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训, 杨 继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次飞跃
——兼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杨承训, 杨 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着的科学体系,一直在实践中创新,永远不会过时。170多年来已有四次飞跃: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向科学政治经济学飞跃;从理论到实践、从“破”为主到“立”为主飞跃;在东方大国经济变革和建设中实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的飞跃。今后还要发展,永葆青春活力。“过时论”是完全错误的,必须清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实践中创新 四次飞跃 “过时论”
习近平针对国内外复杂的局面,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发表了纲领性的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他曾强调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人民日报》,2015—11—25。然而,在一些角落却散布着许多杂音,诋毁、亵渎、排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它“过时了”“无用了”,想以西方之“经”取而代之,特别是新自由主义肆意泛滥。对于这种错误言论,习近平同志亲自作了批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5—10。,要求各类马克思主义阵地理论工作者“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求是》2016年第9期。。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勇于担当精神,用历史事实和科学理论剖析、反驳谬论,扫除杂音、瘴气,坚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基础,是指引无产阶级战斗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科学。它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逻辑为利刃,对社会经济矛盾运动进行科学缜密的分析,170多年的实践检验表明,它的真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武装亿万人民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是在实践中开放的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永远保持着青春活力、永恒的战斗力和指引力。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创新大体经历了四次飞跃,充分显示其科学品格,不是什么所谓“过时”,而是永远“适时”“领时”(为避免与其他学者的论述过多重复,下面的论述有详有略)。
最早的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时期,初有重商学派、重农学派,后成型于以亚当·斯密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些经济学派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学术上有一定建树。但都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科学,不能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短视性、局限性、私利性,在实践上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为资产阶级服务,都不可能揭示、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包括他们的继承者至今连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都无法预见、化解,更不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了。
真正使政治经济学变为科学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资本论》为代表作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他们从三个方面为之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主要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萌芽;二是批判了当时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诸多经济学观点,剖析了它们的片面性、虚伪性;三是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详尽地占有各种经济资料,进行科学抽象。同时,他们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并把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同政治经济学融为一体,经过苦心孤诣的几十年研究,形成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经济学,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总体上,在这一阶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使整个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经济科学。正如列宁所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428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这是人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再具体些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的伟大理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两大发现”,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
前者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剖析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根本矛盾(包括一系列观点),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这个观点对剖析帝国主义和一切资本主义形态仍然是一把最犀利的解剖刀。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资本论》再度在西方国家流行。对“过时论”,习近平同志专门作了批驳:“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5—19。
(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包括商品二重性、社会分工、商品经济与所有制关系、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经济发展周期性、社会再生产的大循环和小循环、生产力配置机制(即现在的“资源配置”)、资本及资本市场、社会经济的比例关系(特别是两大部类)、金融(虚拟资本)及其运行规律等等,乃至涉及生态和循环经济以及一些部门经济。至今对认识市场经济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预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原则
如共产主义社会分两个阶段和过渡时期及其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方式、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和要求、自觉协调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动力源的广泛应用、三大差别(城乡、工农、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消除、劳动人民的富裕幸福和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等。当然由于当时尚无社会主义实践,只能作出大略的预见。
还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科学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作为后继者,最重要的是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创新,而不陷入教条主义。
由实践到理论是一次飞跃,由理论到实践是又一次飞跃,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活动的历史时期尚未真正见到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短暂的巴黎公社未能根本破坏资本主义制度)。而开始实现这一飞跃的乃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以“破坏”资本主义经济(“破”)为主到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立”)为主转变,“破”“立”并行,以“立”为主。在此次飞跃中,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界有人认为,列宁经济理论内容“不多”。但是,只要认真研究就会知道,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重大发展,史称“列宁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帝国主义经济矛盾和论析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理论。全面地看,他的研究以商品经济为主线,有三大贡献。
(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分析
