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为学校工作寻找一个“中心”的话,那就是学生的发展;如果为学生发展寻找一个“支点”的话,那就是“自治能力”。当下的学校,管理过度,自治不足。学生在校始终处于教师的严密监管之下。自治不足,学生缺乏自由,教师劳心劳力。常熟市实验小学把“自治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着力开展学生自治教育,努力实现学生从自律、自觉到自由的转变。
【关键词】自治;自律;自觉;自由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45-03
【作者简介】金一民,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校长。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2014年喜迎学校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调档案、翻志书、挖史料、访名人、寻校友……认真梳理百年办学历程,传承百年文化传统。在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空对话中,一个概念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自治”。
早在民国时期,老校长宗秀松就倡导“培养若辈,使其智能足与社会竞争”的办学主张。学校(当时称学前小学)设有“学生市政府”,由学生担任市长、副市长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像管理社会事务一样管理学校事务。学校还设有“自治教育管理股”,专门指导学生自治工作。学校的儿童自治团还走上社会为大众服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下的学校,管理过度,自治不足,学生缺乏自由。在拉丁文中,“儿童”的意思就是“自由”,儿童就是自由者,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罗斯福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如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自治不足,教师劳心劳力。“无缝监管”成为大部分学校大部分教师的校园生活常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放在监管学生上,以至于在专业创新方面缺乏空间,缺少动力,这也是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
如果为学校工作寻找一个“中心”的话,那就是学生的发展;如果为学生发展寻找一个“支点”的话,那就是“自治能力”。十八大以来,“治理”成为一个热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教育治理、学校治理……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自我治理”。“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学生是被动的管理对象;“治理”则是多元主体的,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特点。
一定意义上,“自治”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全部。文明习惯就是一种“行为自治”,比如课堂自治、课间自治、午餐自治、家庭自治等。自主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自治”,体现为倾听、合作、思考的习惯。现在倡导的“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实质就是“学习自治”。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是一种“道德自治”,比如优雅、卓越、诚信、公正、坚韧、独立、合作、乐观……
面向未来,我们的孩子终究会离开我们的怀抱,踏入充满竞争的社会。到那时,“能力”将超越知识和成绩成为影响学生未来人生的主要因素。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把“自治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近年来,我们把“行为自治”作为自治教育的第一步,整体推进学生自治教育,努力实现学生从自律、自觉到自由的转变。
一、生活自治:让学生自立起来
在我校对家长的一份调研中,76.5%的中高年级小学生不会整理自己的床铺、房间,20.6%的小学生上下学时书包由家长背。进一步调查表明,学生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菜、不会搞卫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严重缺失。
应该说,从小培养学生生活自立的能力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为什么以前教育的效果不好呢?原因在于我们以前的教育往往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缺乏有效持续的管理机制。因此,倡导自治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是当前开展生活自治教育的有效方式。现以“给书包减负”一例加以说明。
1.以活动的方式增进体验。
3月20日星期一上学时段,学校的广场上已经摆上了几台秤,广场上“给书包称重”的宣传画告诉学生今天活动的主题。每一位上学的学生饶有兴趣地给自己的书包称重。大队委员迅速在“记录卡”上记下书包的重量并发给每一位学生。在现场,大部分的书包称出来是4千克左右,也有一些学生的书包重达6千克、7千克,甚至有少部分达到了8千克、9千克。
2.用数据的对比阐明道理。
自己的书包到底重不重,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本次活动中,采用“称书包”的方法,用测量得到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既准确又直观。这些数据的强烈对比,使超重书包的小主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学校统计出各个学段学生书包的平均重量,提出学生书包的建议重量,让学生把“记录卡”上的数据和平均数据作对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 “给书包瘦身”的策略,并把班级讨论得到的“瘦身策略”贴到学校的主题墙上,供大家学习参考。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媒体的介入。学校小青松电视台、常熟广播电台、常熟电视台、常熟日报社进行了跟踪采访,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同时,我们加强后续的随机监测,真正促进学生自治行为的养成。
3.从整体的角度优化细节。
自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项活动,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它应该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为了整体持续地推进生活自治教育,学校制定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来整理”的《“五理”公约》,“自己的眼睛自己来保护”的《“五好”公约》,“自己的学习自己来做主”的《“五治”公约》,等等。下发了“生活自治能力培养”《告家长书》和《家庭评价表》,让学生每天接受家长的测评,并在第二天把评价表带到学校,在小组内交流,每周进行班级讨论。渐渐地,以前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经过整理自治、劳动自治的锻炼,学会了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铺床叠被,整理书桌文具,帮着爸爸妈妈拖地、洗衣,开始学着拣菜、切菜、做菜,变成了家里的小管家、小当家。
