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兰,刘 伟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研究
马兰兰,刘伟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内圣外王是先秦儒家为改变历史上战乱局面提出的修身与治国的理论方案。这一思想在先秦儒家《大学》首章得到系统阐述,三纲八目将道德与政治、修身与治国、身与家国天下形成合内外之道的完整建构,以修身为本,并将人内在德性向外扩展于客观世界中。党的十八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重要辅助作用,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承文明的源泉活水,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内在动力。
儒家思想;内圣外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道德涵养
内圣外王之道是先秦儒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现实提出的修身治国理想主张。《大学》首章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以道德与治世相结合,将身与家国天下组成一个合内外之道的完整建构,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圣工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理想有机统一。儒家道德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规范、价值观念影响至深。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价值要求和目标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还需要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承接。儒家敬以修身的内圣工夫与成己成物、修己安人的外王理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具有可资借鉴与参考的现代价值。
一、内圣外王之道的历史生发机制
春秋战国之际,面对战争频仍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未来理想前景的制度设计,诸子各家站在不同阶级立场,分别提出了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学说和价值观念。面对同样的政治局面和时代主题,百家殊方,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不同方式途径的治国策略,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1]儒家作为先秦诸子中一个思想学派,先后有孔子、孟子以及荀子提出以仁义为核心的一系列关于修身与治世的思想主张,据此逐渐形成的道德思想体系被后世儒者概括为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庄子用其概括天人之学的基本精神,从“照之于天”的道枢高度来审视人世,从而肯定天道比人道更公正合理。在道家思想中,“内圣”的标准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且“兆于变化”[2],而“外王”指的是明察天道以及于人世,即道家所主张的因天为治,在宥天下的无为主张。先秦儒家虽然没有提及内圣外王这个词,但其运思方向和为学宗旨都紧密围绕如何合理解决国家现实问题而展开,尤其到西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内圣外王之道几乎成为儒家修身治世的专有名词。以德修身以成圣,外施德政以济世安人,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内容。在儒家理论设定中,圣而王,德与位相一致,是其所追求的道德人格与社会理想的完美状态。
内圣外王之道在孔子思想中具有相互关联的内在性,圣而王通过仁这一范畴而展开修身成圣以仁为始,王天下以仁为归。孔子仁学价值体系主要通过为仁由己式的修养工夫,使内修以仁与约之以礼合而为一从而实现天下归仁。三代文武治世,尧帝垂拱,舜王作乐,周公制礼,天下安宁,百姓和乐;当世之时,自天子以至庶人上下秩序徒具其表,礼乐征伐出自诸侯,诸侯霸者以力假人,且久假不归,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形式尚存,但其内容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先秦儒家孔子仁学宗旨致力克服现实中礼乐异化现象,为人构思一个合乎理性的理想社会制度,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以及“修己以安百姓”[3]168将修身作为核心环节,围绕修身便由内在己身层层向外扩充,最后达至外济天下的理想状态。孟子也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4]399以及“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4]533《大学》将先秦儒家修身与治世思想进行深度综合,以个人修身为核心逐渐外延至家国与天下范围的政治与社会状态,首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3后世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目,即个人明德修身,进而亲民达于至善之境;具体展开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工夫,即君子进德成圣的内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外显的外王功业。内圣与外王具有紧密逻辑关联,内圣是外王的预设前提,外王是内圣的逻辑结果。需指出,儒家内圣外王不仅具有条件与结果形式上的逻辑关联,更是一向注重动机与行为的有效建构。八条目中格何物,致何知,又怎样使心正意诚,这便涉及儒家修身的内容。《大学》将“止于至善”具体到现实人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5]3。《中庸》也明确提到君子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孔子讲立爱自亲始,孝悌为仁之本,因此儒家以“五伦十义”为君子修身内容便顺理成章。修身内容与内圣工夫以及外王目的展开归根结底皆是以主体意志自觉与道德自律为根本,由“诚于中,形于外”的慎独之道而修身立人,从而治国安天下。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蕴含修身与治世的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正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合理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将继承性与创新性,系统性与开放性,规范性与包容性熔于一炉。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所体现的时代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心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会起到重要的历史传承作用,使公民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对于社会整体价值理念的树立,尤其是培养社会公民价值认同的理性自觉至关重要。
二、内圣外王之道的修养工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辅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凝聚了国家价值内核,体现了社会成员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根传统文化,而活力生发体现为时代创新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不同层面提倡“三个倡导”,而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所蕴涵的时代价值本质上与这三个层次所倡导的价值内容相契合。
儒家内在修身之道所内涵的理性自觉为今天加强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提供理论辅助。
首先,儒家修身工夫的主体道德自觉有助于加强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先秦儒家自孔子、孟子遂至《大学》,主体修身皆是以道德理性主义为价值内涵,强调反求诸己式的道德修养方式,以成就圣贤为理想人格,这一切主要依靠道德理性自觉,成就道德人格不假外求,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事情,理性自觉是人心主宰以及成就圣贤的决定力量,基于此,先秦儒家认为追求仁义并不困难,“我欲仁,斯仁至矣。”[3]79主体具备这种理性自觉与情感自愿,并将其作为道德修养过程中提升自在人性为自觉人格的道德实践原则,从而达到对圣贤人格的价值认同。言古征今,儒家的主体道德自觉对公民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提倡,意义非凡。爱国与敬业是公民对于国家与事业的个人情感体现,诚信与友善涉及公民与他人社会交往中公共道德的表现。众所周知,人心情感因素很难用外在法律规范强制规定或外在强力加以勉强,因此,儒家道德理性自觉力量能够辅助公民真正自觉自愿地建立起爱国与敬业的情感认同。信与友作为儒家五伦之一的朋友一伦的道德规范,对于今天公民对诚信与友爱的价值认同具有更为直接的借鉴意义。
