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2016-03-09 04:24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斯特浪漫主义美学

谭 璟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李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谭璟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 贵州贵阳550003)

李斯特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美学特征。本文具体分析了李斯特在音乐主题、音乐形式和音乐演奏上的特征,通过深入解析,为欣赏和演奏李斯特音乐作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浪漫主义;李斯特;音乐美学;音乐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活跃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欧洲,首先从以自由、浪漫、激情为核心精神的文学艺术开始萌芽并发展起来,逐步影响到音乐文化,并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各地迅速蔓延。它们大多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崇拜,与古典主义崇尚王权、讴歌人性等思维存在较大差别,更加倾向于宣泄自身的情绪与感受,更加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

在这个重要的音乐发展黄金时期,涌现了众多音乐大师和艺术天才。弗朗兹·李斯特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里程碑式的音乐巨匠。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成就了李斯特音乐作品的特点和内涵,也将李斯特推向了音乐创作的巅峰。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领军者,尤其是艺术歌曲、交响诗这些音乐体裁,为李斯特音乐美学增添了浓墨的一笔。

一、李斯特音乐的主题特征

从创作初期浪漫不拘的炫技展现,成熟时期的个人情感宣泄,再到晚年的回归宗教安宁,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在总体上独具自身民族文化特征和宗教特征。

(一)民族性

聆听李斯特的音乐,既要对其钢琴音乐的本质和它多层次的交响性、民族性有所理解,又要对曲家绚丽技巧之下隐藏深刻的哲理性有充分认识。他创作了许多与家乡匈牙利有关的作品,比方《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匈牙利》、声乐作品《匈牙利加冕弥撒曲》等,其中《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曾经这样概述:“作品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爱过情感”,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大量的匈牙利民间舞曲和吉普赛民歌等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加工。如匈牙利流行的查尔达什是一种民族舞蹈,由缓慢的“拉苏舞”和活跃的“费里斯舞”组成,其音乐特点是速度热烈、节奏精准,丰富的旋律节奏变化及大量华彩;而吉普赛元素则是由颤音、琶音、倚音、震音、先现音等各种装饰音的交替使用来表现音乐自由即兴的风格,这些在《匈牙利狂想曲》的十九首作品中贯穿始终。作为一名音乐家,李斯特大力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形式,保持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让世界认识了匈牙利民族音乐,这是他民族精神和伟大爱国情素的表现。

(二)宗教性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宗教音乐作品,有清唱剧、安魂曲、弥撒曲、钢琴曲等多种形式,对后世宗教音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李斯特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母亲也一生保有朴素的天主教信仰。宗教的强烈影响从作曲家的幼年时便开始了,而成年后的李斯特受到拉梅奈神父的讲道启发(这位思想大胆的神学家主张把天主教教义与法国政界的自由主义结合,来推动社会改革),在1834年发表的《论未来的宗教音乐》文章里提及了“人道主义音乐”,主张改良宗教音乐,使之适合宗教仪式,用音乐来阐释上帝与人的关系,创作了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基督》、《格兰庄严弥撒》等,音乐神圣、虔诚,充满幻想与沉思,而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他之后的宗教音乐创作中。诗人拉马丁对李斯特的影响则来自于诗意般美好的信仰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李斯特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拉马丁的诗篇《诗与宗教和谐集》就是人与上帝、与自然奇妙造物间的和谐,李斯特从这些美丽的诗歌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创作了题名献给拉马丁的钢琴曲《诗与宗教的和谐》,交响曲《浮士德》、《神曲》,《匈牙利加冕弥撒》等宗教音乐作品。

二、李斯特音乐的形式特征

李斯特的艺术观点和美学情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学思想同出一辙。浪漫主义美学崇尚自身感觉,内容大于形式,重视对内心情感的揭示,强调对情感抒发的随意性。在创作方面,比较倾向于自传体裁音乐的创作,善于将神话、传说、幻想、诗歌等融合到音乐作品中,集哲理性、抽象性、主观性与象征性于一身,同时也不忽略民族性;将音乐与民族解放结合在一起,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李斯特的音乐美学理论,受到了黑格尔“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的美学观点影响,崇尚个人情感的价值,打破传统束缚,尽情展示个性,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存在于思想、理性之上;他的音乐作品因为既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性,又具有作曲家本人的美学特色,所以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新境界;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并不过于注重理论性的发挥,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极大的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还对近现代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李斯特重要合美学思想。是音乐与其它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所谓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表现文学性内容)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表现绘画性内容)的乐曲,产生于18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诞生以后,对于标题音乐的讨论便愈演愈烈。对于某些人来说,标题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的挑战,与传统音乐形式截然不同。追求浪漫主义的李斯特认为,标题音乐是作曲家对音乐诗意美的追求,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也是对社会形态,政治观点以及伦理道德的表达,可见音乐作品除了具有艺术属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斯特对音乐的社会作用也是非常重视的,他坚信音乐的教育与净化作用,让人们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也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进而产生对美好生活、对家国民族的热爱。这便是李斯特标题音乐的美学意义所在。比如篇幅较为宏大的奏鸣曲式幻想曲《但丁读后感》,是作曲家阅读但丁名著《神曲》后创作;钢琴套曲《旅行岁月》,是他将音乐与文学、绘画结合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有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美,也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的感触和理解。套曲里每一首作品都有鲜明的标题和诗句,通过对标题的解读,就能明确知道作曲家要表达的音乐内容,使音乐富有画面感,从而很好地理解音乐情节与风格,又极具浪漫主义美学情感,其中的《婚约》是李斯特从拉斐尔的画作《圣母的婚礼》中获得灵感所创作的,《奥伯曼山谷》是根据塞南库尔的文学作品《奥伯曼》而来等。

