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运清, 赵继伦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的三维分析
雷运清, 赵继伦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围绕社区管理这个论题,从类型学视角出发充分运用“价值—规范—行为”三维分析框架,对社区价值管理、社区规范管理和社区行为管理等三个核心子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三维社区管理的三个主要措施:一是培育社区核心价值,同时重视社区非核心价值的培育和发扬,实践社区价值管理;二是制定、凝练和总结社区规范,加强社区规范的制度化建设,强化社区规范的制度约束力,进行社区规范管理;三是进行社区行为管理,突出社区宣传和教育内容,创新社区宣传和教育方式,提高社区行为的“违规”代价和成本。
社区管理; 社区价值管理; 社区规范管理; 社区行为管理
18世纪中叶,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工业革命浪潮带动人口在空间上的大规模集中,广袤农村地区逐渐转化为城市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大大提高,这客观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开启和进一步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空前加快,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同塑造和双重影响下,作为城市基本组成单位的社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的转型加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模式,“单位人”逐渐变成“社会人”,最终成为“社区人”[1]。在社区形态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由于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基本生活方式的新变革,一些社区逐渐消失;而一些社区虽适应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变革而得以保留,但原有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发生了显著改变;为了满足城市化的新需要和新诉求,一些新型社区正不断产生。面对社区形态的新陈代谢,为了适应社区的发展和变革,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对社区进行“服务、协调、组织和监督”的社区管理随之产生,并得到发展。但是,原有的社区管理方法、模式无法应对社区形态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日益变化、纷繁复杂的社区问题。类型学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分类思想,人类的认知过程和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以分类为基础的。类型学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卡尔·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也是基于这种分类思想。类型学理论在社区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集中表现在各种连续统的定义:即运用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高度抽象,制定出两个极端的类型,并将其置于连续统的两端,然后将现实的关系与这两种极端类型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达到对现实关系在连续统中发展程度的科学认识[2]。因此,可以说类型学是社区研究当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但它更可以看做是一种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将研究对象分组归类为不同类型的方法。本文试图从类型学视角出发,运用“价值—规范—行为”三维分析框架,提出社区价值管理、社区规范管理和社区行为管理等三个核心子维度,从而对社区管理对象或客体进行重新观察、阐释和分析。
(一)发展概况
社区属于西方舶来品,由拉丁文“Community”衍生而来,其对应英文也是“Community”。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在其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专著中最先将社区概念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堪称“社区研究的鼻祖”[3]。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33年首次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成为我国近现代社区研究的源头。从本质上讲,社区是依托于较小的自然地理空间,具备一定规模的人口,具有相对固定的、完整的功能性组织结构(或制度形式),具有一定文化内涵,能够满足本地域内人口基本需求的人文有机共同体[4]。笔者以“社区管理”作为主题,依托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搜索相关学者1979年至今对社区管理的研究文献。发现1979~1998年期间,以“社区管理”为题的文献只有89篇,而1999~2015年,获得近9 000条文献记录。
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各类问题不断凸显,中国社区管理研究有了初步发展,但社区管理研究落后于城市化进程。到了21世纪初,社区管理研究才开始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在理论向度,还是实践向度,都进步明显。我国社区管理发展至今,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区管理理论[5-7]、社区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8-10]、社区管理的参与[11-13]、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转型发展[14-17]。
(二)主要特点
