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内容摘要】课本剧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运用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按“剧本”特有的行文格式加以语言“规范”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课文文本语言具有叙述、抒情、描写和议论等特点,而课本剧语言主要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具有口语化。从课文文本语言转化为课本剧语言,是整个课本剧编演活动的基本点,也是重难点。本文从课本剧的语言特点、课本剧语言转换的指导策略两方面着手,从教材文本语言“留、改、增、删”四个角度转换语言,阐述语言转换在编写课本剧中的艺术。
【关键词】课本剧语言
笔者在一次课本剧编写的社团活动中发现,学生无法把文本语言有效地改编成课本剧语言,几次易稿,都达不到理想中的水平。这让笔者较为疑惑,因为,这个社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有较好的语文学习功底。按理,这样的语言转换应该不在话下。于是,笔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一个调查。笔者随机抽取了本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段语文学习能力好中差的学生各20名,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发现有惊人的相似。被调查的180名学生,都把课本剧编演作为最喜爱的语文活动之一。而在“你认为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这一项中,有105位学生认为是转换文本语言,有45位学生认为是上台表演课本剧,20位被访学生认为道具的设计较难,还有10位学生填的是其他内容。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比例的学生把文本语言转换为课本剧语言列为整个课本剧表演的首要问题之一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因为文本语言与课本剧语言有各自的特点,两者有一定的偏差。本文从两者的区别入笔,从语言转换的几个策略谈语言转换在课本剧编写中的艺术。
一、课本剧剧本的语言和课文文本语言的差异
课本剧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运用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把原文的故事情节加以适当扩充、延伸,把非戏剧的描写、叙述语言改为以对话、独白、旁白为主要特色的戏剧语言,按“剧本”特有的行文格式加以“规范”的实践活动。所以它的编写上有许多自身独特的特点。
课本剧剧本的语言与其它文本的语言有一定的区别。它主要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台词是剧本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三大类。对话即舞台表演过程中演员之间的对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它往往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而一般的教学材料往往以故事的阐述、事件的叙述、人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为基本形式。主要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体现事物、人物的特点,或表达人的情感。与课本剧的剧本语言有较大的区别。编写剧本如何从课本出发,又高出课本?语言转换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语言转换
1.课本剧语言分台词和舞台两种形式
2.课本剧语言简明、扼要
在课本剧中往往用简洁扼要的语言进行舞台说明,给观众鲜明的情节提示。以课本剧《范进中举》部分片段为例。
旁白:三天后,范进回来了。
(范母和范妻坐在桌旁,范妻用一把小刀小心翼翼地割着一颗胡豆,范母瞪着眼睛凑的很近,仔细看着)
范妻:今天的主食就是这了,您凑合着吃吧!您多吃点儿,要吃好啊!
(范母小心的捧起豆子,正准备往嘴里送,却掉在了地上。突然,范进家里的鸡抢先一步,一口啄下)
范母:(有气无力)你这只臭鸡,敢抢我的FOOD,我和你拼了。(追鸡,鸡跑)
(范进上场,范母停下)
范母:我的儿啊,你这几天跑到哪儿去了?电话都给你打烂了。
范妻:我们几天都没开锅了,你把这只鸡拿去换点米吧。(捉鸡)
(范进点头,抓着鸡下场)
旁白:于是,范进提着鸡来到集市上。
旁白的语言都是以简洁的提示告诉观众剧情上演的时间、演员的动作以及剧情的发展。语言中没有任何优美的词句,更没有教材文本中常见的修饰和修辞。
3.口语化
尤其是课本剧台词中,这一特点更显突出。还是以上面的选段为例。范进妻子、母亲的话都是以口语呈现。如:
范妻:今天的主食就是这了,您凑合着吃吧!您多吃点儿,要吃好啊!
