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积极体验的质性研究

2016-03-10 05:51陈晓琳尹志勤蓝雪芬李思娇蒋苗苗
护理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空巢老人

陈晓琳,尹志勤,蓝雪芬,李思娇,蒋苗苗



·综合研究·

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积极体验的质性研究

陈晓琳,尹志勤,蓝雪芬,李思娇,蒋苗苗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positive experience in daily life of empty nester

Chen Xiaolin,Yin Zhiqin,Lan Xuefen,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Zhejiang 325035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对26名空巢老人进行深入访谈,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存在城乡差异,有其文化特性。共提炼出5个主题:积极的生活保持态度、实现自我价值、保持对未来的希望、获得社会支持、对生活改善的满意。[结论]社区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激发空巢老人的积极体验,为其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其幸福感。

关键词:空巢老人;积极体验;质性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及家庭结构的转变,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快速增长。研究发现,空巢老人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然而致力于解决心理问题并没有减少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学者们从过分关注消极层面开始转向关注积极层面,进而产生了以强调应当更多关注人类积极的力量、美德的积极心理学[2]。目前,众多研究证实了以激发积极体验为出发点来增长感激、满意、欢乐等积极情绪的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幸福感[3]。因而,增加空巢老人的积极体验是持续获得幸福感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针对老年群体,尤其是空巢老人,基于积极视角开展的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了解他们积极体验的特点、程度等,以增加人们对空巢老人情绪、行为、心理状况的深入了解,寻找激发起积极体验的内容及方式,进而帮助他们发展各种策略以保持和提高幸福感。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4年5月—6月浙江省温州市城市和农村两个社区的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共选取了26人。其中女15人,男11人;年龄60岁~69岁10人,70岁~79岁9人,80岁~89岁7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人,初中8人,高中1人,专科及以上2人;以往职业:农民10人,工人6人,干部6人,个体户4人;婚姻状况:在婚21人,丧偶5人;居住情况:独居5人,与老伴同住21人;子女探望频率:每周1次及以上2人,1周~2周1次3人,2周~3周1次5人,4个月~5个月1次4人,半年~1年1次12人;城市14人,农村12人。

1.2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为指导,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受访者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先向受访者解释研究目的和内容,受访者知情同意后,在自然情景中与其进行互动和沟通,深入探究其积极体验的内涵与动机。以开放性问题开始引入会谈,从询问“您平时觉得比较开心的事情有哪些?”开始,引导受访者进行叙述,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一步获悉其喜欢参与的活动,重点挖掘受访者积极体验的特点、程度等。访谈全程用录音笔录音,记录访谈纲要以及受访者的表情和行为等非语言性表达。每人访谈1次或2次,每次访谈30 min~40 min。访谈的样本量根据质性研究资料的饱和原则确定。访谈结束后,结合记录的访谈纲要,及时将访谈录音转录成电子文件,通过Claizzi资料分析技术来分析资料,归纳出共性的部分,得出研究主题。

2结果

至资料饱和时,共访谈了26名空巢老人。通过对这些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主题。

2.1积极的生活保持态度大多数受访者希望或喜欢参加活动,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保持忙碌来增加生活趣味。访谈中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受访者对生活保持积极态度的方式存在差异。

2.1.1保持工作、学习上的热情沉浸体验往往能给人带来无法言语的快乐感与满足感,尤其是在全身心投入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时[4]。多数城市受访者表示渴望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老年大学或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成为他们交流心得的场所。个案11:“我70岁开始学钢琴,现在已经学了八九年了,虽然学得慢,但精神上很充实,时间过得特别快。”农村受访者多以继续劳作保持忙碌以增加生活动力,特别是男性。个案23:“种田人总是闲不下来的,锄头扛了这么久,放下了总感觉不舒服。”农村女性受访者除“种田劳作”外,还包括做手工、做家务等家庭活动。

2.1.2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往往能让人体会到愉悦感,无论是社区活动,还是宗教活动。城市受访者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活动内容更丰富。个案13:“逢年过节我们社区都有节目,之前端午节还有包粽子比赛,我上次还得了三等奖呢。”此外,部分农村女性受访者热衷于与邻居一起去佛堂念经,期盼通过为众人祈福实现愿望。个案18:“初一到初七、十五啊,我们都去佛堂念经求菩萨保佑身体健康。”

2.1.3进行有目的的运动多数受访者谈到他们的有目的的运动。个案5:“没事的话就去外面走走,锻炼一下,外面人很多,我们常常聊聊天,讲讲笑话。”经过一段时间,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和酣畅感促使其坚持。受访者多表达了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及与同伴一起运动的愉悦。个案22:“男的早上也有做保健操的,我也会和他一起做一做,也挺有兴趣的。”