通过对当前国内学者的社区管理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来看,以往社区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研究特点:一是社区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就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分支比较细微;二是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甚至相当多学者从医疗保健领域展开研究,将研究视角延伸到了社区医疗;三是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有大量的案例研究;四是研究方法主要是以社会调研为主,理论研究涉及相对较少;五是研究视角根据社区发展动向和新问题不断转换,尤其是重视对社区管理体制(或制度)建构的研究。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区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多、内容丰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国外社区管理理论经验和实践模式的把握不够理性,简单奉行“拿来主义”原则,在没有考虑到国内外社区在“人口结构特点、群众利益诉求、硬件基础设施、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差异性前提下,将国外的某些“个别经验”当作“普遍规律”用来指导我国的社区管理实践;二是弱化、甚至忽视具有本土色彩的社区管理理论经验与实践模式的深入发掘和抽象升华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的意识亟需增强;三是对于国内社区管理当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和模式,不顾各自差异,“生搬硬套”、蜂拥而上搞统一模式。
(一)基本内涵
1. 社区价值与社区价值管理
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基于地域的生活共同体,因此,这就意味着需要塑造社区意识与社区认同,建构社区价值。社区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参与精神、合作等方面[18]。首先,社区价值是社区居民在社会互动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化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现象,充分反映社区居民对社区和自身发展的未来价值追求。而社区价值管理,则是指由政府、市场机制、非政府组织、居民个体等多个主体通过价值定位、整合和创造等途径,纠正社区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失范现象,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内在价值需求,实现社区价值和谐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
2. 社区规范与社区规范管理
社区规范是一种依据社区价值而建立的,对社区所有居民都具有约束力的准则,它既可以是约定俗成的社区风俗或习惯,也可以是有明文规定的社区规章或制度。社区规范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政府、非政府组织、居民个体等作为主体,以社区规范作为客体或对象,以有效解决社区现实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规范失范问题作为主要内容,以维护社区秩序作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
3. 社区行为与社区行为管理
社区行为管理,是指政府、非政府组织、居民个体等主体,对社区居民行为的管理活动。它属于社区管理的微观层次,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社区里面,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对社区居民所施加的影响是一回事,而社区居民日常做出的个体行为是另外一回事,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社区居民可能会做出正当行为,也可能会做出不正当行为,而且后者还可能会妨碍到社区其他居民的正常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社区行为的经常性关注,必要时加以干涉,这种干涉实际上就是一种针对社区行为的管理活动。
(二)三维社区管理方式的重要性
1. 社区价值管理
社区价值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价值管理是实现社区和谐的精神支柱。社区价值是社区的灵魂,社区价值管理是社区管理的最高层次。一个社区想要实现和谐,首先应当在社区价值层面上实现和谐,而社区价值管理则是实现社区价值和谐的关键所在。通过在价值层面努力探索各项社区管理活动的内在关系及其一般规律,有助于引导社区居民在价值追求上求同存异,增进社区价值共识,实现社区和谐。二是社区价值管理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内在价值需求。通过大力建设社区学校和社区科学教育普及基地等方式,构建社区文化互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居民所喜闻乐见的、能够反映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内在价值需求。三是社区价值管理有助于纠正和解决社区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失范现象。这里的价值失范现象既包括社区层面上的整体价值失范,也包括社区居民个体层面上的价值失范[19]。前者主要体现为社区核心价值的含混不清与缺失,与其所处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不相匹配,甚至相违背;后者主要体现为社区居民个体对社区核心价值的不认同。
2. 社区规范管理
社区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社区规范与社区价值的相互一致性。社区价值是社区规范产生的主要根据和重要缘由,社区居民对社区规范的遵守,在本质上是对社区规范背后所隐含的社区价值理念的认同,所以说,社区规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从根本上来自于社区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社区规范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社区规范能够如实反映社区价值,尤其是社区核心价值。二是维护良好社区秩序。良好社区秩序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区规范的有效管理得以实现。而没有社区规范管理的社区将最终会演变成社区无秩序状态,即社区居民彼此之间互不信任,完全依靠自己维持生存,社区生活中的误解、混乱、猜疑不断出现,导致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无法获得安全上的保障。
3. 社区行为管理
社区行为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行为是衡量一个社区安全、和谐与否的一个最为直观的指标。社区行为总体良好,说明这个社区的居民行为管理水平做得比较好,反之,则比较差。二是全球化时代下的社区发展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相对封闭,社区居民的流动性越来越频繁,社区常住人口和社区外来人口之间的互动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社区开始具有“国际”特色,有大量外国人常住,这就使得社区行为出现高复杂性、多突发性、可控性趋弱的新特点。因此,加强社区行为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做出符合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的正确行为,避免社区居民做出挑战、违反或排斥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的错误行为,对于维护社区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三维社区管理的主要措施
1. 社区价值管理
既然社区价值管理如此重要,面对新的社区发展现实,应当如何实践社区价值管理呢?
