹皮、赤芍共奏清热凉血之功;大黄、瓜蒌在通便的基础上,同时给邪以出路。程教授在清热解毒凉血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活加减,若皮肤痒,可加入地肤子、土茯苓等;若皮疹不透,可使用紫草、荆芥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俞若熙,倪诚,王琦. 王琦教授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的理论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878-881.
[2]崔玉梅,赵泉霖.赵泉霖治疗痤疮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77-178.
[3]刘素荣,韩文霞,郑国静.程式桑柏汤治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3):183.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15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