范母:(有气无力)你这只臭鸡,敢抢我的FOOD,我和你拼了。
范妻:我们几天都没开锅了,你把这只鸡拿去换点米吧。
范母:我的儿啊,你这几天跑到哪儿去了?电话都给你打烂了。
语言没有任何书面陈词,没有一句层次复杂的长句,都是从每个人名口中迸发而出,彰显人物的个性,简短的,平时的,来自于生活平常的口头的通俗易懂的语言。
二、课文语言转换为剧本语言的主要方式
1.留
课本剧剧本的改写,并不是全盘否认课文文本。而是要尽量忠实原文的内容。这样,不至于剧本的内容曲解文意,更不会与原文精神背道而驰。笔者认为下面几类文本的语言要尽量保留。①能够彰显文章主题和主要思想情感的重点语言要保留。②能够代表人物性格和个性的经典语言要保留。③能够表现故事精彩的片段要保留。以《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编写为例。
文章开头对皇帝爱好的介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不仅在文首就彰显了皇帝的爱好特点,同时,也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和总领。如果改变或删除了这部分内容,不仅无法使故事有说服力或渲染力,还容易使故事陌生化。
在介绍神奇的“布性”时,原文中说的“这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如果任意篡改了这句话,就会失去故事原有的魅力和冲击力。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是所有大臣、所有皇帝认为忠诚的、亲近的、可信的随从官员、也是所有世人对这匹布的赞许,这和文章真相大白后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引人思考,也给人以回味的余地。保留它,便是保留了文本的深层的意味。给读者和观众搭建一个宽大而深沉的平台,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本背后的深意和道理。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犹如天籁之音,从天而降,不仅无情地揭露了皇帝昏庸、虚荣、愚蠢、荒唐可笑的本质,同时,也揭下了众臣、众人一层层虚伪的面纱。同时,作者借孩子的嘴,发出了对人类的呼唤,启迪读者对世事的思考。这样的典型、关键的句子,只有保留原样才能让观众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改
课本剧剧本的语言和课文文本语言有本质的区别。对原文的改写是课本剧剧本语言转换的重要手段。在改写过程中,在尊重原作情节顺序的基础上,在基本不脱离原作的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语言表现形式,使剧本时间、空间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凝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当然,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有时候也可以进行大刀阔斧地改写。剧本只是利用原文的框架,语言、情节或主题,融进许多时代性很强的内容,与原作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自成一个单独的戏剧。以剧本《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一个片段为例。
第二天,邹忌之客至家,与邹忌商谈借钱之事。
客:(站起来握着邹忌的手道)哎呀,老邹啊,咱哥俩可是三百年不见啊(接过侍女的茶,抿了口茶)
邹:(从内堂出来)老陆啊,幸会幸会,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客:哪能呢,看看你来着,不成呐。
邹:看你又说笑话不成,你这大忙人成天在外头跑买卖,没事儿你会来看我?
客:看来还是瞒不过你,的确我有点事想请你帮帮忙。
邹:说说先。
客:老邹啊,你看,我们这些生意人风里来雨里去没事儿整一屁股债,这不找你商量借几个钱捞捞本。(伸手要钱)
邹:噢,这样啊(若有所思,顿了一会),恩,成,先搁下吧,回头我让伙计送你家里去。
客:唉,老邹啊,还是多年的铁哥们儿来的可靠,你对我的恩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
在原文中,只是对这一情节作了简单的介绍“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而在这个课本剧剧本语言中,我们发现他只借用了故事的大概内容和主要故事情节。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加入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这样的改写不仅使语言更接近观众的语言理解,也能较好地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更有利于在舞台上展现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对话中的很多语言都穿插了全新的内容,英语“who”的展示,更为表演增添一点幽默的气氛。
3.增
在剧本的编写中,必须增加能凸显人物形象、思想主题或故事情节的内容。笔者认为加强以下两方面的语言 ——①能加强人物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语言②有助于理清故事来龙去脉、介绍人物动作神态的舞台说明性语言。不仅能让观众对故事有更明了的梳理和理解,同时也能使人物形象更深刻地烙在脑海深处。以课本剧剧本《最后一刻》第二幕为例。
第二幕
[法国阿尔萨斯某处河边]
(韩麦尔先生悠闲地坐在河边钓鱼,小弗郎士哼着歌背着钓鱼竿上)
小弗郎士: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点带给外婆尝一尝……哈哈,今天韩麦尔居然生病了,多好的天气啊——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正好让我来钓鱼。唉呀——好久没尝到鲜美的鱼汤了!
韩麦尔先生:啊!这天气可真不错,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在河边钓钓鱼了。那讨厌的分词用法,别说是学生不肯学了,我都教得烦死了,唉,总算找了个理由,今天不用面对他们了。(一边吹着口哨一边继续钓鱼)
这一幕增加了韩麦尔先生在河边钓鱼时的神情姿态以及语言描写,与后面韩麦尔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激发观众强烈的爱国之心的激发。而且能够给观众直接的感官体会和内心的感悟体会。同时,通过独白式的语言表现,更能彰显出小弗朗士贪玩、天真的儿童形象。凸显了人物的形象,从而引发对故事主题的思考:当国家遭受侵略时,民众是如何激起内心的爱国之心的,是如何激发、表现内心的爱国之心的。
4.删
与剧目无关的内容,即便在原文中有优美之处,但是,只要与剧幕没有关联或者不适于舞台表现的语段,我们都要忍痛割爱。因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皇帝的新装》中,尽管皇帝在试衣间试穿衣服这个情节也很能表现皇帝昏庸愚昧的丑态,但是,由于要准备过多的道具,而且与所要表达的主题“讽刺人的虚伪”关联性不大。所以,即使这个环节很美,很有表现力,但是,在剧本中还是删掉了它。
三、语言转换的策略
1.要尽量忠实原文的内容
不管是对原文本故事进行适当的局部的改写还是以原故事为蓝本进行故事新编,都要尽量忠实原文的内容、主题和中心,不得随意篡改故事情节,不得扭曲人物形象。如:杜甫《石壕吏》在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段话改编成下面这个片段:
[幕启:由远而近传来阵阵狗叫声、嘈杂的人声、杂乱的脚步声]
[画外音: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两公差急急上场]
公差甲:前方战事吃紧,奉命来到石壕村抓人。
公差乙:不分男女老少,能抓到交差就行。
公差甲:这里有户人家。
公差乙:我们快去抓人。
公差甲、公差乙(打门):开门,开门,快开门!