在列宁早期近20年,着重剖析俄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揭示从简单商品经济到次发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特别是对经济成分复杂交错、农民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国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这个阶段的分析又可分为两小块:一是分析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二是分析土地问题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其中,列宁在流放期间所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是一部经济学巨著,科学地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状况,研究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阶段性特征,深化了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范畴的论述、关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的分析、关于市场形成和市场作用的论证等,对于我们认识商品经济一般规律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揭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秘密是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不仅如此,由于当时的俄国是一个生产力落后、农民占多数、带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它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和形式,就其普遍意义上来说,对于认识那些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许多经济现象,认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具体形式,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世纪的最初十几年,列宁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土地问题,目的在于探索民主革命中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的方法,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
(二)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阶段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为代表作,进一步研究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者说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认识,揭示战争的根源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规律,创立“一国胜利学说”(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个别国家胜利的理论),以指导革命的实践。那时的论敌是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及其在俄国的分支孟什维克。论战的激烈程度是空前的,涉及的范围从经济到政治,十分广泛。他揭示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概括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的著名论断。同时,从普遍意义上说,也是剖析了发达商品经济形态的一般现象和普遍规律。这不仅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指导意义,而且由于揭示了发达商品经济中共同的东西,也对认识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体制有借鉴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的新内容。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是:“(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第17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列宁的这个分析,对认识今天的西方垄断资本主义仍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分析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一把金钥匙。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商品、市场关系的探索
在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21年之后,他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商品、市场关系。在他最后的三年中,其著作多为论文、演讲、文件、书信、批示、笔记、电报等等,后来由于患病又采取口述的形式。如果把这些论著的思想脉络理清,可以明晰地看到他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商品、市场关系的很多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对于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研究,应当说起始于列宁,成型于邓小平。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缔造者和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领导者,他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在他之前,可以说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之间有一道鸿沟,不可逾越。列宁首先试探在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作了大量的勇敢的探索。这个探索与其说是理论的兴趣,不如说是实践的需要;他的研究成果不是出自理论的推导,而是来自实践的修正和推动。邓小平对列宁的这个建树作了很高的评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26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列宁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开拓了政治经济学的新视阈,即经济艺术,主要是“进攻”与“后退”互换的辩证关系。这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驾驭经济运行的主观能力。这是以前的经济著作所未能涉及的。恩格斯曾经预示,建立公有制经济后实现驾驭经济的“自觉”,克服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短见。但由于没有操作的实践,只是一种科学预示。列宁则在实践中遇到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困难,便主动认识“犯了错误”,实行新经济政策,由进攻变为后退,而且要退够。“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③④ 《列宁选集》,第4卷,第605,732,611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先后退几步,然后再起跑,更有力地向前跳。”③列宁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可以采取“改良主义的办法”④,实际上就是自觉地改革。这些思想是政治经济学的新视阈。
列宁过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了近30年经济建设,使一个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历史功绩和理论建树不可磨灭,主要经济学著作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里,对于苏联的历史,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1)苏联的伟大成就不可抹杀,它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实现工业化、能同西方资本主义抗衡的强大国家,打败了法西斯的侵略,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有很多有益的经验。斯大林虽有错误,但功不可没。(2)苏联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可以更清醒地重新认识客观规律。(3)应从苏联的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中吸取教训。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⑤(4)苏联的解体对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应当以20世纪这一重大历史事变为戒,致力于防止和平演变。苏联崛起—兴盛—衰落—解体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最大的历史教训。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仅仅是一段曲折,但它告诉我们新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进行改革,不致力于自身完善,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经济运行体制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的整体协调,照样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优越性而致衰亡。
