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2016-03-09 04:02李丹吕倜然袁曦
海南医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乐曲医学生

李丹,吕倜然,袁曦

(1.海南医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2.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海南 海口 571199)

交响音乐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李丹1,吕倜然1,袁曦2

(1.海南医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2.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海南 海口 571199)

人文医学教育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艺术熏陶来加深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在各类艺术熏陶中,交响音乐的教化作用最为显著,它对培养医学生的心性、生死观、感情观以及逻辑思维、感官敏锐度等,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力。目前,国内此类教学实践和研究资料稀少,经验匮乏。针对交响音乐课程教学展开的教改活动,值得探讨研究,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能给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较大的启发。

交响音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生要提高人文素质,已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共识。目前人文医学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法学以及临床交流学等课程的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些人文医学教育偏向于职业道德、社会学、卫生法学等知识的讲授以及心理疏导和交流沟通等技能的培训,但医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仅仅包括以上内容,它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关爱和对死亡的敬畏。正如宫福清等[1]、叶稳安等[2]的研究中分析:假如教师在传授人文知识时抱持着功利化的心态,过多进行课堂灌输,就较难将这种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无法产生共鸣,进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就此而言,目前的人文医学教育尚有许多需要革新和完善之处;而形式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实践,如音乐教化、文学欣赏、医学历史与医学家传记的传授和讨论、电影欣赏等等,尽管它们未如上述的人文医学教育那样以医学为中心,并与专业知识充分交融。但从一般的人类艺术文明中去理解人性,更易产生共鸣,能更好地达到人文医学的教学目标[3]。这显然是值得投入精力的研究领域,而相关教学工作的实施与经验总结,也是当前人文医学教育中所缺乏的。笔者给医学生开展交响音乐欣赏课程,并探讨了其对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 交响音乐的精神价值

纵观中西方的文化史,不难发现音乐对于培养人民仁德的重要性。论语讲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音乐能养人之性情,荡涤邪秽,消融渣滓。他将音乐置于学者之终,可见其对音乐教化的重视[4];西方文明中,同样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广为流传,是世人重要的精神瑰宝。托尔斯泰在听了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潸然泪下:“我触到了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5]。可见音乐在理解和塑造灵魂上的强大力量。在所有的音乐形式中,交响音乐又是最具有震撼力的种类之一,它包含的内容丰富、结构宏大、音响丰满、声色绚烂;能够充分发挥管弦乐队中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形象,共同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体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气势磅礴的《黄河》,肖斯塔科维奇的爱国主义交响曲《战争交响曲》,海顿的交响乐《告别》、《惊愕》,贝多芬的《命运》等等,通过聆听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从而产生心灵和情感的震撼,是培养人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的《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中也提到,“交响乐是一个表现力十分丰富,对人的精神生活能够起重大影响的一种音乐的品种”[6]。

2 交响音乐的教化作用

2.1 促进道德品质的养成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它能直接深入世人的情感和心灵,培育世人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人格。比如朗朗弹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入了《东方红》,象征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儿女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深入,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紧接着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结束前,乐曲又巧妙地把《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在一起,从中国抗日战争推衍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表现人类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普遍精神。朗朗是年轻人耳熟能详的青年钢琴家,该乐曲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旋律,在学生聆听时稍做引导和讲解,就能使其直观体验到乐曲所展现的恢弘场面和丰富激昂的感情,理解战争的惨烈,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从而给他们上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这显然比枯燥的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再如《命运》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为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它抒发了作曲家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生命中潜藏的巨大能量的歌颂。聆听这首乐曲,结合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从中激发出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力量,使人不惧磨难和挑战,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敢书写自己人生篇章的大无畏精神。还有《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聆听其优美动人的旋律,体验一对相爱的恋人坚贞不渝的恋情,想象其中委婉动人的故事,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培养自强、自尊、自爱的品格。

2.2 音乐治疗 音乐有助于精神和身体放松,20世纪后,它和医学、心理学共同发展出一个新的领域:音乐治疗。事实上,音乐治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音乐医学”的概念。让老年人唱歌或乐器表演可以改善轻度抑郁症,音乐欣赏也可以改善妇女生产前后的抑郁情绪,手术前中后音乐疗法联合心理干预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应激水平[7];总之,轻松愉快的乐曲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旋律流畅的乐曲能疏导焦虑、抑郁情绪,节奏缓慢,风格典雅的乐曲能安定心神。笔者曾开设《音乐治疗》的课程,经调查,有将近70%的学生提到课业压力太重,希望通过聆听音乐来放松和恢复。事实上,医学生学习音乐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学习一种辅助但必要的职业技能,有效利用音乐治疗缓解患者的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善于欣赏音乐也能缓解医生和医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以饱满的活力和平静的心态投入繁忙芜杂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

2.3 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音乐的本质是科学的,内容是哲学的,表现形式是艺术的,功能是教育的,它是理性逻辑思维和直觉形象思维的完美统一。如巴赫的音乐,既具备数学的严谨与逻辑,又浑然天成,没有丝毫僵化、生硬之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并善于弹奏钢琴;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科学家们热爱音乐,因为音乐能培养细腻的听觉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群体参与能力,身体各器官和身心的协调能力,它还能同时提升人的智商和情商,激发潜力和灵感。

