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军 陈锐
【摘 要】 以“和谐、有序、向善”为核心的传统礼仪文化蕴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在国家治理、社会教化、个人修养三个层面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通过礼仪文化认同、构建良好的校园培育情境、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等方式,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结合,使之深植于大学生精神血脉中。
【关键词】 传统礼仪文化;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蕴涵;培育
教育部2015年6号文《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高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也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高校作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形成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那么我们要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或者说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去承载呢?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中华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哪些启示呢?
一、礼仪文化蕴涵核心价值观资源
核心价值观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对现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蕴涵了人们崇德向善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道德意识的集中体现和个人道德追求的价值标准。
作为文化古国、礼仪之邦,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体现了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礼”意涵丰富,成为国家政治与个人生活的规范,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有序”价值追求的国家治理
所谓“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孔子修《礼》,认为“国无礼则不宁”,主张“礼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使礼仪成为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从国家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与现代的文明法治价值观一脉相承。
2、“和谐”价值诉求的道德教化
礼仪是什么?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之用,和为贵”,“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仪”成为社会和睦的重要保证,它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追求“乐群贵和”。
“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仪成为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可以内化为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引人于不自知中远恶向善。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道德教化有效,在于其内容与方式能引起对象的兴趣,并能上行下效,“知行合一”。礼仪通过具体的现实生活的具体行为规范,将价值诉求教化于内,使之“实践——道德——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实现。
3、“向善”理想人格的成人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德性文化,大致可归结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要求人要守礼修身、诚实守信等。《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孟子有言“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传统礼仪文化强调的理想人格,就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成人之道。“人无礼,无以立”,将“礼”上升到修身立命的层次。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个人必须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完善自我,同时用内化于己的价值观指导自身的实践。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展现的是向善的心灵内化,这种实践还要善于推己及人,实现“修己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的人生目标。
二、礼仪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蕴涵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独特视角和思路。在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有效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结合,通过礼仪文化熏染,规导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核心价值观理念,使之深植于大学生精神血脉中。
1、融价值观于文化认同中
以“善、和、序”为核心的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系统完备、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强调要修身立德、与人为善,应“约之以礼”,遵循道德秩序和礼仪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德”,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融价值观于文化认同中,变宣教式为熏陶教化。“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一是积极推进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使传统文化传播与大学教育实践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把理论和行为有机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在校园中形成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中转变价值取向,以个体意识的外化实现群体意识的内化;二是利用新媒体优势,线上线下互动对接,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活动。线上可以开设职业礼仪素质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开展各类学生主题活动等;线下构建礼仪文化网络平台,如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制作生动直观的微课、软件用于礼仪教育宣传等,借助新媒体的快捷、方便、无限等吸引学生兴趣,内化学生观念。
2、构建良好的校园培育情境
礼仪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礼敬优秀传统文化,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使其不知不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和教化,于“润物细无声”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实效性。一是学校遵循礼仪文化价值取向,制定礼仪规范,使之实践育人。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靠个人素养维系和社会公德监督的。在校园通过规范的礼仪行为,使教育于细微之处体现。在“有形”的行为中“无形”的实现育人目的。二是言传身教,榜样育人。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师一言一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学生中树立礼仪模范,用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三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各种政治性节日、传统性节日,开展各种仪式化活动,使礼仪、礼节成为培育师生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
道德是礼仪的内在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在形式。中国礼仪文化体现了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维系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文化崇高的礼仪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不同礼仪在社会现实中转化为一个个规范仪式,以文化符号和政治符号的形式融入生活中。通过语言、行为、服饰、礼乐、图文等仪式化、符号化的政治象征,传播主流价值,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核心价值观。高校要通过大力传播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遵循“知其然—信其道—践其行”的认知规律,找准核心价值观与礼仪文化契合点,涵养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先进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塑造国民文明形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5-0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2] 邵建芝.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西部,2015.17.
[3]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陈伟平,程承坪.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光明日报,2014-04-23
【作者简介】
严 军(1971-)女,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陈 锐(1996-)男,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