如果说前两次飞跃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俄国比较落后),那么第三次飞跃则出现在东方殖民地类型的贫困国家。对于这类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虽有论及,但都还不可能具体细微分析,特别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国,知之较少。可以说,构建它的经济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这一个特殊的探研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身上。此乃揭示特殊经济规律的特质政治经济学。故而,它必然是一次创新性的理论飞跃。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包括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济理论建树,主要有四大贡献。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十分复杂,既有少量的资本主义成分,又有外国垄断资本主义侵略和催化,还有包括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经济及其生产方式的基层小农经济,其中帝国主义殖民经济为主导,封建势力为根基,民族资本处在夹缝中的附属地位。怎样认识和变革这种复杂重叠类型的特质经济,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科学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这一独有特质的政治经济学,至今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首先,应从历史实践考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曾有本土存在的和外国传来的许许多多的经济学说,包括各式各样的改良主义学派、西方自由主义学派、“农村改革派”、民粹派和传统的儒家经济思想等等,都未能揭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的要害所在,各种“良方”更没有解决中国经济的特殊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同中国实际结合,彻底揭开了旧中国根本矛盾及其根系,在革命根据地通过探索形成经济学创新,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学。毛泽东作了科学的系统论述,指导中国废除殖民性经济、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中的新篇章,并引领完成了由旧式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变。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铭刻历史,至今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我们可对比20世纪30—50年代两种经济学及其两种社会效果。居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用的是西方借来的经济学和中国封建经济思想的混杂品,大商人孔祥熙和在西方留洋的宋子文先后主政经济,结果是一头形成四大家族的巨富,一头是广大群众的饥寒交迫。到统治后期,经济秩序乱得不成体统,通货膨胀飙升万倍之多,灾荒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它政治垮台的原因之一。而处于落后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与土地革命等政策,自力更生,克服了经济封锁造成的极度困难,经济生活井井有条,得到爱国华侨陈嘉庚、许多民主人士以及美国考察团的赞誉。解放初期,面对蒋介石留下的烂摊子,实行“四面八方”(农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有条不紊地治理通货膨胀、土地改造,短短三年实现了经济恢复,还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威力。
其次,要研究毛泽东在此时期的经济理论珍贵点在哪里。
一是他的研究方法在于深入调查研究。别的理论家也分析过旧中国的社会经济,但大都陷于表层的粗枝大叶。惟有毛泽东下苦功夫深入基层社会细微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就是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的。在革命根据地,他特别重视对中国社会的调查(如《反对本本主义》),亲身下沉到底层写了一系列调查报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典范。在从事政权建设中一边调查,一边制定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写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在丰富的调查基础上,作了经济方面科学抽象。这就是“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
二是面对矛盾多变的局势和党内的理论斗争实现理论创新。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进行革命战争,经济政策要服务于战争。但中国革命不同于俄国的是:长期依托和发展农村的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任务很艰巨又带有长期性。特别是在近几十年,中国的主要矛盾有几次变化,经济政策也会有所变更。加上党内教条主义发起残酷斗争,干扰了他的正确思路。这种情况从反面也使他的辩证法思想更深化,具有阶段性和进退维度,但其主线是十分明确的。我们研究政治经济学,一定要认真研究他的辩证法思维。
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其经济思想代表作有《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恢复时期的一些论述。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对“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土地改革和农业发展以及组织农民的方式、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财政经济方针、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以及限制和反限制的矛盾、管理城市的论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没收官僚资本、壮大国营经济等等,也涉及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及对外经济政策。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对处理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多种成分等问题仍有参考价值。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补上这一课。
(二)对资本主义成分的和平改造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主要是经济变革问题,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资产阶级的赎买政策。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赎买的设想,列宁也曾想尝试,但未成功。毛泽东则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一化(工业化)三改(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小农经济、改造手工业经济),并未采用剥夺资本主义经济方案,而是分若干阶段和平过渡(分期赎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种独创(部分借鉴了苏联新经济政策)。虽然时间短促些,形式单调些,方法粗糙些,但基本上是成功的,经济发展是迅速而稳定的。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若干理论的创新
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20多年,经济建设虽然主要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了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了对外国经济特别是西方的依赖。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综合平衡、统筹兼顾方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协调发展;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等观点。主要论著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等。
(四)经济哲学观和艺术观
毛泽东是哲学家,他用哲学指导经济学,又用经济实践丰富哲学思想。例如,自力更生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之一,经济上自力更生理论思维尤为突出。再如两点论,既看到光明前途,又要估计将要遇到的困难,提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在党的七大上就曾估计到17种严重困难,做到预而不废。又如,先抓试点逐步推行的方法,就是一种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总之,他的经济哲学思想,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大亮点。
毛泽东的这些理论建设,可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源头,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当然,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严重错误,从根本上说,还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也违反了他自己多次论述的方法论。一是脱离了实际,二是急于求成,三是夸大了阶级斗争,尤其是发运了为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造成重大损失。历史地看,这是一段曲折,但也从反面积累了经验教训,形成改革开放的倒逼机制。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科学分析态度,不能全盘否定,主要应当汲取其中的营养。
此外,我们还应当研究周恩来、陈云的经济理论贡献,他们的经济思想值得挖掘梳理,为今天所镜鉴。
伟大的实践创新必然产生理论上的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5—19。“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人民日报》,2015—11—25。我们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怎样治理国家、用什么样的理念方法进一步发展等重大课题,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飞跃,这就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经济学说,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内容大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发展论、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论”、新常态与新发展理念论、整体经济学与治国理政论、新时代世界经济论,等等。由于经济理论界作过大量论述,此处不再一一详述,只回答几个疑难问题。
