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竹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44)
UGC模式下执政方式创新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王雪竹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44)
政党与媒体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问题。UGC(用户生成内容)作为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的一种新模式,具有区别于元代互联网的颠覆性特征,逐渐冲击旧有体制和社会形态,引发政治生态变革,催发新政治体系诞生。在这一体系中,UGC成为政党创新执政方式的重要新手段、新渠道、新资源。面对UGC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将以UGC模式为核心的新兴媒体应用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在UGC模式下适时创新执政方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能、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可以为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UGC;政党;媒体;执政方式创新
政党与媒体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实现了从职业生成内容(OGC,Occupat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成内容(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向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转变。OGC指以职业、职务身份有偿提供内容,如记者报道;PGC指以专业身份自愿无偿贡献具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内容,如专家、知识分子开博;UGC指用户自愿无偿共享原创内容,如(微)博客。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者认为UGC包含PGC,UGC这一区别于元代互联网的颠覆性技术,逐渐冲击旧有体制和社会形态,引发政治生态变革,催发新政治体系诞生。在这一体系中,UGC成为政党创新执政方式的重要新手段、新渠道、新资源。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和政府官员,率先将以UGC模式为核心的新兴媒体应用到政治传播和政府治理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以Twitter 为平台召开市政会议的奥巴马,以及大规模进入社交网络的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政府机构。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例如通过博客增进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与政党亲近感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的P65(即1965年后出生的一代)小组等。与此同时,在UGC模式下因未能适时创新执政方式导致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事例也是触目惊心,如席卷阿拉伯世界的西亚北非动荡、8·6伦敦骚乱和美国弗格森骚乱等。在中国,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虽然略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然而以UGC模式为核心的新兴媒体发展的迅速程度和社会影响力却丝毫不逊色于他国,对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国共产党面对UGC的迅速发展及其挑战在官方论述中多次提及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提升社会沟通能力”。那么,UGC模式下应如何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在政党、国家、媒体、社会以及市场的互动系统中如何凭借UGC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一个亟待在借鉴中研究攻克的难点问题。相关领域的学术综述成为必要前提。
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在“UGC模式下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上形成了从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体系出发,并将此种原理切实地转换为执政机制的研究理路。
一是从政治民主角度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政党活动问题。有的是宏观研究,认为互联网为全球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同时也对传统民主政治理论提出了挑战。如[美]凯文·希尔,约翰·休斯(Kevin Hill&John Hughes,1998)、[美]蒂莫西·卢克(Timothy Luke,1998)、[澳]大卫·福尔摩斯(David Holmes,1998)、[美]威廉·都顿(William H. Dutton,1999)。有的探讨一些更为具体的网络政治议题,如互联网对政治制度、政治系统、政治过程、政治参与等的影响。如[美]格雷厄姆·布朗宁(Graeme Browning,1996)、[美]怀纳•拉什(Wyene Rash,1997)、[英]亚历山大,帕尔(C.J.Alexander&L. A.Pal,1998)、[英]罗莎•萨嘉鲁西阿诺(Roza Tsagarousianou,1998)、[美]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s,1999)、[英]安德鲁•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2010)。同时,一些新的网络政治概念得以出现,如微博问政、数字化民主、博客民主、电子民主、虚拟政治、网络政治参与等。
二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逐渐将行政民主理论演变为关于舆论监督政府的讨论。以“第四权力”理论为最直接的理论依据,近代西方舆论监督研究关注的重点由理论思辨转移到更加注重实证,即如何通过采取更好的策略、方法、途径使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美]李普曼(WalterLippmann,1922)、[美]阿特休尔(J.H.Altschull,1984)、[加]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1996)。
三是建立公民参与理论,形成民主执政机制。由于执政者所面对的源于权力对象因技术赋权所产生的挑战越来越大,世界政治出现了政治民主向民主机制的延伸,同时也出现了政府管理和政党治理的企业化倾向(治理结构扁平化以提高效率),这就促使政治学或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的公民参与理论得以建立。如[美]梅耶尔(Mayer,1994)、[美]麦克切斯尼(McChesney,2004)、[美]詹姆斯·凯茨(James E.Katz,2007)、[美]加德尔斯(Gardels,2012)、[新]郑永年(2014)。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西方国家的网络选举、网络问政、微博问政都是这些理论之下的具体方略。
四是建立UGC模式的理论模型,研究其政治应用。2001年国外有个别学者提出UGC理念雏形,但之后相关研究一直空白。直至2006年始入萌芽阶段,2007年后一些研究者意识到这种新兴模式对政治发展的影响,2008年后研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研究主题涉及UGC本质四维理论、UGC离散分布与集中趋势、UGC长尾现象、UGC自相似性及粒度分析、群体智慧优化等。如Crowston(2000)、Erikson(2000)、Ihlstrom(2004)、Antunes(2006)、Jessica(2007)、Yates(2008)、Malone(2009)、Chua(2009)、Dellarocasb(2010)、Ye Q(2011)、Hilton(2011)、Farinosi(2011)、David Talbot(2012)。
