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
【摘 要】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对经典的不断学习,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笔者也有了诸多体会,特向大家介绍。在临床上要用好经方,就要熟读理解原文,抓住主症,掌握病机,注意合方,根据所伴病症灵活加减。
【关键词】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036-02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一直对中医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故被后世医家视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自清代,仲景方逐渐被奉为“经方”,本人在不断的临证学习中,也略有体会,现以病案介绍如下。
1 临床验案
1.1 失眠案 李某某,女,62岁,2013年3月25日,因“失眠1年余”就诊。患者自一年前,因情志不畅而失眠,常夜不能寐,平素头晕不适,心烦易怒,胸脘痞闷,需服安定片方能入睡,睡4~5个小时即醒,纳可,无口干,无口苦,二便自调,舌苔黄腻,质红,脉浮滑。方以酸枣仁汤加味治之,并嘱停用安定。处方如下:酸枣仁30g,知母15g,生地15g,川芎15g,茯苓10g,远志12g,夜交藤30g,龙骨30g。五付水煎服,1次/日。药后诉效不佳,仍失眠,心烦,胸脘痞闷,苔脉无明显变化。更方以小陷胸汤为主:黄连6g,半夏15g,全瓜蒌30g,珍珠母30g,生地15g,厚朴15g。五剂水煎服,1次/日。药后心烦大减,胸脘痞闷已无,睡前不需服用安定,舌苔黄腻渐化,仍以上方续服10余剂,随访半年,睡眠仍好。
按:患者初诊时,予酸枣仁汤为主加安神定志药物,效不佳,后以小陷胸汤为主而取良效。病人以失眠为主诉,伴有心烦易怒,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脉浮滑。辨证当属痰热内郁,上扰心神。《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结胸证是热实结胸轻证,其病机为邪热内陷,与痰饮互结于心下,是方以黄连之苦寒,清泄心下之热;半夏辛温化痰散结,瓜蒌甘寒滑润,清热涤痰开结。三药配伍,具辛开苦降,清热化痰开结之功。而酸枣仁汤所治失眠病机为虚,气血亏虚者用之常可获得良效。小陷胸汤的应用并不限于小结胸证,凡胸膈满闷、心下痞满,按之心下痛者,病机属痰热互结心下,即可用之。
1.2 眩晕案 董某,女,17岁,2013年10月因“头晕恶心三天”就诊。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头晕,视物旋转,不能睁眼。经西医予以盐酸他司汀、丹参注射液等药物应用,效果不佳。刻症:头晕,行走不稳,晕重时有视物旋转,恶心,出汗,休息后可缓解,口干不欲饮,纳可,二便自调,平时月经量偏少,经前腹痛,色黯,有少量血块,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细弦。遂以桂枝茯苓丸改丸为汤,处方如下:桂枝15g,茯苓20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5g。三剂水煎服。三天后复诊,诉头晕较前明显好转,微感头昏,嘱其服用半月。服药后已无任何不适,痛经亦愈。
按:此患者以头晕为主诉,平时却有痛经等瘀血内阻的症状,辨证属内有瘀血,水气上冲,治宜活血化瘀,平冲降逆。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研末,炼蜜和丸,食前服用。原方用于妇人素有癥病,孕后漏下不止之证,笔者常改丸为汤,或用原方,或略有加减,或与他方合方,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方中桂枝能利血脉,且平冲降逆;茯苓渗湿利水,补脾安神;桃仁,丹皮均活血祛瘀;丹皮还可清瘀血久郁所化之热;芍药养血和营,又祛瘀血,且可治腹痛。诸药合用,功效主要是化瘀消癥。故虽为治妇人癥病所设,然在临床中所遇瘀血为主的证候,或伴有水气上冲者均可选用[1],且常获良效。
1.3 头晕案 梁某,女,58岁,2014年03月因“头晕,乏力半月余”就诊。患者自半月前出现头晕,乏力,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颅脑CT示: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予血塞通、胞磷胆碱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出院后要求中医治疗。刻诊:头晕,头昏,精神不振,常喜卧,心烦易怒,口干,微口苦,夜寐不安,周身酸痛,颈部僵硬,坐卧不宁,纳呆,二便尚可,舌苔薄白,质暗红,脉细弦。辨证为太阳、少阳、少阴并病,方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如下: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15g,桂枝15g,茯苓15g,龙骨15g,牡蛎15g,大黄3g,葛根20g,麻黄6g,白芍15g,甘草10g,附子6g,细辛6g,红枣15g,生姜10g。服五剂药后复诊,患者头晕头昏较前明显好转,精神转振,其余诸症皆有减轻,继续以此方加减调理,治疗半月后诉已无不适。数月后带其女儿就诊,诉精神好,睡眠正常,亦不烦躁。