最突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前人不曾论述的(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只作了短时的探索)。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从西方学来的。请不要鱼目混珠。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的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经济。人们还记得,在当年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西方经济学界一片哗然,认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根本不相容,甚至说像油和水一样不能融合,至今新自由主义者仍然坚持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化作为私有化的突破口,“化”掉基本经济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按西方模式全面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这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确实水火不容。恩格斯曾经多次阐明生产和交换犹如互相作用的两大坐标,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生产方式性质决定交换方式性质。市场经济正是交换方式的总和,它的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指出这一点。*《资本论》,第1卷,第136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列宁曾尝试运用市场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进一步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观点,并非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而且恰好“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最早也是列宁提出的。*《列宁全集》,第13卷,第124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即使在运作方法上,我们与新自由主义也有根本的区别:新自由主义膜拜的是市场万能论,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运用计划(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微观上放开,宏观上管住,而不是片面地只要一只手。这充分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主流经济学根本不是什么新自由主义,而是当代发展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者往往也打着改革的幌子篡改我国改革的性质。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邓小平总结了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观点,使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充满前进的活力。所谓自我完善,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机制,通过自觉的改革,正确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和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实现制度创新,使自身不断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这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生命力之所在。
科学发展观、“新常态”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是西方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所不能蕴含的。这五大理念体现了对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升华,深化了社会化的内涵,扩展了社会化的外延,是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本质。从生产力发展视阈考量,建立人民政权后必须突出发展生产力,但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数量。领会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包含了六个内容。(1)扩张既有生产力的数量,提高质量,淘汰落后生产力。(2)创新生产力,主要是依靠、倡导以科技为主体的全面创新,创造崭新的生产力形态(工具、工艺、业态等),发挥社会主义优势,从追赶、并行到领先跨越。(3)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不断扫除妨碍、束缚生产力发展、创新的各种羁绊。(4)协调生产力,就是自觉协调生产力布局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实现现代城镇化、区域间的合作共享、各业间的协同等。(5)绿化生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以绿色理念改造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生态环境,这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特点。(6)保护生产力,就是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的大安全观,揭示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预测、防备、制止、补救各种自然、社会、生产、国防等风险,建立以现代科技武装的现代备防系统(包括网络安全),保障生产服务本身的安全和发展环境的安全。从生产关系上看,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享发展,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先富带共富,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切好蛋糕的关系。总体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现在有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的供给学派扯在一起,这是一种误读。全面地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新提法,是对动力结构的调整。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供给学派,其主要理念是供给自身创造需求,重点是以税率变动为杠杆促进量的变化,而不是结构改革。说白了就是,只要生产出来就可以卖得出去,到市场上赚钱,可结果却是由于消费不足造成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供给侧”强调的是它的结构性改革,即“供给+结构性+改革”,实质是一场改革:优化生产力结构,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产品涌现,推动传统产业、产品升级,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外部环境,并且适应和引导消费需求的更新,全面提高经济质量,引领市场高端发展。它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再生产循环运行的基本逻辑。从辩证法的高度说,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带动次要矛盾。这一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切中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要害,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具体部署,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具体贯彻。
总体上,我们要用整体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国发展的大逻辑贯穿着一条红线: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统一。新常态是发展总体的阶段性判断,五大理念是经济发展的指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对这一新的理论系列,我们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化理解,提高我们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
同时,还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哲学和艺术的丰富思想。治理系统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全面”“五大理念”、五种政策的要点(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三减一降一补”措施等,都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经济艺术。近期提出的退一步、进两步的思维,表现了高度的实事求是精神和非凡的经济艺术,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解决新矛盾,提出新思路,大大拓展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以上四大飞跃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发展、创新,它的最基本的原理永远不会过时,今后还会随着实践的创新永葆青春活力。“过时论”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有的是教条式的理解和误读;有的是被西方经济学所迷惑;有的是怀有敌意,用新自由主义观点诋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加以多方排斥。作为经济学人、经济学师生,应当深入学习,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领,特别是着重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联系实际读懂会用,坚持人民立场,掌握基本原理,运用科学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不断创新,广为宣传,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阵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于尚艳】
2016-08-06
F091.9
A
1000-5455(2016)05-0036-08
杨承训,山东嘉祥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教授;杨继,河南郑州人,经济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