一是培育社区核心价值,引领社区价值发展方向。社区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的主导性价值准则在社区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社区居民个体价值的凝练和升华,反映了该社区绝大多数居民的个体意愿和价值趋向。在很大意义上,社区核心价值与国家核心价值、社区居民个体价值三者之间相互统一。为此,首要任务是确立一个由国家层面的相关部门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顶层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沉下去”和“提上来”两个途径培育社区核心价值。“沉下去”,是指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性的、具有鲜活个性和时代气息的教育和传播方式,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融入到社区实际工作内容中,深入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国家核心价值在社区层面上的全覆盖。“提上来”,是指将具有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宗教信仰的社区居民个体的价值观,通过基层调研、政府扶持计划、媒体推广等不同形式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不同程度的改造,赋予其丰富的价值情感,使之真正符合社区居民的内在价值需求。
二是重视社区非核心价值,营造包容并蓄的总体社区价值氛围。对于任何一个社区而言,社区价值存在核心和非核心之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社区核心价值无法完全取代社区非核心价值。这是因为社区价值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基本特性。作为“属人的、主体性的范畴”的社区价值,是对社区客观存在的反映[20]。不同的社区价值反映不同的社区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区价值的流动性相比以往更加频繁,其稳定性周期也日益缩短[21]。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核心社区价值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社区所有居民关于社区价值的选择权利,反对刻意和过度追求社区价值上的单一性和纯洁性,这既不符合社区价值的内在发展规律,也不利于社区核心价值的构建、发展与进一步创新[22]。将之投射到社区现实中,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社区非核心价值,具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态度:一方面,加强与那些健康的、能够充分反映社区个别居民的正当价值追求、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社区非核心价值的交流与对话,充分挖掘其有利于社区发展的价值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社区价值领域的活力,以此使绝大多数社区居民都能够感受到具有包容性的社区价值氛围;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相对不健康的、消极的、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区个别居民所具有的社区非核心价值,要坚决进行批判、调整和纠偏,以减少其对社区核心价值所带来的冲击性作用和消解性影响。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社区价值管理,将社区核心价值与社区非核心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重视社区核心价值的培育和发扬,不断提高社区核心价值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同时也要重视社区不同群体和居民个人的正当价值趋向和追求,在尊重客观差异中扩大社区核心价值认同度,在包容客观多样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区总体价值共识,从而最终实现社区价值和谐。
2. 社区规范管理
为了建立真正符合社区核心价值的社区规范,使社区规范在观念层面能够获得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认同,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社区规范管理。
一是在制定、凝练和总结社区规范的过程中,突出开放性、民主性和包容性,让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够参与并如实反映自己的正当权益诉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符合绝大多数社区居民需要和利益的、能够被其真正认知和理解的社区规范。也要反对为了社区规范的“工具理性”而放弃“价值理性”,即将社区规范完全作为社区居民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弱化、甚至忽视社区规范在承载、传播社会核心价值的公共作用[23]。
二是加强社区规范的制度化建设,强化社区规范的制度约束力。与社区价值最大区别在于,社区规范是观念形态(如道德规范)与制度形态(如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比社区价值拥有更强大的束缚力,能够在社区现实实践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24]。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推动社区规范的制度化建设:一方面,有选择地继承社区过去历史上产生的合理的、相对松散的观念形态的规范,并通过合理合法程序将其制度化、文本化,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社区规范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内外其他优秀社区的规范制度发展经验,结合本社区的现实情况,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科学化的、现代化的社区规范制度,实现社区规范制度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根据社区现实发展,推动对社区规范的定期更新,实现社区规范的与时俱进。社区规范的一个重要的“失范”原因就是其存在相对滞后性,这就导致社区规范跟不上社区现实发展需要,从而使得社区规范对社区的引导和调整作用出现“虚化”倾向。特别是在社区快速转型过程中,旧的社区规范的影响力越来越微弱,新的社区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并独立发挥作用力,真正具有合法性的、能够被社区居民所“内化”的社区规范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需要根据国内外社区发展的新动态,顺应社区居民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积极研究社区规范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定期更新、修订和适度增减社区规范内容,不断推动社区规范的与时俱进和进一步完善。
3. 社区行为管理