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探索始于上世纪30年代(如戈公振、龚育之等关于革命标语的研究),新世纪以来更是出现研究热潮,目前依然方兴未艾。关于“UGC模式下执政方式创新”问题,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从宏观层面分析互联网时代政治问题的演变趋势,尤其是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政治生态的变革及其对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影响等内容。如刘文富(2001)从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的角度对网络政治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提出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了新的国家治理范式;丁柏铨(2010)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落脚点研究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关系;王长江(2009、2012)、高新民(2012)从政党现代化角度阐述政治流通中的政党与媒体、媒体发展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以及政党与媒体的共处和互动。
二是从中观角度研究“UGC模式下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中一些具体问题。如李希光(2011)、蔡志强(2006、2013)等从危机治理的角度探讨了执政党与媒体沟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徐晨光(2004)、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2008)、祝灵君(2008)、于建嵘(2009)等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政党执政安全的威胁和挑战;汪玉凯(2012)、公方彬(2012)、吕海红(2013)等探讨了UGC服务平台给我国话语权整体格局带来的改变,以及执政党赢得话语权的媒体策略;蔡霞(2007、2012)、王长江(2008)、吴晓林(2009)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对执政党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进行了探讨;郑欣(2008)、袁军(2009)、丁柏铨(2010)、彭兰(2013)、苏显龙(2014)、雷强(2014)等对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现状及提高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喻国明(2000)、童兵(2003、2008、2012)、陈力丹(2007、2013)等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探讨了党在互联网时代领导大众传播媒介的制度创新问题;何精华(2006)、卢先福(2007)、马凯(2010)、谭扬芳(2011)、龚建明(2011)、吕品(2011)等分析了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和提高网络时代党领导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问题;左宪民(2010)、姚桓(2005、2011、2013)、李捷(2014)等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角度探讨了党在新媒体时代的执政新理念和新机制;刘小燕(2003)、骆正林(2007)、谢天武(2012)、齐卫平(2014)等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政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问题,并建构了政党形象传播的模型;荆学民(2009)、施惠玲(2009)、李彦冰(2012)等运用政治传播理论阐述了在多元共识社会中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兴媒体开展政治传播的转型思路;高新民(2006)、卢金婷(2013)、吴鼎铭(2013)等提出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才能使政治社会化得到充分实现,在当前UGC信息传播环境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巩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必须借助UGC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蔡立辉(2006)、顾丽梅(2010)、樊金山(2010)、史安斌(2011)、陈家喜(2011)、孟庆国(2011)、刘笑盈(2012)等从网络问政、网络行政的视角对新媒体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剖析;唐铁汉(2005)、张旭霞(2006)、李良栋(2008)、朱光磊(2011)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政党创新执政方式促进公信力提高的紧迫性和科学路径。何军(2004)、姜跃(2013、2014)、刘文科(2013)等对国外政党及政府官员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
三是从微观角度来探讨“UGC模式下执政方式创新”。如赵宇翔(2010、2011)、蔡淑琴(2011)等对中外UGC现状趋势、特征机理、分析单元、规律模式的阐述;潘洪涛(2011)、蒋翠清(2011)等的UGC内容监督、管理与评价;韩雪颖(2011)、王剑(2012)等的UGC环境中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和被渠道化;张慧霞(2008)、陈禹安(2010)、宋向东(2013)等的UGC帕累托最优表现、UGC意见领袖发现、UGC舆情爆发点、UGC与虚拟社区、UGC用户建模等;朱新梅(2013)、张帆(2014)等的国外UGC模式和盈利等生态链、美国UGC规则、UGC与美国总统大选等;朱庆华(2014)、雷强(2014)等的UGC动因波普模型、UGC可信度评估模型。
总体看,国外学者关于“UGC模式下执政方式创新”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已经形成了大量有益成果。其大多以民主政治理论为基础,视野开阔,精于模型建构和制度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在UGC模式下创新执政方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研究内容较广,成果也比较丰富。但就研究现状来说,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表现如下:国外学者对“UGC模式下执政方式创新”的关注度远高于国内,但囿于西方经典理论、社会价值观和“西方中心论”传统思维,国外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理解有差异,对中国国情、社会现实关注有限,分析难免浅尝辄止、失之偏颇。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明显时滞,研究主要聚焦于谣言治理、舆论引导、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等操作性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但都是相对表层化的工作。认识到这些问题,本身是一个进步。但是,如果仅从“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更好地通过媒体来化解危机”这样的角度来认识UGC模式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创新问题,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中具备了UGC的一些因子,但从整体来看其基本运作模式却并没能跳出传统时代的基本逻辑。就好比一台电脑,下载了诸多先进的应用软件,但却并没有更新其最基本的操作系统。这种缺乏对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深层规律问题的学理探讨和理论体系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落脚到空对空的表层对策研究和改良式的权宜之计上,使研究带上功利主义工具性特点,陷入大而无当的宏大叙事套路中。这恐怕是一种短视行为,甚至会带来误导。因此,UGC模式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创新不应被曲解为劝服公众和驯服媒体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应是在危机时刻掩人耳目、封堵媒体和公众言论的技巧和话术。相关理论研究需要超越“危机应对”和“媒体公关”,在基本规律、价值观念、制度建构等更深层次展开的研究应是趋势所在。
[1]【美】K.Hill、J.Hughes, Cyberpolitics:Citizen Activism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Rowman&Littlefield,1998.