二、课间自治:让孩子自由起来
很少有学校关注学生的课间文化,似乎这10分钟的时间对学校管理来说微不足道。事实上,不健康的课间文化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成为校园安全的主要隐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当下学校的课间活动呈现两极现象,一是“静悄悄”,学生不能玩。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师生把课间当作课堂的延续,随意拖课、赶写作业等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时间玩。二是“乱哄哄”,学生不会玩。因为缺乏课间活动的指导,追逐奔跑、不健康的游戏成为课间活动的主要形式,摔倒、撞伤等校园伤害事件不时发生,影响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课间活动质量。
解决“不能玩”的问题,关键在于规则的制定和施行。学校制定了课间活动的具体规定,明确不得拖课和占用课间活动时间,加强课间值班考核,实时公布各班监测信息,并将课间活动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和班级的重要指标。
解决“不会玩”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玩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应该是适合学生的,被学生接受和喜欢的。让孩子参与设计游戏活动,本身就是教育。为此,我们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课间活动和游戏。通过孩子们自行设计、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再经过学校评选整合,学校形成了《常熟市实验小学课间活动方案》,相关的活动器材由学校提供。学生自治后的课间,自由而有序,孩子们尽情享受着课间的悠闲和乐趣。
三、午餐自治:让孩子自主起来
就餐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又一大难题。现在的学校大多由学校食堂集中供餐,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挑食问题。因为挑食,有的学生吃不饱,家长继而质疑食堂饭菜质量,引发社会反响。同时,挑食又会造成营养不全,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餐厅的噪音问题。几千个学生集中在一起造成餐厅噪音,既影响就餐秩序又不利于学生健康饮食。三是教师的监护问题。大多数学校每个班级都要安排一到两位教师监护,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并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对于一些常规教育,简单说教的效果会随着不断的重复而越来越差,于是我们把“大数据”引入学生就餐管理。在开展主题教育的一个星期内,我们每天对各班的剩饭剩菜进行称重,汇总各班和全校数据并进行公示,各班组织关于每天剩饭剩菜数据变化及策略的讨论,关注每天的进步。我们发现,各班的剩饭剩菜数量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少。全校一个星期的剩饭剩菜减少了500千克。一年在校20周就是10000千克(10吨),可以养活300多人,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可见,数据管理的效果远胜于传统的说教,集体教育的力量远大于个别教育。
对于“食堂噪音”问题的教育,以往更多的是靠控制而非学生自觉。几千人的餐厅当然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但过大的噪音确实影响了就餐环境。那么什么样的声音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我们在食堂的每个区域安装了“分贝仪”,实时呈现某一区域的噪音数据,引导各个区域的学生根据现场数据改进自己的行为,控制噪音,自觉安静用餐。与此同时,我们赋予每个学生以责任,提出了“五静”“五净”要求,引导学生自律行为;赋予小组以责任,设立了桌长(负责一张餐桌的管理)、排长(负责一排餐桌的管理),及时劝阻学生不正确的行为,记录执行和改进情况;赋予班级以责任,及时公布各个班级的剩饭剩菜和噪音数据,通过集体的努力提高教育效果。
四、岗位自治:让学生自强起来
去年学校接待澳大利亚的考察团,对方在欣赏我们精美的自制电视节目后问:“这个节目是教师还是学生制作的?”得知是由教师拍摄和编辑后,客人们感到非常奇怪:“学生自己的节目,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来制作呢?”是啊,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来做呢?
审视当下的学校,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包干区有专门的保洁公司来承包,电视节目由教师来策划,图书借阅、器材发放、专室管理、活动组织……原本可以由学生来负责的工作都由教师包揽。有人说这些是教师“敬业负责”的表现。我们认为,如果教师的“负责”带来了学生责任感和能力的缺失,那么这种“负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事实上,放手才有教育的机会、发展的机会。
1.岗位设置,提供自治机会。
学校的班级管理实现岗位自治,做到班级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此外,我们将学校可以由学生来负责的工作设置了相应的岗位,如区域包干、绿化认养、专室管理、器材发放、活动组织等,向全校学生和家长发布,学生向学校申报。这些岗位的设置,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2.岗位竞聘,增强自治意识。
学生在家长的支持和指导下选择管理岗位,准备竞聘演说。学校组织竞聘答辩,公布岗位竞聘结果。这样的过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岗位对学生来说更加珍贵,更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竞聘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因为竞聘演说和答辩需要对岗位作具体的了解,对如何做好岗位工作要进行精心思考和谋划。
3.岗位履职,培养自治能力。
根据学生的申报和竞聘情况,学校组织了各岗位自治组,设立组长和组员,共同管理相应岗位。同时,学校为每个组聘请教师或校外专家做他们的辅导员,指导他们开展工作。比如“邑学传媒”岗位负责学校电视台节目的摄制。我们设立了“新闻采编”“摄像编辑”“节目主持”三个自治岗位,在家长中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每周进行专门辅导和指导。每个岗位逐步形成年级梯队,由高年级的组员指导低年级的组员,形成了常态自治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地位,教师只是指导者、合作者,在解放教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治意识和能力。
“行为自治”是学校开展自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着重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治行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学习自治”,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个阶段是“道德自治”,努力改变传统德育空洞说教的倾向,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反思提升,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健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