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LT量表的初级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的个案研究——以三位教师为例

2016-03-09 00:30
关键词:个案研究口语

李 云 霞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基于COLT量表的初级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的个案研究
——以三位教师为例

李 云 霞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笔者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运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话语互动理论,选取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且公认为设计比较成熟的观察第二语言课堂话语互动的量表——COLT(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量表对三位教师的初级汉语口语课堂进行观察和描写,分析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的特点,并针对分析出的问题,提出了在初级阶段促进课堂话语互动,提高学生话语输出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COLT量表;初级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个案研究

在语言学研究中,既有“语篇”,也有“话语”“篇章”,三者在研究领域有很多交叉和重合之处。我国早期研究该领域的学者*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中对此都有论述。倾向于用“语篇”涵盖“话语”和“篇章”,把“话语”和“篇章”分开,用“篇章”指静态的书面语言,“话语”指动态的说出来的语言。本文中“课堂话语”中的“话语”即采用后一种解释,指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用于沟通的言语。关于课堂话语,《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其定义为“课堂情境中使用的一种语言”[1]94。纽南(2009)认为课堂话语是“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2]340。本文则区别这两种看法,将前者看成“课堂话语”,后者看成“课堂话语互动”。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话语互动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Michael Long首先提出的互动假说是研究课堂话语互动的理论基础。这一假说认为单单有“输入”(input)是不够的,必须是“摄入”(intake)才能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把语言输入变成摄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进行的意义协商。他认为,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对促进语言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意义协商“连接输入、学习者的内在学习能力、尤其是选择性注意和以富有成效的方式的输出。”[3]52-151他还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当对话人发生沟通、理解困难时,对话双方会通过对方的反馈信息进行诸如重复、解释、改变语速等语言上的调整,这种调整了的结构会让语言输入变得可以理解,从而促进习得。中国也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罗荣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分析出“语言习得与外语课堂中所提供的交际和说话的机会密不可分。”[4]104-106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第二语言课堂的话语互动会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想找到有效地提高课堂话语互动质量的策略,首先应该对当前已有的课堂话语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了解当前课堂话语的特点,并对产生这些话语特点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最后才能找到有效且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初级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的一般性特点是什么?

第二,教师使用了哪些有效的策略促进了课堂话语互动?

第三,教师还有可能从哪些方面改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话语互动的质与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3位教师的情况是:A教师已经任教近30年,口语课教学一直受到学生和同行的极高评价;B教师已经工作了7年,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C教师是代课教师,教过两轮同一级别的初级汉语口语课,也很受学生喜爱。其中A教师的班级有8位学生,全部来自韩国;B教师和C教师的班级都是混合班,学生是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泰国、阿尔吉斯斯坦等十几个国家的成年学生,B班有19位学生,C班是23位学生。

课堂观察是在正常教学进度下进行的,课型为初级汉语口语课。3位教师的具体授课步骤基本相同,都是从复习旧课入手,然后讲解生词、理解语法和课文,根据课文提供的相关内容给出话题进行操练,最后是总结和布置作业。

每位教师课堂观察时间约为90分钟。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

首先,进入课堂对3位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同时录像。

其次,对3位教师的课堂录像进行转写,并对转写的材料进行分类编码。

再次,利用COLT(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量表,结合课堂观察的结果和编码的材料对初级汉语课堂话语互动的特点进行总结。

最后,采用深度访谈法,对3位教师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特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初级阶段促进课堂话语互动,提高学生话语输出水平的策略。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COLT量表对3位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和描写。该量表是“迄今为止使用频度较高,较为流行的第二语言课堂观察工具,并以操作简单、设计全面而著称。”[5]133-135

量表分两个部分。A部分共有6个观察和记录维度,即:时间、活动、参与者的组织形式、话语内容、话语控制和教学材料。B部分由教师交际互动量表和学生交际互动量表两个量表构成,观察维度基本相同,即交际特征、目的语的使用、信息差、话语持续、对形式或者语篇的反应和话语合并。不过,学生互动量表比教师的互动量表中多了一项,即:形式约束。因本研究以课堂话语互动为目的,所以主要选取B部分量表作为观察和记录的维度。

二、研究结果

(一)课堂教学使用汉语,语言难度低,重复比较多

观察发现,3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无论是管理语言还是授课语言,都使用汉语,而且语言难度低,重复较多。A教师和B教师在授课过程只使用汉语。C教师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情况,但仅限于单词的解释。

3位教师使用的语言都比较简单,短句多。除了为了练习课文中的句子以外,都不使用长句子。管理语言和指令性语言都简单明了。如:“再来”“再说一遍”。C教师向学生解释“雪橇”一词的时候更是很突出地显示了这一特点。她说:“雪橇。就是你冬天,冬天,有很多狗在前边跑,后面有一个车,你坐在里面。”

转录过程中发现,教师语言的重复现象非常多,3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语言重复具有提示、澄清、纠正、询问、确认等多种功能,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二)真实的和不可预测的信息差少

