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生命观与养生观

2016-03-09 20:49南京中医药大学吴云川
健身气功 2016年1期
关键词:行气之术黄帝内经

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云川

浅谈中医生命观与养生观

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云川

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强调万物均由自然产生,生命有生死,但有延续,其生命观是“火尽薪传、生生不息”,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提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在此理论下,《黄帝内经》中认为健康就是人体的内环境、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此,中医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将养生置于《素问》之首,在《宝命全形论》等篇中进一步将养生升化为“善待生命”的价值需要,也就是中医学生命观和养生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尊重和珍惜生命的“贵生”思想。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一思想演变成了中医养生思想的特色与优势。柳长华教授认为在这一养生观的指导下,《黄帝内经》养生的基本观点为恬淡虚无、四时调摄等。

当今社会中医养生渐成流行时尚。但多为各种养生之术的操作,而对养生思想却未能重视,我们只有追求道和术的统一,才能发挥各种养生之术的最大效应。因此,只有在明白贵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悟养生真谛。中医养生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延年益寿,延长生命的量,也就是寿限;二是提升生命的质,就是质量,追求身心健康。

生命的量就是我们要尽可能达到天赋的寿命,即中医所讲的天年。而生命的质表现在身体上:首先要身全,也就是身体器官的健全,当今西医占主流医学情况下,大部分器官均可切除。但只有在事急病危的时候,不得不为之。究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知预防,不知养生,最终只好降低生活品质,让身体抱残守缺,以求尽量延长生命的存活时间。其次要体健,仅有身全还不够,必须具备健全的功能,否则脏器就会徒有其具而未尽其用,中医称为痿和痹。第三需追求身无病痛之苦。除了身全体健,还要脏腑和顺协调。很多人活得很痛苦,但是却未发现实质性的脏腑疾病,其实就是脏腑之间的和顺协调的关系出了问题。就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均很优秀,但工作中总会出问题,原因就在于成员之间的关系配合出了问题。最后就是追求能够尽其天年,无疾而终,安详去世。生命的质在心理层面的表现有以下方面:首先是欲望的自足,不可过度。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饮食首先在于充饥解渴,在此基础存上适当满足心理需要,要求饮食的精致、情调、氛围等,成为一种精神享受。男女之事本来是为了繁衍后代,但是掌握适度就是人生最美好的享受,有益身心健康长寿,但须有度。中医为此提出得“七损八益”养生观,值得人们去学习掌握。其次是要对当下满意,实现力所能及的意愿。切忌做事不切实践,追求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三是生命的质在心理层面的最高层次是称心,即精神的满足,追求精神的愉悦和自由,人需有自知之明,具备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对此的描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此为中医养生观的最高境界。

中医倡导的养生方法大致包括导引行气、按摩导引、守一存思、内丹、服食等方法。其中导引行气、按摩导引、守一存思均可通过现在健身气功的多个功法得到体现。导引行气是实现中医生命观和养生观的重要手段,《黄帝内经》中提及“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中术数即指导引行气。

由于中医学强调其生命观和养生观是人体的内环境、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和有序,那么人体的内环境和谐统一的的生命认识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现,提出生命是形气神合一,强调形质神用,神可御形,形体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形体的功能体现。而中医学的另一生命观和养生观是强调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和有序,管子提出的“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就是反映了这个道理,人的五脏中心为君,主使人四肢五官关注外物,则人为物的主人,如果逆其过程则为物的奴隶,目前社会秩序的混乱、人出现各种疾病,可认为就是因为此顺序的颠倒所致,而健身气功这一导引行气之术是符合“君子役物”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文化”的特质。符合“贵生”的生命观,在导引行气过程中通过“三调合一“体现人体的内环境的和谐统一,达到形气神合一,形质神用,神可御形的境界。

猜你喜欢
行气之术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短路学校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