其次,儒家修身工夫的主体道德自律有助于加强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律性。儒家以自觉自愿的道德理性追求完美人格,具有成仁取义的坚定志向,甚至必要时以不避义死的决心捍卫道义尊严,以“仁以为己任”的高尚境界诠释仁义的绝对价值。做到这一切,完全依靠主体自律而非他律。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以自身理性为目的,依理性而行动,理性为自身道德行为确立普遍性法则,即理性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整体局面,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文明状态,都与社会全体公民的道德自律息息相关。一个社会整体文明局面的实现,不仅得力于国家行之有效的宏观性制度规范建设,还有赖于公民对国家制度与社会规范的自觉认同与自律遵守。儒家道德所体现的主体自律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自律性要求具有建设性参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所体现的道德理性对于个人修身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相互表里,儒家在以德修身过程中所要求的正心诚意的道德工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二者事异而理同。由此可知,传承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对加强当今社会成员的价值信仰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内圣外王的二重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现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相得益彰,二者之间合则两美,离则两伤。一方面,儒家以内圣开外王的理性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异虑而同归;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日用常行中潜移默化地涵养作用。
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将中国文化兼具现实与超越的二重性概括为不即不离的关系。因为不即,所以理想可以不囿于现实的局限;因为不离,所以理想可以归宿于人间。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将这种既现实且超越的二重性格体现得尤其明显,而这种现实且超越的文化性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具有现实性,这就意味着儒家文化体现重天道而不轻人事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往往援天以观人,重视主体尊严,肯定个人价值,主张在日用伦常中追求高明境界;儒家内圣修身从不主张空谈义理,而是知行合一,在庸言庸行中进德体道。而以人为本也一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综合统筹,无论是富强与民主的整体局面,还是自由平等的文明理念,抑或是诚信友善的个人素质,无一不是建基于以人为本的本质前提,以社会全体公民为价值主体立足当前社会现实,规划未来理想。
其次,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具有超越性,这就意味着儒家文化对于内圣人格与外王理想的追求具有道义担当。儒家为自身设定圣贤人格与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价值归宿,且朝着这一永恒目的不断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85儒家内圣外王作为价值理想所体现的普遍价值对于现实人文关怀的理性指导意义不受具体时代所局限。在道德修养和安身立命的人生关怀上,儒家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能和必要,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内圣外王价值理想的升华与超越。在价值观方面,自然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道德修养的精神诉求仍然需要肯定儒家道德的伦理价值。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借助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道德价值力量,合理吸收儒家道德理性价值,并使之合理化作用于国家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合理吸收儒家内圣外王的终极价值,一方面使儒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传统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也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为公民现代文化生活提供涵养动力。“吸取儒家道德的合理因素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儒家的‘内圣’开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王’”[6],真正发挥儒学现代价值对社会成员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更需要儒学以相对独立的单纯学术思想身份自由地涵养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对公民道德修养和价值理念产生日常人生化的影响,使优秀传统理念真正内化于心,以致起到确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内圣与外王并行不悖,修身与齐家的思想价值往往体现在日用常行中的相对独立的自足价值。明清之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日常人生化体现的更加明显,明清儒者更多鼓励普通社会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提升自身价值,自立自强地充实个人生活。将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以日常人生化的方式为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且自律践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途径,儒学价值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为公民建立稳定的道德权威和价值信念,拯救社会道德危机,塑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新时代君子人格,正是儒家内圣外王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价值所在。
[1]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 1982:1021.
[2]李振纲.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6]陈鹏,辛文玉.儒家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基于道德与政治之关系的视角[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7.
【责任编辑王雅坤】
The Research on Confucian Inner Saint and External King on the Conser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A Lan-lan ,LIU We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Inner saint and external king is a theoretic layou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ruling the country raised by the pre-Qin confucianist to change the conflicting situation in history. The theory of pre-Qin Confucian i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in this first chapter ofGreatLearning, in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Eight Orders,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letely is composed of ethics and politics, and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and ethic and administrating the country, oneself and family, country and the world;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and ethic is essential, and the human virtues inherent should be expanded outward in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18thCPC National Congress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theory of Confucian inner saint and external king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which not only provid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source of live water to inherit civilization, but also will offer inner motiv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fucian; inner saint and external k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value recognition; morality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3.014
2015-10-25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文化视域下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HB15MK045);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式的新探索”(HB15MK049)
马兰兰(1988—),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5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A8
A
1005-6378(2016)03-0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