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2016-03-08 11:12邹世斌
党史文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协商学者民主

邹世斌

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这是党首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此后,学界掀起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热潮。短短的三年间,涌现出数量惊人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学术成果的分析与梳理,有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层次,有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增强协商的时效性。

一、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

虽然国内学界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对其科学内涵,学界目前还没有达到共识。学者肖立辉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以适当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协商,形成参与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作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2]从中国共产党把一个在西方较为有影响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的角度来讲,学者李军和田晓玉认为:“应赋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的内涵,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作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3]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角度来讲,学者杨瑞森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理论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体现人民民主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原则和行为方式,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而坚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4]

通过以上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科学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学界在给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下的定义中,通常包括这几个方面:谁是协商的领导者,谁是参与者,协商什么,怎样协商,协商的目的是什么,协商的意义何在。所以,虽然学界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学者们在对它下定义时还是抓住了关键之处。同时也有共同缺陷,比如,就它的意义来说,多数是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很少谈及对公民自己有何意义,就算谈了也是泛泛提及“有利于实现公民广泛有序参与和人民当家作主”。

二、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而实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目的是通过民主、平等、有效协商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学者宋连胜、李健根据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性质的分析,提出“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统一战线理论以及多党合作理论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和源头”,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蕴涵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是社会主义党际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5]。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无论进行何种理论创新,无疑都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其创新的理论源泉。毛泽东曾说过,不论我们进行何种创新,都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这一原则。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所以,学者吴杰华指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求同存异是协商民主的结果,和而不同的理念就是协商的理念,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创造性继承的产物。”[6]这就是古为今用。还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地合而万物生”,等等思想无不蕴涵着协商民主的成分,正如学者夏澍耘指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构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当代中国生发成长的文化根由。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的逻辑与现实的要求,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自觉自为的政治选择,是对中国智慧与历史传统在更高层次上的继承与超越”[7]。

三、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肖立辉指出:“协商民主的提出,丰富了中国式民主的形式,使其由‘四大民主发展为‘五大民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的思考以及求合作、达共识的政治价值追求”[2]。还有学者从公民、党和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谈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例如赵志宇指出:“有利于实现公民广泛有序参与政治,有助于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8]。学者李卓垚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和发展角度指出:“协商民主增强人民民主的生命力,协商民主提高公民政治的参与力,协商民主提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协商民主增强转型社会的和谐力”[9]。他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是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价值,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学者虞崇胜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出发,指出:“在中国,依托人民政协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能够保证国家政权的统一行使,又能够在执政党、国家机关同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界代表及人民群众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使公权力的运行不仅受到法律、权力的制约,而且处于人民政协这样的非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这种合理的政体结构和规范的政治行为,不仅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而且内含了权力分立和相互制约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精神,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成功范例。”[10]

的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从何角度谈论其价值,几乎所有学者都会提及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但是我认为仅扩大参与还不够。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让人们广参与、敢发声、发好声的协商民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其他价值才能彰显出来。

四、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种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郑万通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稳妥之举,在保障人民行使投票权力的同时,运用协商民主,坚持求同存异,追求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1]。学者刘佳义指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而且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12]。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存在诸多问题。学者孟凤英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绝不可能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完美和高歌猛进。其制约性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协商主体的能力因素,协商主体的地位因素,协商民主的体制性因素,传统文化的心理性因素”[13]。学者李军、田晓玉认为,“在实践中这种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还明显地受制于政治体制的不合理或不完善”[3],其主要表现为表达渠道不畅、表达机会失衡、协商主体地位不够平等、协商程序不够规范。学者唐华生指出:“在我国众多的协商民主体制中,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协商民主,毫无疑问应以人民政协作为依托、主要载体和基本形式”[14]。学者王蔚明确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即“法律法规存在缺位,认识不够统一,执行不够有力,界别设置不够合理,参政议政能力不够强”[15]。只有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彰显出来。

五、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困境的破解

在“四个全面”的背景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探讨出解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者范会勋从党的领导和协商主体的关系角度出发,指出:“主体平等是协商民主的前提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16]。诚然,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协商主体平等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良性发展。学者史为磊、卢旭东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纵向与横向角度出发,指出:“扩大协商民主主体的范围,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开创和完善协商民主的运行载体,拓展协商民主的发展领域,培育协商精神的文化基础”[17],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和完善。从实践与理论辩证关系的视角出发,学者王耀东、吴阳松认为:“在民主实践上,应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协商民主的实践渠道;在民主理论上,应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18]。正确处理好民主理论与民主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才能得以彰显,才能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肖立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制度体系及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7).

[3]李军,田晓玉.政治体制改革视野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3(3).

[4]杨瑞森.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5]宋连胜,李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源头探析[J].理论学刊,2013(3).

[6]吴杰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1).

[7]夏澍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中国智慧[J].探索,2013(6).

[8]赵志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J].改革与发展.2013(5).

[9]李卓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价值探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

[10]虞崇胜.“自信、自觉、自省”应成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共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1).

[11]郑万通.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2(4).

[12]刘佳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2(4).

[13]孟凤英.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与制约性因素探析[J].理论月刊,2013(7).

[14]唐华生.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

[15]王蔚.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

[16]范会勋.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理论导刊,2013(12).

[17]史为磊,卢旭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原则和实现路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3).

[18]王耀东,吴阳松.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实践载体与推进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责任编辑/冷波

猜你喜欢
协商学者民主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学者介绍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学者介绍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