真实的和不可预测的信息差的多少被看成是交际性课堂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A、B、C 3位教师课堂中,有关真实的和不可预测的信息差的时间,A教师的最少,只占8.5%,B教师的占15.7%,C教师的最多,占45.93%。

(三)话语持续以超小型会话和小型会话为主,持续会话较少

超小型会话是指话轮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词语组成的话语片段。小型会话是指话轮中有两个词以上的短句或者有一两个主语的句子。持续会话是至少有三个主语组成的话轮。通过对3位教师的课堂观察发现,在初级阶段,由于受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目的的限制,师生和生生之间几乎不能形成持续会话。也就谈不上相关的话轮控制、移交和打断的技巧。

(四)话语合并包括细化、扩展、点评、改述和重复,但是以重复和点评为主

COLT量表中,“话语合并”一项中包括话语细化、扩展、点评、改述和重复。这是因为根据已有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他们先前说过的话语进行自我修正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发展。

观察发现,3位教师的绝大部分话语模式都符合辛克莱(Sinclair,1975)等对有显著递换特点的语言课堂话语研究后概括出的IRF三段模式,即教师的引出语目(initiating move)、学习者的回答语目(responding move)和教师的反馈语目(feedback or follow-up move)[6]39。与“话语合并”相关的活动基本都出现在教师的反馈语目中。学生回答完毕之后,3位教师一般使用重复和“好”“非常好”等一般点评策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但是偶尔也会使用细化、扩展和改述等方式进行反馈。

(五)学生语言形式受限,引发话语的机会少

从对3位教师的课堂观察看,学生的语言形式可以说是完全受限制。这种限制包括课本所教语言对学生课堂语言的限制,也包括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对学生语言表达的限制和对教师课堂要求理解的限制。学生在这种限制下,几乎完全失去话语引发的权利。A教师和B教师的课堂没有学生引发的话语,C教师的课堂有3处学生引发的话语,但都是由同一个学生发出,从课堂观察来看,这和该学生的性格直接相关,而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无关。

三、研究结论

通过课堂观察和对学生访谈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以下一些策略对提高初级阶段学生课堂话语的质量和数量是有效的:

(一)生词、语法和句式的学习与具体情境紧密联系

在初级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使用句子的能力还不太好。生词的学习与句子的学习紧密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生词的用法,也利于学生及时准确地整体输出。3位教师的课堂都很好地使用了这种方法。

这一策略从信息加工理论是可以解释的,通过运用多种编码手段加深对生词和语法的记忆,又通过与具体语境的联系巩固和运用,使学生能较快较深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和功能。

(二)提供有效的可供操作的话语结构

3位教师的课堂中都有成段表达的要求。A教师要求学生不看书,用“第一……,第二……,第三……”回答课文问题;B教师直接给出一个话题的表达结构,让学生运用给出的结构说出自己来到中国后的生活变化;C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后题中的图片,用“我喜欢……,我不太喜欢……”回答问题等等。这一策略与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即“对于二语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应得到一定的限制以防不规范、不恰当的语言泛滥。”[7]137-141

(三)要尽量选择表达自由度比较大的话题

因为受课本限制,口语课的话题教师不能随意确定,因此教师要对课本提供的话题进行选择,要尽量给学生一个表达自由度比较大的话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对课堂的期待,进而促进他们的表达。

如:B教师教材的话题是关于去图书馆的,但是该教师在利用这个教学材料的时候,很巧妙地通过一个表示变化的话语结构而把话题限定在表达自由度比较大的来中国以后的变化这一话题上。这一话题可以说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发言的7位同学分别谈到了上网、买衣服、吃饭、跳舞、看电影、玩排球、买质量好的东西等等,这些几乎是初级班学生所能涉及的全部话题。

(四)重视学生话语的自我修正和对学生典型偏误句的分析

3位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话语的自我修正,引导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发音和句子,但是与B、C两位教师相比,A教师对学生在表达中的偏误句反馈更复杂一些。她的基本方式如下:根据学生能力要学生自己修正或者教师修正,然后教师说一遍正确的句子,并说明改正的原因,之后要求学生再说一遍正确的句子。B和C教师都缺少说明改正原因和要求学生说出正确句子的环节。C教师的课堂中,学生说出“我们一起常常玩玩。”教师只是简单地帮助学生改正了一下儿就结束了。实际上,这是本节课中老师带领学生操练的两个主要句型之一。因为教师没有强调频度副词和“一起”同时出现时的位置关系,学生就出错了。B教师在操练句型“要是……就……”时也有同样的问题,学生在“就”与主语同时出现时,将主语放在了“就”的后面,教师在帮助第一个学生改正的时候,没有具体强调和说明原因,导致后面有一个学生接着犯了同样的错误。

四、研究建议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出在初级阶段的口语课堂上,学习并学会使用课堂中的生词和语法,并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被看成是教学的重点。虽然3位教师都比较了解当前第二语言教学中比较流行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美国语言教育家Prabhu提出,很快受到国内外学者教育专家的关注,很多研究人员从不同方面对其研究,认为“任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相当有效,因为其能够在语言的课堂教学中促进语言互动,从而使学生课堂习得的语言能力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但是并没有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按照当前流行的对口语课堂的要求,结合访谈,可以分析出以下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适当转变对课堂效率的观念,给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