此外,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还有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来讲,将音乐作为媒介的合唱团、乐队等活动能促进更多样化的人际交往,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协作能力。医学生将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风度美、仪态美、心灵美运用到与患者的交往中,以温文尔雅、富有内涵的形象,营造一个关爱、温馨的艺术氛围,可在无形中增进医患沟通的效果。

3 交响音乐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实施

3.1 教学目标 交响音乐源自西方,属于精英艺术。其规模庞大、音调丰富、音响变化幅度宽广、音乐发展富有戏剧性,又包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容,对欣赏者要求较高。而我们的课程面向的是医学专业的普通大学生,音乐素养不足、欣赏能力有限,且受大众流行快餐文化和消费文化影响,大都浸淫于浅陋直白的流行歌曲中,对纯音乐尤其是交响音乐接触较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音乐就是“唱歌和听歌”,等同于娱乐。据多学期教学经验和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在每学期选修的60~90名学生中只有8%~12%的学生懂得基本乐理知识,对交响音乐有初步了解,有一些欣赏经历,并想深入了解交响音乐;这些学生中还有个别弹奏过某一种乐器,或参加过音乐类的比赛和表演,他们有提升音乐素养的意识和需求,但苦于高雅音乐门槛之高,望而生畏。而大多数学生仅抱着轻松好拿学分、或好奇、或男女朋友相约来听音乐提高恋爱指数、或认为学习交响音乐显得有格调而选择了该课程。甚至还有些人将交响音乐误认为就是流行音乐,结果发现听不懂而大失所望。

近些年来,随着全民文化水准的提高,自小系统学过某种乐器,有较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较高鉴赏能力者在增加这一点令人欣慰;但同时也应清醒意识到,由于不少家长急功近利和教师过分关注技术而忽视人文底蕴培养,这类稍有基础的学生也未必都能真切而深入地领略音乐的美感和意蕴。

针对以上现状和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本课程总的教学宗旨是通过音乐进行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条:第一,掌握交响音乐的基本理论、乐理知识、代表人物以及作品内涵;第二,理解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和联系,并从中领悟交响音乐的卓越之处;第三,能对一篇乐章的结构进行简单分析,学会正确聆听音乐,能受到精神的激励和鼓舞;第四,学会享受音乐,利用音乐达到身心放松、减轻压力的目的,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讲解交响音乐基本理论。包括概念、乐队编制、各种乐器的名称、用途与它们在乐队中的位置和意义;交响音乐的流派、著名的交响音乐大师及其代表作等,并在每一次讲解基本知识点之后,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音乐辅助说明。讲述包括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威柏、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马勒等音乐家和作品,其中重点详述“三B”——德国音乐三个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第二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专题:第一是古典音乐专题,侧重于向学生传达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第二是浪漫主义专题,着重培养学生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其美感和审美能力;第三是民族音乐专题,结合曲目讲解乐曲的民族特征以及古典音乐与现代各类流行音乐的结合与创新,侧重让学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每个专题的教学过程又包含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讲授音乐史和代表人物,第二个环节讲解和播放音乐交叉进行,第三个环节进行师生互动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聆听指定曲目,课上分组介绍自己爱听的乐章并讲述欣赏感受和心得。

3.3 教学效果 经过几轮教学,学生的互动参与度较高,听课和讨论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通过访谈、讨论和课后作业发现,很多学生最初的期望是学会聆听音乐,并了解基本乐理知识。一轮听课结束后,发现自己被某被一首乐曲打动,进而对人生有了诸多感悟,比如从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中找到了进入交响音乐世界的钥匙,也有同学被贝多芬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音乐所震慑折服,不禁感叹人类创造力之伟大,还有人喜欢门德尔松的优雅温婉或柴科夫斯基的沉稳忧郁,进而对人类复杂繁多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理解;此外,学生也积极提出了很多教学改良建议:①对于上课的场所、形式和方法提出要求,授课教室应当有配备钢琴和其他乐器,教师可以现场弹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讲授;②建议老师下课前预讲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学习预听,并要求多播放讲解中国交响乐乐曲;③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要求多讲解音乐理论知识,例如识谱、节拍、旋律、乐器的介绍和基本练习,并希望能讲解指挥家的作用,学会基本的指挥技能;④建议增加实践课环节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组织大合唱、才艺表演等。

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教授在《聆听音乐》的课程中讲到,古典音乐提供了一个美好世界的意象,绚丽而庄严的庇护所,或许甚至还有爱的慰藉。它展示了人类精神所能承载的巨大力量,以及不断超越自身的创造能力[8]。指引我们去思考人本身以及自己在这世上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对于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和实践对象的医学而言,它更是医学生应当关注的主题,而通过交响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入,显然是最适合、最易产生共鸣的教学方式之一。

[1]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2,28(5):103-105.

[2]叶稳安,刘俊荣,周智美,等.广东省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式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7A):79-81.

[3]袁曦.论医学与艺术的关系—兼论高等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4,36(6A):88-90.

[4]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7:119-120.

[5]伏云.《如歌的行板》与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J].人民音乐,1983 (9):53-54.

[6]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J].人民音乐,1998 (3):2-8.

[7]胡向玲.交响音乐名作鉴赏心得[J].文化艺术研究,2007,10(7): 53-54.

[8]克雷格·莱特.聆听音乐[M].余志刚,李秀军,译.北京:三联书店, 2016.

R193.8

C

1003—6350(2016)15—2566—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5.057

2016-02-01)

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5ZD-41)

吕倜然。E-mail:20354257@qq.com。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乐曲医学生
始乱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悲伤的乐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