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语言进行记写、说明、议论的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固然离不开学生的多多练笔,但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修改作文,也不失为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写是学生的任务,老师叫写就写;而改则是老师的事。因而文章写好后,就万事大吉,总希望老师予以精批细改。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让学生明白自己修改作文的意义,引用名人的精辟论述来提高他们的认识。鲁迅先生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为了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重视,我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分三个步骤:
首先,我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多读,并试作评论,指出文章好在什么地方,逐渐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有些学生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名家名作,好是好,可我们学不来。针对这种情况,我又进行第二步:让学生阅读同级水平的文章。每次评讲课上,我都选几篇好作文加以评讲,并要求学生课后至少读五个同学的作文,让他们发现同学作品的长处。第三步:鉴别,引导学生“找茬子”,即先找同学作文中的错字、病句以及布局谋篇的毛病,然后再找自己作品中的毛病。时间长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会不知不觉提高了。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作文能力,就有必要教给他们练习写作和修改作文的方法。写作阶段,我要求他们对初稿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推敲,看看主题是否明确,叙事是否具体,说理是否清晰,用词是否达意。如果发现观点或看法有错误,布局、逻辑、修辞方面有缺点,就要修改,努力使文章让人易懂,受读者欢迎。修改时,还要如老舍说的:“学会控制”,力求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使文字“不以多为胜,而以精为妙。”在讲授这些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后,我会选择几篇较有代表性的习作,印发给学生讨论修改。当堂实践,以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懂得如何修改作文,改什么和怎么改。学生运用阶段,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语言文字上的修改。包括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行款格式等方面的修改。如指出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繁体字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地方;揭示用词不当和文理不通的现象;删掉多余的字、词,句;增补遗漏的词语;调换字、词、句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等等。
第二步是结构上的修改。包括开头,结尾安排得怎么样;过渡,照应如何;段落划分是否合理;结构是不是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等等。结构虽然不是直接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但有时候,段落的调整,层次的变化,会导致整篇文章面目改观,布局大变。所以对文章结构方面的修改,并不都是小修小补,无关大局的。
第三步,通观全篇,从整体着眼,了解文章的全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看文章的主旨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挚,健康;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是否切实、可靠、充分等。
实际操作时,我把学生每四人编成一个批改组,批改每周的课外作文,作出评价,并教给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批改符号。如错字下打“×”,别字下打“√”,优美的句子下划“~”,不通的句子下划“___”等等。并让学生试着加眉批总批。实践证明,这对作者和改者都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在修改别人的文章时,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为了修改得正确,不被别人质疑,他们能注意把学到的写作知识运用到修改中去,对文章中的错别字,误用标点符号,文理不通的句子都能仔细推敲,认真修改。碰到自己不明确的,就查字典,问同学或者老师,修改后又和习作者交换意见,共同商榷,以便改得更准确。在修改别人作文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往往受到启发,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就顺手多了。对作者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自己修改时常常如入迷途,看不出来,但是一经他人点拨,便会茅塞顿开。
总之,笔者认为:正确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调动他们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学生一旦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技巧,其写作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