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肾亏虚论治老年疾病

2016-03-10 08:35宋宏姝万维海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
关键词:论治

宋宏姝 万维海



【经典温课】

从脾肾亏虚论治老年疾病

宋宏姝1万维海2

1.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00);2.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00)

摘要:老年疾病指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升高的疾病或新发生的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疾病病因往往不十分明确,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症状后又呈多样化,而一个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几种疾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中医治疗老年疾病,历代医家都指出老年疾病的根本病理是“以虚为本”,笔者认为,脾、肾两脏亏虚在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故从脾肾亏虚论治老年疾病,以期为老年疾病的治疗提供方法。

关键词:脾肾亏虚;老年疾病;论治

人到老年,机体衰老的主要方面是脏腑机能衰退,《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中医学认为,老年疾病的发生,多以身体虚衰、抗病力弱为诱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对于老年人而言,表现尤为突出。脏腑虚弱是老年疾病中的常见主证,而脏腑虚弱中又以脾、肾两脏亏虚为多,是故本文侧重论述脾肾亏虚在老年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证候表现,提出治法方药并举例。

1 发病机理

1.1脾胃虚弱脾为戊土,胃为己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居中央,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脾主升,胃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脾胃健运,方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虚弱,则会出现种种病变,老年疾病中常见的有: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气虚发热等证。临证审病,宜当详辨。

脾失健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气虚,运化失常,则其消化、吸收功能失司,症见:倦怠,消瘦,纳差,腹胀,腹泻等。其面色萎黄,舌质淡而舌体胖,苔白,脉沉弱等,均为脾虚失运之候。这也是脾胃虚弱的主证。临证实践中,凡见上述证候,均可辨为脾胃虚弱。脾失健运亦属老年疾病常见病证之一。

水湿内停: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湿的上腾下达,均赖脾气的枢转。是故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津液不得布散,故水停为患。水湿凝聚,则为痰为饮,老人咳喘而痰涎壅盛者,多属痰饮之证;老年病,症见:脾胃虚弱,而精神痴呆,健忘,动作迟缓,舌苔白腻而脉滑者,属痰蒙清窍;水湿溢于肌肤,则发为水肿,即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停滞于肠道,则为泄利;老年人大便溏泄,或下利清谷者,可属水湿内停。

脾胃虚寒:《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第一》:“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老年人脾胃素虚,若脾胃受寒,或食饮寒凉,则易见此证。其症状表现为: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腹胀肠鸣,大便溏泄,或下利清谷,纳差,倦怠乏力,舌淡水滑,脉沉迟等。

升降失常:脾升而胃降,脾胃气虚则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头昏、神疲;中气下陷,则下利、脱肛、子宫脱垂;浊气不降,腑气不通,则大便不爽;浊气上逆,则发为呕吐呃逆。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气虚发热:脾胃气虚而心火独盛,谷气不得升以护养荣卫,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而致发热,李杲谓之“阴火”。症见:倦怠少气,食纳不佳,热势缓而汗出,劳则尤甚,舌淡,脉虚等。

1.2肾元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主骨、生髓通脑,为元阴元阳所居之处。大凡衰者,肾气先虚。老年疾病的许多证候,究其根源,多责之于肾元虚衰。其辨证大抵有:肾气虚衰、肾阳衰微、肾精亏耗、肾阳不足等。

肾气虚衰:肾主纳气,为封藏之本,腰为肾之府。肾气虚,无力助肺以纳气,故症见喘咳,老人哮喘,张口抬肩,呼多吸少,不得安卧者,为肾虚作喘,与肺气壅塞之肺喘及痰涎壅盛之痰喘有所不同。肾虚则二阴不固,可见大小便失禁,在老年疾病中,常见有遗尿及大便滑脱之证,或稍稍用力或咳嗽之时,大小便即排出,此皆属肾气虚衰所致。肾虚,亦可见腰膝萎软无力,步履不稳,不能久立之症。