社区行为管理需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突出社区宣传和教育内容,创新社区宣传和教育方式,从而使社区居民能够真正从思想上将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内化”,并将其“外化”投射到自己的日常社区行为当中。这里的“内化”,不仅仅是指社区居民对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的简单外在服从和强迫遵守,更是指社区居民将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作为自己日常社区行为的“背景知识”[25],认同并遵守它被认为理所当然,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具体来说,就是将能够充分反映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核心内容的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相关信息,通过社区图书馆、宣传栏、告示栏、公共活动室等传统传播方式,通过短信、微博、微信、QQ、博客等更加便捷和交互性更强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及时输出、推送到社区居民手中,并以此为基础,有效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以全方位、立体化地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普遍提高社区居民基于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的行为理性程度,尤其是行为自觉性。
二是提高社区行为的“违规”代价和成本。在社区现实生活中,多数社区居民会因为社区规范的外在强制性压力或违反社区规范所付出的巨大成本代价而选择服从和遵守的社区行为。但是,总会有一些社区居民,或者因为不认同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或者认为采取违规行为所带来的利益诱惑远远大于所付出成本,而主动采取违反或排斥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的社区行为。对此,一方面,要提高社区违规行为的道德成本和代价。作为社会细胞的社区首先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道德价值和规范具有强烈的约束力,特别是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有时候道德价值和规范甚至比制度强制还要有效果。社区价值和规范就是这样一种道德价值和规范。社区居民做出的违规行为,就是对社区价值和规范的一种破坏,这种破坏给行为施动者本人所带来的精神上的不愉快、不舒服、内疚感等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其个人信誉所带来的负面损害后果,就是我们所讲的道德成本和代价[26]。在这个意义上,对做出违规行为的社区居民,需要通过在社区公共场合张贴告示、在社区集体会议中进行批评等方式,将其完全“暴露”在其他社区居民的道德监督和评价视野当中,对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道德谴责,使其切身感受到做出社区违规行为所带来的较高程度的道德成本和代价,并有效预防其他社区居民的“违规”。另一方面,要提高社区违规行为的制度成本和代价。即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专门监督机构和约束制度,根据社区行为的不同违规程度,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尤其要大大提升社区违规行为的制度代价和成本,彻底消除社区居民的“轻视、自持和侥幸心理”[27],使社区居民不敢做出任何挑战社区价值和社区规范的行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区管理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形态与价值存在的双重统一,在理论性与价值性的共同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凸显出崇高价值。一是居民认知中的价值渗透方式。依托价值导引和楷模示范,形成默契的社区价值观、自豪感和责任意识。二是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愉悦的情趣,保持互助和谐的社区关系。三是社区主体的参与方式。按照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规范和要求,转变广大群众的受动角色,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佛山市志愿者服务在社区价值管理中的体现
1. 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建设
志愿服务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奉献”的。佛山市在社区党员志愿服务中通过统一服务标识,统一制作党员志愿服务队旗、徽章、标识,树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形象,增强党员奉献自豪感和荣誉感,让党员志愿者亮明党员的身份参加志愿活动。
2. 社区志愿服务文化的建设
一个地方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程度往往与当地的志愿文化建设成正比,佛山市在推进志愿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受到资金、设施等硬条件的困扰。佛山市在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打造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精神和文化品牌,还包含着孕育和滋润志愿文化的地方文化乃至民族文化。把志愿文化扎根在佛山核心价值的根基上,使两者汇合交融而发扬光大。由此,对于佛山志愿者来说,之所以要参与志愿服务,不只是加入了志愿者组织,身着志愿者服装,而是具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正是佛山这一片沃土和树本、善美地方文化所熏陶和塑造出来的文化人格。
(三)佛山城市精神在社区价值管理中的体现
城市精神能够把社区居民引导到一个城市确定的目标上来,对每个社区居民的心理、行为、性格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从而对城市整体产生行为导向、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佛山的历史文化是辉煌的,是一笔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体现广府文化方面,佛山比附近的许多城市都更有优势。对于佛山人精神的弘扬,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对佛山独特文化品格的构建,也是给广府文化作出了时代的注释,散发着佛山特有的文化魅力。全国有名的顺德区“政社分离”的社区治理模式、南海区“政经分离”社区治理模式,以及社区参理事会制度、“三官一师”直联村(居)制度都是“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的佛山人民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感和智慧的客观反映,是广府地域文化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相结合在社区管理中的体现。
本文从“价值—规范—行为”三个维度对社区管理的客体或对象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分析认为,社区价值管理是社区管理的灵魂,指明了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方向。社区规范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心,有效衔接社会价值管理和社会行为管理,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对实现社区控制,构建和完善社区秩序起到塑造作用。社区行为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基础,对维持良好社区人际关系,实现社区人际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来讲,在理想状态下,社区管理既可能在三个维度上同时存在,也可能是在其中一个维度或两个维度。在现实状态下,社区管理更多的是以三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形式出现。当然,以上关于社区管理的三维类型分析,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区分,其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更应当体现在其与现实社区的具体结合和具体分析当中。也就是说,关于社区管理的三维类型不是“具体措施”,而是理论指导,它提供认知社区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方向,而不提供具体答案和最终结论。
