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与人的生存意义

2016-03-09 03:10
关键词:符号学符号意义

赵 毅 衡



[主持人语]

符号学与人的生存意义

赵 毅 衡

符号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已经成为显学。通过百度、谷歌、CNKI、当当、卓越等网站的搜索可知,全国甚或全世界,每年刊出的符号学论文、出版的符号学书籍以及开出的符号学课程,数量都已经非常巨大。这说明符号学在中国的存在已经无可否认。

人必须存在于意义之中,追求意义是人之存在的重大特征。符号学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表达与解释意义。任何意义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表达、才能解释,这是就个人而言。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其中的社群追求意义的符号活动,其集合就是我们天天浸泡于其中的“文化”。因此,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问,也是研究文化规律的学问。符号学就是意义学;而且,凭借这种探究,符号学能深入探寻人的生存意义的幽秘。

所有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共同特点就是研究人类的意义活动。符号学那让人津津乐道的“可操作性”,使它成为人文社会各科的公分母。各种学科都得到符号学的方法论支持;而且,由于符号学在方法论上非常重视逻辑,以及各种意义活动的形式普遍性,符号学也被称为“文科的数学”。

我们承认,由于学科的惯性和分科的惰性,今日对符号学还有一些不露声色的疑惑沉默,还有一些心里不服的讥讽微笑。用“符号学”在百度上进行搜索,得341万条目,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符号学在中国的大规模发展至多30年,这个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一个学科的成就,不是靠似是而非的耳食,也不是靠文章中加几个半生不熟的术语。自然,关心者多了,绝对不是坏事,加强认真的学理探索,更是当务之急。我们不希望有些概念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套语,变成了不求甚解的话头。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符号学大国。《易》及“易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对世界进行抽象解释的符号体系。先秦对“名”的关心,遍及诸子百家:名家的形名论、墨家的名辩论、儒家(尤其是荀子)的正名论、道家的名实论;而从孟子开始的言意关系讨论,一直延续到刘勰、钟嵘、陆机、欧阳建、王弼等。从汉代开始的各种“术数”,至今是中国生活哲学和中医理论的符号意义源头;在汉传佛教诸宗中,玄奘的唯识宗对意义问题的讨论更上一层楼;禅宗则又在佛理中注入了中国的意义论……有这样富厚的传统,中国符号学派应当说是先天独厚。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这期“符号学与人的生存意义”研究专栏,特地选编了三篇文章。

胡易容教授的《从“数字化生存”到“符号的栖居”——论数字人文学的符号学界面》一文,讨论了近年符号学运动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即所谓“数字人文学”(Digintal Humanities),在这个电子技术与整个社会文化同龄的时代,各种学科都似乎遇到了危机,必须改适;而符号学却一向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因此承担了一种示例作用。陆正兰教授的《“跨媒介音乐”的符号修辞》分析了当今音乐符号学的重大问题,即音乐已经不可能为纯音乐,而必须与其他媒介结合。音乐从来就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产生意义,从而把物理空间变成社会文化空间。这种结合文本在影视时代变得更加复杂。彭佳副教授的《从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出发讨论符号》一文,深入探讨了符号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似乎已成为世界符号学运动的共识,实际上很多地方需要仔细思考,许多细节需要考辨。

以上这些探索各有其创新性,试出了符号学这把解剖刀的锋芒。应当说,每篇文章都等待着同行的争论和质疑。毕竟,一个学科必须在争论中才能成长。

【责任编辑:赵小华】

(作者简介:赵毅衡,广西桂林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符号学符号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学符号,比多少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的由来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变符号
符号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