按:此患者症状复杂,有虚有实,寒热错杂。其头晕头昏,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脉弦,当属少阳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即“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证相应,故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和解少阳;其症状又见周身酸痛,颈部僵硬等太阳经症状,方选葛根汤;患者还具有精神不振,常喜卧,脉细等少阴症,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合用达到了和解少阳,疏解表阳,温通少阴的作用。在临床中,我们亦常遇到患者有两经或三经合病、并病的情况。仔细分析患者症状,合理选择方药,进行不同经方的组合,即能达到预期效果。
1.4 高脂血症案 患者庞某,男,52岁,2014年07月因“高脂血症要求中医治疗”就诊。患者平素嗜酒喜烟,形体肥胖,此次体检测甘油三酯6.2mmol/L,总胆固醇:7.1mmol/L,谷氨酰转移酶162U/L。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诉平时无明显头晕,无胸闷、心悸,活动后常气短,饮食尚可,面色红赤,常有口臭,晨起小便色黄,气味重,大便日行2~3次,溏薄,进食油腻或生冷之物易腹泻,晨起喉中有痰,晚间睡眠喉中有痰鸣声,时有口干苦,舌苔薄黄腻质黯红,脉弦滑。嘱其戒烟酒,少食油腻生冷食物。方选大柴胡汤合连理汤加味。处方如下: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枳实15g,生白芍15g,大黄3g,黄连5g,苍术15g干姜10g,党参15g,桔梗10g,生薏仁25g,垂盆草30g,厚朴15g,杏仁12g,甘草6g。服药一周后即大小便明显好转,喉中痰鸣减轻。此方略有加减,服用近2月,后复查血脂、肝功能均已恢复正常,体重减轻,气短、痰鸣渐消。
按:大柴胡汤在《伤寒论》103条、165条、136条都有论述,其主治少阳不和,阳明里实,此患者有口干苦为少阳之症,却无腑实之阳明证,但考虑其平素嗜酒喜烟,形体肥胖,口臭面红,故判断其有热毒内蕴,符合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用大柴胡汤清腑泻热。患者平时即大便溏薄,食冷加重,属太阴病,故又选连理汤,如果仅有清腑,必然腹泻更甚,二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温补太阴,清泄阳明之功。患者喉中痰鸣,气短,以桔梗甘草汤加厚朴杏仁,祛痰平喘,终获良效。此病例既有六经辨证的结果,又考虑了痰的致病因素,二者结合,方得全面。
2 临床体会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费之一,通过不断的学习,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并在自身对经方的临床使用中,常体会到仲景方的配伍严谨,疗效十分显著,现分享如下。
2.1 认真读原文,结合临床实际分析原文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临床运用经方的圭臬,就像是一条条经线和纬线,既各成体系,又相互交织,只有熟读或背诵原文才能对仲景辩证论治理论的本义有正确的理解,对仲景方有全面的认识。
2.2 抓主症,握病机,灵活运用经方 熟读了经方,在临床上要熟练使用经方,还要抓住主症,掌握病机。例如本文例1和例2都是抓住了主要病机而获得了好的效果。例3和例4则注意了经方的合方。另外,仲景大都用药简单,却常因剂量变化或一味药的变化,而所治病机、主症皆发生变化。这也需要我们在临床之时在忠于原方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病症灵活加减。
2.3 参考注释,多读病案 后世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颇多,远有许叔微、方有执、成无己、喻嘉言、柯韵伯、尤在泾等,近有曹颖甫、恽铁樵、刘渡舟、胡希恕、岳美忠、冯世伦等都是擅长使用经方的中医大家。研读他们的医案及对原文的解读注释,对我们如何运用经方都会有很多点拨、指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408-410.
(收稿日期:201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