[1] 庹锦峰.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现状及其途径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40-44.[2] 熊馗.“乡村-都市”连续统——人类聚居形态的类型学思考[J].城市研究,2000(4):4-6+63.
[3] FERDINAND TNNIES. Community and association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887.
[4] 王在亮,高英彤.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J].当代亚太,2014(2):118-151.
[5] 陈万灵.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贡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55-63.
[6] 张大维,郑永君.流程再造理论与社区管理创新——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2(3):68-73.[7] 姚芳.治理理论视阈下的上海社区管理体制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6):10-13.
[8] 李嘉靖,刘玉亭.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中国社区管理机制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12):5-12.
[9] 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33(1):23-29.
[10]霍连明.多元管理: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2):136-138.
[11]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学习与探索,2012(2):37-39.
[12]李江新.社区管理三大参与主体分析——基于多元共治的视角[J].学术界,2011(5):79-86+284.
[13]陈剩勇,徐珣.参与式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可行性路径——基于杭州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经验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3(2):62-72+158.
[14]覃安基.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2(5):77-80.
[15]魏文斌.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转型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70-73.
[16]孟范利.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J].学理论,2012(4):29-30.
[17]周庆智.论中国社区治理——从威权式治理到参与式治理的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6(6):38-47+159.
[18]郎友兴,葛俊良.让基层治理有效地运行起来:基于社区的治理[J].浙江社会科学,2014(7):63-69+157.
[19]朱力.关于失范的类型探讨[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1):62-63.
[20]孙伟平.论多元文化价值观存在的根据及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7(4):1-4.
[21]贾英健.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J].山东社会科学,2002(1):71-72.
[22]范秋迎,李国良,高姗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4):5-9.
[23]刘荣增,崔功豪.社区规划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与统一[J].城市规划,2000,24(4):38-40+64.
[24]李薇薇.论哈贝马斯的规范与价值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64-68.
[25]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88-290.
[26]吴灿新.道德代价及其相关概念探析[J].岭南学刊,2014(1):117-122.
[27]孙秀岭.保障食品安全须提升违法成本[N].大众日报,2012-06-15.
[责任编辑 肖 湘]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Modern Urban Community Management
LEI Yunqing, ZHAO Jilun
(PoliticalandLawSchool,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2,China)
Centering the topic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value-norm-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main sub-dimensions of community value management, community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behavior management. Three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ty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Firstly, to practice the community value management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non-core values; secondly, to realize community standard management through developing, shaping and summarizing community norms,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building of community norms and the binding force of community norms; thirdly, to carry out community behavior management, highlight communit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content, innovate the way of communit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and raise the “violation” costs of community behaviors.
community management; community value management; community standard management; community behavior management
2016- 05- 27
雷运清,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赵继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D63
A
1671-394X(2016)11- 005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