(二)交响诗:综合艺术的创作理念

虽然当时人们对李斯特的音乐褒贬不一,但他在音乐艺术史上的成就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最大的音乐成就,就是首创了“交响诗”这一单乐章标题交响曲体裁,其突出特点就是以交响乐的形式来表现诗歌,他把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浓缩于单乐章结构中,不严格遵循古典结构创作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主体动机的发展变化、曲式的自由处理都来源于对文学内容阐释理解,每一部交响诗就像一首精致的诗歌,通过布局、重复、变奏或变形使音乐顺应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音乐也自然有了诗意的呈现。交响诗是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情感的强烈表达,也是李斯特对音乐艺术文学性和戏剧性的全新演绎。他在1848-1858年写了12首交响诗,1881-1882又写了13首交响诗,作品选材明确,有概述性的标题,以诗歌文学巨著中的人物形象为题,作品不仅具有交响音乐的气势,也蕴含了诗歌的温婉,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戏剧特色。比如《山间所闻》、《马捷帕》是根据雨果的诗歌《秋叶集》写成;《普罗米修斯》是根据希腊神话创作;《哈姆雷特》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塔索》则是由歌德的戏剧《托尔夸托·塔索》等,每部交响诗不是简单的“标题音乐”,它与标题的关系是一种表达原作内含诗意及作曲家情绪的情感体验。

三、李斯特音乐的演奏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时代,出现了大量的以炫技为主的音乐作品,频繁的沙龙聚会也催生了许多音乐会和音乐节,为演奏家们展示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情感抒发和强调一切与浪漫主义有关的艺术宣泄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一)即兴性

从演奏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演奏与古典主义时期存在较大出入。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演奏感性而主观,以个人的主观体验作为演奏的核心,很多演奏家都热衷于即兴表演,对原作品进行随意的改动,运用夸张的手法和自由的演奏方式来抒发激烈的个人情感。因此,即兴演奏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作曲家的演奏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观众们的大力评价则促进了演奏家更加沉醉于自我的表演美学之中。比如大家对帕格尼尼的无限赞赏并不针对他的音乐,而是他演奏时即兴大胆的超技巧表现,李斯特作为帕格尼尼的崇拜者,在演奏过程中,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即兴演奏技巧和创作个性。他根据自己或其他作曲家作品改编的钢琴曲,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及高超的演奏技巧,对原作进行了新的领悟,赋予了音乐更高的表演境界,也使得李斯特的演奏得到普遍认可。作曲家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较多,其中钢琴作品的美学理念非常博大,不仅涵盖了钢琴创作的情感表现力,还包括了对钢琴演奏技法即兴式的独特创造,为追求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他将柏辽兹、贝多芬的交响作品、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等改编成钢琴曲。例如根据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改编而来的《帕格尼尼六首钢琴练习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大量高难度分解与组合八度旋律,快速炫丽的经过句、夸张的大跨度远跳及爆发性和弦,使速度和力度的运用得到了极致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丰富了钢琴音乐语言的生动与激情,赋予幻想的艺术感染力,也彻底冲破了古典主义严肃拘谨的最高理性标准;

(二)交响性

为了达到钢琴“交响化的音色”,李斯特大胆地运用全盘和声,通过三度、六度、八度等多种附加旋律音,扩展音阶、琶音及和弦的结构,利用双手在不同音区声部,同时或交叉快速移动增加音响力度,展现音乐柔美与激烈的对抗,平和与雄伟的冲突,丰富钢琴音乐的色调,使得钢琴音乐的和声效果达到了极致的发展。另外,为了音乐形象的塑造,李斯特甚至采用重叠和声、不谐和的混合音响,并借助于独特的踏板运用,创造了更加细致的踏板变化,如颤音踏板、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左踏板调节音效平衡等方式,实现了钢琴音乐宏伟的交响化。再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术语、多样化的装饰音技巧,也是作曲家作品交响化的材料,代表作有《帕格尼尼六首钢琴练习曲》、《西班牙狂想曲》、《死之舞》、《但丁读后感》等,音乐效果以绚丽、宏伟的交响性著称。

结 语

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在李斯特身上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印证。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在浪漫主义思潮中得到了有效滋润。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成就了李斯特的音乐美学,也是浪漫主义成全了独具艺术天分的李斯特。而李斯特也运用自身的天赋和才华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体系。

[1]刘晓静.浅谈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J].艺术教育,2009(03).

[2]于鹏,尹达.浅析浪漫派音乐大师李斯特的创作风格[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3]王晶.李斯特钢琴音乐创作与文学艺术的渊源[J].黄河之声,2008(16).

[4]张爱民.论李斯特“交响诗”之音乐美学观[J].音舞百家,2001:78-79.

[5]张丹.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6]饶婷婷.李斯特歌剧主题改编曲的特点浅谈[J].大舞台,2012(04).

[7]曼弗雷德·瓦格纳,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50

The Features of Liszt’s Romantic Music

TAN Jing

(College of Art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s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musician of Romanticism in 19th century, Liszt’s works have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Liszt’s music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 form and performance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appreci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Liszt’s musical works.

Romanticism; Liszt; music aesthetics; musical works

2016-07-23

贵州大学人文社科项目“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戏剧性研究”(项目编号:GDQN2015001)。

谭璟(1980—),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J605

A

1671-444X(2016)04-0102-04

猜你喜欢
李斯特浪漫主义美学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