[2]【美】Chris Toulouse and Timothy W. Luke, The Politics of Cyberspace,London: Routeledge,1998.
[3]【美】William H. Dutton,Society on the Line: Information Politics in the Digital Age,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美】Graeme Browning,Electronic Democracy: Using the Internet to Transform American Politics,Information Today,2000.
[5]【美】W.Rash,Politics on the nets:Wiring the Political Process,W.H.Freeman & Co,1997.
[6]【英】Andrew Chadwick,Internet Politics: States, Citizens, Citizens, 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7]【美】李普曼(Lippmann,W.).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传播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0]【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1]【新】郑永年.技术赋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12]刘文富.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3]丁柏铨.执政党与大众传媒 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4]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王长江.执政党建设前沿问题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1):3-8.
[16]高新民.新媒体与党的建设,理论探讨,2012,(6).
[17]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8]李希光.舆论引导力与文化软实力[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19]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 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蔡志强.价值引导制度 社会和谐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1]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4-13.
[23]公方彬.构建以新政治观为核心的中国话语体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1):23-29.
[24]吴晓林,左高.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9,(4):12-19.
[25]郑欣.政府官员: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研究:以700名处级以上干部媒介素养调查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64-72,96-97.
[26]袁军 等.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现状及提高途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5):31-33.
[27]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60.
[28]雷强.地方领导干部提升网络领导力研究[J]领导科学,2014,(11):22-24.
[29]陈力丹,崔绍轩.瑞典传媒监督的法律与职业道德保障[J].新闻界,2013,(6):73-77.
[30]骆正林.媒介时代政府官员的形象塑造[J].江南论坛,2007,(5):28-30.
[31]荆学民,施惠玲.政治与传播的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18-22.
[32]卢金婷.基于传播流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UGC体制外传播体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8).
[33]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0,(7):11-14.
[34]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35]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120-128.
[36]刘文科.大众媒体对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J].政治学研究,2013,(6):75-82.
[37]赵宇翔,朱庆华.Web 2.0环境下用户生成视频内容质量测评框架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4):51-57.
[38]蒋翠清 等.基于UGC下的意见领袖发现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82-85.
[39]韩雪颖.网络UGC环境中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J].青年记者,2011,(12):30-31.
[40]张慧霞.美国UGC规则探讨——兼论网络自治与法治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8,(5):37-39.
[41]朱新梅.中国UGC发展模式及趋势[J].数码影像时代,2013,(4):48-53.
[42]蒋翠清 等.基于UGC下的意见领袖发现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82-85.
[43]韩雪颖.网络UGC环境中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J].青年记者,2011,(12):30-31.
[44]张慧霞.美国UGC规则探讨——兼论网络自治与法治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8,(5):37-39.
[45]朱新梅.中国UGC发展模式及趋势,数码影像时代[J].2013,(4):48-53.
[46]张玥 等.基于ELM模型的微博舆情传播影响因素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情报学报,2014 ,(4):426-438.
(责任编辑:弱水)
A Review of Governing Style Innovation under UGC Mode
WANG Xue-zhu
(Beij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04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and media is the basic issue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communication.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a new model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creation and organization, has subversive features which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i rst generation internet. It has a gradual impact on the old system and the social form, leading to dramatic change in political ecology and giving the birth of a new political system to living. In this system, UGC has become a new mean, a new channel and a new resource of governing style innovation. The author states that UGC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CCP's ruling effi ciency, ruling status and ruling security, n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anagement ability, etc.
UGC; governing style innovation; literature review
D29;D35-39
A
2095-932x(2016)06-0030-05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XQN001),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CDJ017)的阶段性成果。
2016-10-30
王雪竹(1985-),女,北京人,法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