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春 王晓春
一、 复习定义,走进说明文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明文《神奇的克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克隆的一些简单知识。克隆是什么?在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读)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师:课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克隆是什么,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下定义,(板书:下定义)它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还将学到其他的说明方法,它们能让说明对象更加具体生动,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点评】执教者具有精确的目标意识,开篇即点明本课为说明文,使得学生更加清晰本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寻找关于克隆的定义,既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了解了“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设计巧妙。
二、 感悟“神奇”,学习说明方法
师:克隆的定义大家都知道了,那么,神奇的克隆究竟“神奇”在哪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探讨。(出示自学要求:1. 读一读课文第3~5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克隆神奇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2. 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讲克隆的神奇的。)
生:我“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克隆的神奇。
师:你是透过哪些字词感受出神奇的?
生:从“插”字,还有之后的“长成”,能让我感受到克隆的神奇。
生:前面还有一个“剪”字,告诉我们克隆繁殖非常简单,这就是克隆的神奇之处。
生:这句话前面写的是“柳枝”,后面就成了“柳树”,这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师:是啊,就这么几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柳枝变成柳树,这就是克隆的神奇。谁能像刚才这几位同学一样抓住关键词再来介绍?
生:马铃薯也是这样。从切马铃薯的“切”字和种进土里的“种”可以看出。
师:是啊,切了,种了,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生:这样的神奇还发生在仙人掌身上。我找到了这几个词语——“落地”“生根”“长成”,作者运用了这三个动词,突出克隆的神奇,同样也是几个简简单单的动作。
师:(出示第4自然段)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几样事物中,有一个字每次都出现了,它在告诉我们克隆是那么地简便,那么地神奇,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这个字是“就”。
师:不要小看这一个字,有了它,句子可就大不一样了。
师:这样能克隆自己的植物还有吗?
生:这样的植物还有许多,因为在仙人掌后有一个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在这里省略的是什么?
生:省略了其他植物克隆的例子。
师:正确。实际上,这句话采用了一种说明方法——
生:是举例子。(师板书:举例子)
师:为了显示克隆的神奇,作者举了三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神奇的一幕幕不仅发生在植物身上吗?
生:同样的神奇还发生在低等生物身上。“如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从这些数字,我感觉到克隆的神奇,这里的省略号说明,细菌还能再继续克隆下去。
师:和刚才的省略号一样吗?这里省略的是什么呢?
生:不一样。刚才省略的是例子,这句话中省略的是细菌能继续克隆的个数。
师:(出示:细菌每20分钟克隆的数量)猜一猜,6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会达到多少?(262144个)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我惊讶的是,细菌每一次克隆的时间居然只需要短短的20分钟!
生:6小时就能达到26万多个细菌,而这仅仅是1个细菌就能办到的。
生:细菌克隆的速度快,数量多,还能不断地进行克隆,我觉得克隆实在是太神奇了。
生:这句话中的“就”同样让我感受到克隆的简单,正因为简单,使得繁殖变得神奇。
师:看来,不能小看细菌,更不能小看克隆。正如不能小看这一小句话,小看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因为这一小句话,就被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信息,你们实在是太棒了。(指导学生朗读)
师:谁来说说这段话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生:这段话中用到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有20、一、二、四、八。(师板书:列数字)
师:说完了植物和低等生物,我们再来看看高等动物的克隆。
生: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生:我觉得高等动物的克隆更加神奇,因为植物和低等生物的克隆是它们的本领,而高等动物的克隆是人类掌握的一项技术,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举“多利”的例子吗?
生:因为在这之前没有克隆高等动物的例子,克隆羊是第一种被克隆出的高等动物,而“多利”是第一只克隆羊。
师:(出示第3~5自然段)三段话同样都用了举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吗?比较着看一看。
生:第3自然段举了三个例子,第4、5自然段各举了一个,第5段明显具体了很多。
生:我来补充一下,例子有长有短,就好比我们写作时要求有详有略一样,对于我们不熟悉的克隆羊,文章便做了具体介绍。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准确,这三处例子正是遵循了举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详略性的特点展开叙述的。这样文章显得层次清楚多了,可见作者的思维是多么的缜密。
【点评】本文虽是说明文,但其语言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值得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咀嚼,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执教者抓住“神奇”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表示动作、数量等的词语,感悟语言的魅力,使得学生能有效地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意图。此外,教师领着学生找到了文中其余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并有侧重的让学生重点学习了举例子的不同用法,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 探索技术,理清段落顺序
师: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人类终于掌握了克隆技术。课文说这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快速阅读第6至9自然段,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方面非常多,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些造福人类的成果整理成两段文字的呢?
生:第7自然段主要写了粮食和家畜等;第8自然段写的是克隆技术对挽救生命的作用。
生:我找了三个词语:“可以、也可以、还可以。”
生:我来补充一下,在“还可以”后面还有两个“能够”。
师:这五个词语找得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生:这几个词语正好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成果有序地串联在了一起。
师:老师在这里注意到了三个引号,来看看引号的作用,你能正确选出吗?(出示引号的作用)
生:作用都是具有特殊含义。
师:既然引号内的词语有特殊的含义,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制造”就是培植。
生:人体“配件”就是人体器官。
生:“装配”在句子里的意思是移植。
师:实际上,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出示两组句子,男女生读)哪一种更好?
生:原文更好,给读者新颖的感觉,刚改的比较平淡。
师:这就是克隆的神奇之处。难怪课文说(齐读)——“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板书:诱人前景)
【点评】执教者不仅关注了课文写的什么,还关注了作者是如何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散落在段落中的几个关键词——“可以”“也可以”“还可以”“能够”“能够”,明白作者正是通过这几个词语,使得原本略显杂乱的几句话变成了有条理顺畅的段落。
四、 写话迁移,运用方法说明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神奇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电脑,它也非常神奇,让我们试着用刚才学到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一下它的神奇之处。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生: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查资料,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地逛街、买衣服、买家具,还可以使我们和远在海外的朋友聊天、视频通话。
师:这节课你学得很用心,刚学到的“可以”“还可以”这么快就被你用上了。当然如果你能围绕其中一点展开说才是真正的举例子。
生: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同学们一定看过电影吧,像《阿凡达》《钢铁侠》等特效打斗场面都是电脑的功劳。动画片中的喜羊羊、大灰狼等角色栩栩如生,它们同样也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哦。我们的生活与电脑真可谓是息息相关啊。
师:刚才两位同学抓住了电脑的一点作用进行举例子说明,让我们觉得电脑的神奇和重要性。课后,大家可以将自己写的内容与同学的合并起来,用上分类别的方法写成一篇文章——《神奇的电脑》。
【点评】《神奇的克隆》是一篇很典型的说明文。文章具有科学性,富有条理性,采用了常用的说明方法,既是提升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范本。在之前学习说明方法的基础上,顺势进行随文练笔,借助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脑这一工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学生更有话说,更有例举,这又是“儿童味”的重要体现。
五、 总结质疑,鼓励学生解惑
师: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但人们对“克隆技术”却抱有谨慎态度,生怕它像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一样,变成一把“双刃剑”。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了解其中的缘由。
【点评】执教者没有把语文课上成画句号的课。课堂结束前,教师留下一处质疑——虽然克隆技术有如此之多的作用,但人类对此却抱有谨慎态度。藉此链接起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知的桥梁,让他们自己去获取,这样做的意义更大,也对学生更有帮助。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归庄小学、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