访谈中3位教师均认为注重语言结构形式和语言功能,帮助学生在其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表达是最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形式,因为它符合人的认知过程。这种观点直接导致3位教师的课堂以全班活动为主和使用课本提供的语言内容。

从课堂转录资料分析,3位教师的课堂并不是纯粹的语言结构形式的教学,也有对语言功能的训练。但就整体时间分配来说,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还是相对较少。A教师没有,B教师和C教师的课堂是有限定的自由表达,分别占全部课堂时间的20%和10%。这里主要要解决的是关于课堂效率的观念,关于课堂教学的作用,说法很多。比较权威的归纳是:“为学生在课外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以及提供课堂外没有的学习机会。”[8]14,语言形式的学习确实是课堂外没有的学习机会。但是如果只有语言形式的学习,能不能为学生在课外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是一个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是帮助学生做好准备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在语言结构形式和功能的学习与学生自由表达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每一方面都不能过多或者过少。

(二)关注活动设计,增加小组活动的时间

课堂的小组活动在以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口语教学中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有研究表明,小组活动中,学习者的话语活动是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展开,并且它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语言环境,可以从社会文化以及实际交际等方面对学习者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从3位教师课堂时间分配和活动的主要形式来看,初级汉语口语课堂基本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生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时间都比较少。几乎没有不同任务的时间。但是从C教师课堂上仅有的不到10分钟的小组活动的观察来看,小组活动中的学生能够说出的话更多,也更具有场景适应性的特点。活动设计得好,可以大大弥补课本和学生性格特点的不足对课堂话语互动水平的影响。在学生有一定语言基础以后,有必要增加小组活动时间,以促进学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机,从而增加话语互动的机会。

(三)增加课堂教学中真实的信息差,促进话轮形成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信息差(information gap/opinion gap)指的是:“作为交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信息焦点。它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或者意见交换而引起活动。”[9]166在教学中增加真实的和不可预测的信息差任务可以促进持不同信息的学生必须使用目的语,通过运用一定的交际策略交换信息、填补空白而完成的任务。这个交换信息,填补空白的过程就是话轮形成的过程。

3位教师的课堂几乎没有明显的话轮形式跟活动设计有关系,尤其是缺少明显的真实的不可预测的信息差任务。

(四)提高教师反馈形式多样化的意识

3位教师一致认为口语课堂教学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对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思考不多,B教师认为自己理论学得不多,自己教汉语就是根据自己以前学习英语的感觉和经验做的。C教师觉得自己在上研究生的课程的时候学了很多,知道了很多概念,但是和实际教学还不能结合得很好。A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因为做过研究,所以对课堂教学有一些很好的心得和体会,认为自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进行合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访谈中发现,B和C教师对课堂中提高口语输出水平的影响因素只考虑了学生、教材和活动三个因素,对更细致的如教师问题的分类、教师反馈语言的方式以及学生话语交流的方式等等了解不多。这些可能是导致教师课堂提问类型、策略和反馈单一的主要原因。对问题的细化、扩展等表达不足。

五、结语

从课堂观察和对录像转录材料的分析来看,虽然3位教师的课堂各有自己的风格,但总体上还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而且我们可以判断出,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口语课堂上,学会使用课本中的生词和语法,并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被看成是教学的重点。3位教师基本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开口率,都是始终在帮助学生操练生词和语法内容,教师单独讲授的时间都不长,但缺少给学生语境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根据话语互动理论分析,学生缺少进行意义协商的时间和机会,仍然是输入的时间远远多于有意义输出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适当改变观念,提高帮助学生进行话语建构的意识,找到有效的策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Jack C Richards,Richard Schmidt,Heidi Kendrick,Youngkyu Kim.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thir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 David Nunan,Kathleen M.Bailey.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A Comprehensive Guid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3] Long,M.H.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W.C.Ritchie & T.K.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6.

[4] 罗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外语课堂师生话语互动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

[5] 孙慧莉.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观察工具的COLT量表研究[J].语言教学研究,2008(10).

[6] Sinclair.J & M.Coulthard,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7] 原苗苗,高跟娣.互动和协同在母语及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8] 柯传仁,黄懿慈,朱嘉.汉语口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 Keith Johnson,Helen Johnso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

[责任编辑:何宏俭]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lementary Oral Chinese Classes Based on the COLT Scale:With 3 Chinese Teachers’ Oral Classroom as an Example

LI Yun-xi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3 teachers’ oral Chinese classroom,making use of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interaction theory in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OLT(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scale,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maturely designed scal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discourse interaction observation,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interaction of elementary Chinese oral classroom discourse.

Key words:COLT Scale;Elementary Chinese;Oral Class;Classroom Discours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1-0135-05

[作者简介]李云霞(1973-),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项目(1204030)。

[收稿日期]2015-06-10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27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口语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口语步步高:乐说节假日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体育专业《推拿学》实验课程的个案研究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