2.1.4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受访者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城市受访者多以爱好园艺、饲养宠物、文艺创作、看报纸等为主;农村受访者更热衷于棋牌麻将、钓鱼、听鼓词、看电视等活动。个案1:“我一直喜欢看小说,以前是看古代的,现在喜欢看国外翻译过来的小说。”个案19:“我晚上6点多就打开电视听鼓词,完了之后再看新闻和电视剧。”而受访者培养兴趣爱好的目的不尽相同,包括了提升修养、保持与他人联系、愉悦身心等内容,受访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幸福。

2.2实现自我价值

2.2.1对过往工作经历的自我认同在过去艰苦环境中努力工作,抚养子女长大,是受访者对自己的最大认可。个案19:“以前干得太苦了,每天种地,和男人干一样的活儿,每天天还没亮就挑菜去街上卖,都是为了儿女。”此外,城市受访者认可自己在以往工作期间对待工作尽职尽责。无论何种职业,受访者均认为兢兢业业工作,做好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本心,这也是儒家“仁”的核心思想的真实写照。个案6:“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好,我责任心很强。我以前是做夹板的工人,当年夹板真是做得既快又好。”

2.2.2获得表扬与认可多数受访者喜爱活动,不管活动类型如何,被鼓励和获得表扬均能促使受访者产生成就感,这也是持续参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个案9:“我们很喜欢打柔力球、打太极拳,而且我们还出去比赛呢,上个月我们就拿了二等奖。”此外,他人对自身的尊重与认可,更能增加受访者对自我的良好认识。个案17:“这边邻居都很好的,我出门都会跟我打招呼,他们也很尊重我。”

2.2.3实现自我价值受访者,尤其是低龄受访者表示自身精力充沛,乐意参与公益活动,利用自身技能、知识,帮助邻里,实现老有所为。比起农村受访者,城市受访者对价值需求的实现更加迫切。个案9:“做公益最开心。夏天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年人会组成团队,烧伏茶免费送给路人喝,喝的人都会谢我们的,我们觉得很开心。”部分城市受访者在美工、曲艺等方面造诣较高,通过教授他人相关知识,帮助他人发展更能获得成就感。个案12:“我是学美工的,社区每到节假日都会叫我去教书法,每次都有很多人来学,我很高兴。”

2.3对未来的希望

2.3.1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是每个受访者的最大心愿。个案10:“如果身体好,一切顺利就开心了。”另外,城市受访者更注重健康养生,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健康知识,例如电视栏目、社区健康讲座、咨询相关医务人员,并予以实践,通过运动、饮食的改善、自身心态的调节来促进健康。个案9:“我每天都看《养生堂》,专家讲得很好,有时候社区里关于健康的讲座我也去听。”

2.3.2知足常乐平和的心态是拥有幸福的关键。受访者一致认为活在当下,生活安定就是幸福。个案1:“我现在已经是丰衣足食,很满意了。”个案20:“顺顺利利没困难这就叫幸福。我们要求不用这么高的,老百姓生活过得平平淡淡就好了。”

2.3.3规划未来受访者对未来的规划具有多样性。受访者多谈及未来的旅行、学习、运动等计划,尤其是城市受访者。个案2:“我老婆在法国,八九月份过来,我准备九月份和她出去玩,准备去西藏、新疆。”个案1:“我这学期报名学了古筝,感觉还不错,学的人很多,下学期还要和朋友一起去老年大学报名学习。”

2.4获得社会支持

2.4.1儿女孝顺家庭是一个亲密的小群体,家庭成员在情感和陪伴上彼此深深依赖,子女的关怀、孝顺所给予的精神慰藉是最有力的支持。子女总能给受访者们带来欢笑与温暖。个案10:“孩子都很孝顺,常常会回来看我,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钱,给我们讲笑话,我们在一起聊天很开心。”个案20:“他们过来热闹一些,有意思一些,不然家里冷清清的。”

2.4.2获得同辈支持空巢老人多与朋友、邻居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结伴旅游、运动、相互帮忙、分享食物与药物、串门聊天以交流情感。个案8:“像同事聚会啊都有去。喝茶聊天,一起去游泳啊,活动还挺丰富的。”个案24:“我和邻居的关系都很好。有什么忙不过来,大家都会一起过来帮忙。”

2.4.3政府、社会组织的支持多数受访者表示了对政府、社会组织的肯定。个案12:“我真的不感到孤独,居委会的人都很好的,逢年过节都来看我,还送东西,叫我参加活动。”个案20:“老龄委的人会经常叫我们去开会,开会前还会给我们量一下血压或做一些健康方面的咨询,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很好。”