肾阳衰微:肾为水脏,内寄相火,为真阳之所在,统摄气化,为一身火力之源。肾阳衰微,则脾不得温运,水不得布聚,气化无由,形体不充,故症见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者,多为肾阳不足,老人多见此证。肾阳虚,气不化水,津液不得布散,滞留于体内,可发为水肿;水泛高原,可致心阳不振,可见心悸头晕、胸脘痞满、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苔白、脉弦而细等,此为肾阳虚进而伤及心阳。肾阳不能蒸动脾阳,水谷不化而下利者,属脾肾阳虚,又称“五更泻”,为老人常见之证。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故见老人有一身寒象者,宜从肾阳衰微辨证。

肾阴不足:老人肾阴亏虚,除可见一般阴虚诸症之外,多以耳鸣如蝉、耳聋、头目眩晕、视物昏花、痴呆健忘、腰膝疲软无力等症为常见,凡老年疾病而见上述诸症者,可辨为肾阴不足。此外,老年人消渴症多以下消多见,属肾阴亏耗所致,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精亏耗:肾藏精,精养神,肾精不足,则脑失所养,故症见健忘、神疲、神识恍惚,或痴呆板滞。《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2 治法方药

2.1脾之治法(1)健脾:即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其运化功能。补气健脾法:脾气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肠鸣便溏,短气懒言之年老者宜之,以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补气升陷法:老年脾虚中气下陷,症见少气懒言、阴挺、脱肛、泄泻、遗溺、久痢、气虚发热、气虚便秘等。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和举元煎为代表方。(2)温脾:即温中祛寒,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温运脾阳法:饮食生冷、饥饱失度等所致中焦虚寒证之呕吐、泄泻、脘腹胀痛、喜温喜按者,宜之;脾阳亏虚失运,水湿停聚,痰多、水肿、泄利、四肢冷者亦宜之,以大建中汤、小建中汤、温脾汤为代表方。

2.2肾之治法(1)滋肾:以滋养肾阴,改善肾阴不足。滋阴补胃法:适用于真阴不足、骨髓亏损,症见腰酸腿软、自汗盗汗、耳鸣、失眠、口燥舌干、舌红少苔等,以左归丸、左归饮为代表方。 滋阴降火法: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症见骨蒸潮热、头目眩晕、耳鸣耳聋、失眠盗汗、消渴淋沥等,宜用此法,以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为代表方。滋肾纳气法:肾阴亏虚,阳虚则阳浮,浮阳上越而致肾不纳气而喘促,宜滋肾纳气,以都气丸、八仙长寿丸为代表方加减。(2)温肾:即温补肾阳,改善肾阳虚损。温肾助阳法: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水湿泛滥,症见面身浮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法当温肾助阳,以真武汤、济生肾气丸为代表方。温肾救逆法:寒邪直中,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症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唇甲青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此法宜之,治以陶氏回阳救急汤(《伤寒天书》)、四逆汤为代表方。老年疾病多因“虚”而发病,病后正气愈虚,而且一处有病,往往引起周身脏腑气血的阴阳失调,从而致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甚至出现几个脏腑的病变,形成错综复杂的多种症状。是以在治疗老年疾病时,多以补虚为主,注重调摄阴阳,视其寒热虚实而予以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案例举隅

彭某,男,75岁,2014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发现尿蛋白2+月,伴双下肢水肿1+月。患者多次于某医院查小便常规示:隐血+,尿蛋白2+。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现症见:疲乏倦怠,恶寒怕冷,双下肢轻度水肿,腰膝冷痛,纳差,腹胀,嗜睡,夜尿频,舌淡苔白腻,脉滑细数。腰为肾之府,脾主四肢,脾肾阳虚,则见畏寒怕冷,腰膝冷痛,纳差腹胀;脾肾亏虚,不能固摄,精微物质外泄而水湿停滞于下肢,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湿浊互结”,拟以温肾健脾,利湿泄浊,处方:白附片(久煎)30 g,炮干姜10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15 g,威灵仙15 g,独活12 g,杜仲15 g,续断15 g,甘草3 g,肉桂5 g,淫羊藿15 g,夜交藤30 g,车前子10 g,川木香10 g,小茴香10 g。患者年老,嘱其避风寒、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服7剂后复查,小便常规:隐血+-,尿蛋白1+,患者症状缓解,治疗有效。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0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019-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言言2014-12-15)

猜你喜欢
论治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基于“脉胀”理论探讨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的研究概述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基于数据挖掘的血液病从虚劳论治的证治规律研究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谢春光教授论治痛风经验
心脑同病急重症从风瘀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