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贾绍环 王超 张锐△
(1.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江北区 400020;2.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放射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
王建波1贾绍环2王超3张锐2△
(1.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江北区 400020;2.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放射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目的 探讨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认识,掌握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共26例病例经手术证实或临床实验室证实的腰椎慢性布氏杆菌性病变的影像资料,包括腰椎X线片,CT扫描并行MIP、VR、MPR、MRI检查,并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好发于下腰椎,本组病例共19例累及腰4椎体,15例累及腰5椎体,均可见病变椎体骨质破坏和修复共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且到后期增生硬化改变多于骨质破坏,同时伴有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钙化,亦可伴椎旁脓肿形成等改变,多排螺旋CT扫描多方位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及增生硬化改变,磁共振平扫检查更加明确病变累及椎体及椎间盘信号改变,椎体周围脓肿范围等。结论 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在影像学表现上有其特征性改变,但该病常常需要与脊柱结核鉴别,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史,即可做出正确诊断。
慢性布氏杆菌病; 腰椎结核; 三维重建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牧区的传染病,发病者一般有牧区接触史,由布氏杆菌病引起的脊柱炎,即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布氏杆菌病易反复发作,病程超过1年以上者称为慢性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好发于下腰椎[1],我们选取病史1年以上的26例回顾性进行影像学方面研究,旨在掌握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的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26例患者,维吾尔族8例,哈萨克族14例,汉族2例,回族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为1年至2年10个月,均有牧区生活史或密切牛羊接触史,其中2例患者为长期从事挤奶工作。实验室检查,本组病26例全部行血常规检查,其中19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布氏杆菌病常规测定包括虎红凝集试验(RBPT),结果26例布病抗体滴度试验(SAT)滴度均>1∶400;血培养及鉴定均有为阳性,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增快20例。
1.2 成像仪器及方法 扫描设备:采用SIEMENS AXIOM Aristos Fx PlusDR;东软Neusoft64排螺旋CT,电压120 kV,电流250 ms,螺距为1.0,层厚为5 mm,重建层厚为1 mm,重建间隔1 mm;磁共振采用东软NSM-S15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进床方式为头先进,扫描序列为T1TSE Sag序列, T2TSE Sag序列,T2TSE Tra序列,T2TSE Sag STIR序列,层厚4 mm,层间距1 mm。
2.1 X线表现 26例显示腰椎边缘不同程度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改变,其中9例病例骨质变扁,16例病例可见椎体边缘增生成鸟嘴状改变,12例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5例可见腰大肌模糊肿胀。
2.2 CT表现 26例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更加清晰直观显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成明显高密度,伴有椎体骨质破坏区,椎体新生骨、坏死交替出现[2],9例可见病变椎体成压缩性改变,17例可见椎间盘炎性破坏,12例三维重建直观显示椎间隙狭窄程度,10例可见椎小关节炎性改变,主要CT表现为椎小关节面骨质侵蚀破,关节间隙变窄,坏伴骨质硬化增生改变,8例可见椎体周缘骨膜增生硬化[3],韧带肥厚钙化,6例病例可见病变椎体旁腰大肌肿胀,椎旁脓肿形成,但较为局限,和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多无流注征象发生;5例椎旁肌脓肿内可见散在钙化改变。
2.3 MRI表现 由于磁共振检查可以多序列多参数任意方位成像,所以,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行MRI检查能发现病变累及椎体骨质破坏程度、范围,附件、椎间盘受累情况以及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明显优于X线或CT,病变腰椎骨质破坏,在T1WI序列上成等或混杂稍低信号,在T2WI和 STIR序列上成均匀或混杂高信号,本组2例行对比增强显示病变椎体有较明显强化,较正常椎体强化程度稍高[4]。受累椎体终板发生炎性改变,表现为病变椎体相对缘终板失去正常结构,显示模糊,可出现斑片状异常信号。19例病变侵犯椎间盘致使椎间盘信号改变。在T2WI和 STIR序列上成混杂高信号。T2压脂序列矢状位及冠状位可很好显示椎旁脓肿形态及范围。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多好发于腰椎,尤其腰4、5椎体,主要表现为腰椎骨质破坏同时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改变,伴或不伴椎旁脓肿形成。腰椎慢性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过程急性早期到慢性期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早期表现为腰椎骨质破坏,椎体周缘无明显骨质硬化及增生改变,相邻椎体间隙无明显狭窄改变,椎体周围韧带无明显钙化征象,椎体周缘伴或不伴脓肿形成。进展期随着病变发展,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椎体在骨质破坏基础上可有反应性新生骨形成,椎间盘受累,在磁共振图像T2WI上可见椎间盘混杂高信号改变,后期椎间隙狭窄,椎体在骨质破坏基础上出现硬化增生改变,骨质破坏与骨质修复反复交替进行,部分新生骨替代骨质破坏区,椎旁韧带明显钙化[5]。根据张培南等[6]研究将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按影像学表现分为六型,Ⅰ型为椎体炎型,病变主要侵犯单个或邻近几个椎体,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成边缘性,可伴有椎体骨质硬化增生,MRI可更加清晰显示炎性组织侵袭椎体及周围组织的范围,但对硬化显示欠佳,本型病变累及附件少见。Ⅱ型为椎间盘炎型,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累及邻近椎间盘,致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CT能清晰显示骨质增生表现,MRI能显示椎间盘破坏情况,T2WI图像成高信号,周围脓肿成混杂高信号。Ⅲ型为骨膜炎型,表现为椎体周缘骨膜受侵出现增厚、钙化等表现,并可在上下椎体间形成骨桥;Ⅳ型为椎旁软组织肿块及腰大肌脓肿型,CT平扫、三维重建及MRI主要表现为病变腰椎旁出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可累及邻近腰大肌致其肿胀,出现信号异常;Ⅴ型为其他型,及在影像学表现上还可以伴有韧带钙化,椎体小关节炎性改变等;Ⅵ型为复合型(混合型),复合型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常见类型,具有以上所述两种及以上的影像学表现。
骨关节布氏杆菌病主要以腰椎受侵犯为常见,影像表现上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常常难以和腰椎结核鉴别,但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在X线、多排螺旋CT、MRI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点:X线平片对于慢性期腰椎布氏杆菌病椎体骨质改变及椎间隙改变显示较清晰,多排螺旋CT平扫及冠、矢状位重建对病变椎体骨质破坏、增生、硬化能早期发现,能直观地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质修复改变,磁共振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多序列多方位早期显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情况,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受累情况,更加清晰显示椎旁脓肿范围。同时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7],对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能做出准确诊断。
[1] Turunc T, Demiroglu YZ, Uncu H, et a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uberculous, brucellar and pyogenic spontaneous spondylodiscitis patients[J].Infect, 2007, 55(2): 158-163.
[2] 白人驹,徐克.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1-302.
[3] 白玉贞,韩晓东,牛广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 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 : 96-100.
[4] 乔鹏飞,牛衡,白玉贞,等.动态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5,6(8):581-584.
[5] 朱桂杰.脊柱慢性布氏杆菌性病影像学表现[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4:1-39.
[6] 张培楠,杨新明,孟宪勇,等.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分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3):334-337.
[7] 鲁雪红,楼俭茹,王伟,等. 慢性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3):297-299。
R445
B
1000-744X(2016)06-0628-02
2016-04-14)
△通信作者,E-mail:466428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