2.5对生活改善感到满意城市受访者多数是领退休金生活的,他们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好于农村受访者。个案11:“现在比以前幸福多了,不仅能吃饱穿暖,还有钱出去旅游,这还要感谢国家啊。”农村受访者多以自己继续工作以及子女赡养为主。个案19:“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能吃饱也能穿暖,日子过得还蛮舒适的。”环境设施的完善是增加老年人积极体验的一大助力。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心情舒畅,忘记忧愁有着积极作用。城市受访者对社区环境及周边设施改善的满意度要高于农村受访者。个案6:“公园离家很近,我经常去公园里走走,每次到那里就会感觉整个身体轻松了很多。”

3讨论

3.1空巢老年人积极体验的特点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积极体验,他们往往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保持积极生活,例如投身于活动中以保持忙碌;在家欣赏音乐以愉悦身心;在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下,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认可;投身于能使其身心愉悦的活动中并保持积极的心态生活。在子女情感慰藉不足的情形下,空巢老人更倾向于用转移生活重心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积极应对,寄情别处以弥补其不足,肯定自身价值。不同于非空巢老人忙于帮助子女料理家事,空巢老人显然有更充裕的闲暇时间去追求自己所要的生活目标,同时也避免了与子女同住而引起的各种烦扰。

3.2有针对性地激发空巢老人的积极体验本研究发现,抑制负面情绪的关键在于有意识地激发空巢老人的正面情绪,从而为其注入更多的积极力量。积极体验的特点决定了激发空巢老人积极体验应基于空巢老人追求积极体验的不同方式和动机。无论是获得感官愉悦,还是心理享受,个体总是倾向于选择能让自己产生愉悦体验的行为[2],这是人的天性所驱使的。在访谈中,受访者的积极体验多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积极投身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或培养兴趣爱好,获得表扬则会进一步提高参与积极性;二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与尊重而带来的生活满意感提升。因此,在激发空巢老人的积极体验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要找寻空巢老人所喜爱、能胜任、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活动,以满足不同空巢老年人的需求,为其提供交往的平台,鼓励其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并予以适当的鼓励与表扬,例如组织趣味运动会、学习健康养生知识、进行集体怀旧等,从而帮助老年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实现自我价值。而政府要为其完善各种服务机构设施,尤其是文体机构要提供平台支撑,促进积极力量的培育而使其获得幸福。

3.3构建积极的环境

3.3.1积极环境的力量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积极环境包含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保持人际交往而带来的他人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和认可更能使空巢老人正面认识自我,肯定自身价值。此外,良好的生活环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给空巢老人带来积极体验,给予其安全、舒适感。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鼓励并引导空巢老人进行人际互动,帮助老年人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社区环境,例如与老年人共同装扮住房,进一步绿化社区,以构建积极的环境,激发积极体验。

3.3.2重视传统文化对促进积极体验的影响积极体验往往蕴含着某个特定地区和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空巢老人更重视情感交流,家人团聚更能让其体会到天伦之乐,彰显出儒家的“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感性之乐[5]。此外,与他人的交往中,空巢老人更强调分享、善行,“种善因得善果”的佛教思想对他们的价值观可能影响深远。空巢老人知足常乐的心态包含了庄子“万物为一”的辨证思想和追求生命至乐的积极理念,安时而处顺,生则乐生,死则乐死[6],以中国人特别的乐观方式来调适晚年心态。传统文化对积极体验的获得有着新的解读,基于传统文化来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空巢老人提供了通向幸福之路的新的范式。社区工作者在帮助空巢老人激发其积极体验的过程中要加强其与他人的社会互动,通过相互交流、分享、给予、付出以交换积极资源,获得良好的人际支持,进而增加生活满意感。

3.4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积极体验存在差异受访者的积极体验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受访者对生活的态度更为积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更为迫切,对未来的规划更有条理性。这可能与职业差异有关,城市空巢老人多为离退休干部,农村空巢老人多是农民出身,不同职业会带来不同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导致其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大不相同,进而影响晚年的心理调适方式[7]。也可能与文化氛围有关,城市受访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学习氛围更为浓郁。

4小结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方法研究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得出空巢老人具有多样化的积极体验的结论。研究中,访谈者发现受访者的积极体验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社区工作者应针对性地激发空巢老人的积极体验,发展他们的积极资源,基于传统文化视角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提升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杨芳,付伟,刘晓虹.城市空巢老人负性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27(1):93-95.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3]Duckworth AL,Steen TA,Seligman ME.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J].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629-651.

[4]Csikszentmihalyi M,Judith L.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5):815-822.

[5]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心理学报,2012,44(7):986-994.

[6]霍涌泉,陈永涌,郭祖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J].心理学报,2013,45(11):1305-1312.

[7]阴国恩,丁新萌,杨红.老年人需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37-41.

(本文编辑张建华)

(收稿日期:2015-05-20;修回日期:2016-01-15)

中图分类号:R473.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1.018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4B-1346-03

作者简介陈晓琳,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325035,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尹志勤(通讯作者)、蓝雪芬、李思娇、蒋苗苗单位:325035,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LY14G030025。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空巢老人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