老妇:(焦急地):哎呀,不好啦,老头子快跑吧!公差又来抓丁了。
老翁:唉,天都这么黑了,往哪儿跑哟!
老妇:快!快!从后院翻墙跑吧。媳妇,你可千万别出来呀!(老翁急忙退下,公差打门,叫门声更急)
尽管丰富了公差的呵斥,通俗了老夫妇的对话,但是,这些都与公差的作威作福的丑态相一致,如果添加的语言美化了公差的形象,便与主题产生了矛盾,这样的表演即便很精彩,也难唤起观众的共鸣,甚至会使观众感觉摸不着头脑。
2.能凸显人物形象、思想主题或故事情节的内容
戏剧的剧本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突出性。因为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如七上教材的《羚羊木雕》一文,既写了几年前与万方的交往,也写了与万方交换礼物引发家庭矛盾的整个过程,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故事跨越了好几年的时间,而在舞台上无法体现这一跨度。所以,把整个故事分成三个独立而又有关联的剧情——追查木雕下落、逼令取回木雕、友情依旧,把万方与“我”的往事以人物的语言展示体现。这样便能在集中的舞台上和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万方的仗义和“我”的歉意,从而引发观众对“理解”这一剧本主题的感受和理解。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文文本语言转换到课本剧剧本语言,不仅要尊重文本的原意和根本意图,更要掌握在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中的艺术。因为,课本剧编演是一种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运用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只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价值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效果。
在进行课本剧剧本编写的过程中,笔者实行全开放制。由学生确定具体的课本剧篇目,由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改编,由学生自行组织排演,由学生相互评价和指导。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指导、指挥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碰到困惑时进行适时适度的指点。如学生在编写《皇帝的新装》剧本时,很难将叙事性的语言转化成舞台语言。这时笔者举杜甫《石壕吏》改编中的一个例子,给学生一定的启示。通过具体的内容呈现,学生对于语言转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反复的合作、探究过程中,终于形成自己的剧本。
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努力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信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力以及认同感。在一轮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参加的学生都各有感慨。
原本羞涩的男孩在众人面前演成功了“皇帝”,让他有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在《今天,我是皇帝》一文中如此写道:
记得当时,我惊呆了,我是一个十分羞涩的男孩,不善于这种面对多人的舞台,害怕自己的一个小错误会引来大家的嘲笑,因此出了洋相那可怎么办,不行不行,我绝对不要当,但我的苦苦哀求在老师的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哎,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
表演结束了,场下传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今天我只是个场上的皇帝,但明天我想成为那受世人敬仰,至高无尚的一君之长,为此,我要做好一切准备,当走下台去,老师微笑着说:“演出非常成功。”这也让我对将来充满希望。
也许,我成不了一国之君,但也要成为那一店之长,但我依然会有自己的主见,不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领导人们向前去。
其中一个学生只是一个配角。她没有出场亮相的机会,整场表演她只有三句简单的台词,但是,通过亲自编稿和演出,她觉得即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配角,也能演出自己的精彩。
我很荣幸地被选为了演出课本剧的其中的一个。我有些沾沾自喜,虽然只有三句话的台词,但我还是要把这三句台词说到最好。
回想那次课本剧,在居高临下的舞台上,在万众瞩目的目光中,在观众如潮的掌声中,被鲜花和喝彩淹没的几乎都是光彩照人的主角,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大多也是主角,但是我却明白:配角也很重要!如果没有配角,也衬托不出主角的耀眼。正是我们“如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配音,才把观众带到了身临其境的意境中……
生活就好像一出舞台剧,从上演到落幕,只不过是白驹过隙的瞬间。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用演主角的心态去演配角,那么,你就是主角,你也能演出自己的精彩。
如此种种,让笔者既激动欣慰又感动万分。学生的潜力就像火山,一旦爆发,必然轰然有声。也让笔者有更深的体会: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把合作讨论、探究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主角,必将有丰富的收获。这不仅是观众的掌声,更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习得、理解和运用;不仅是一次学习表现的过程,更是一个新的学习的起点。
课本剧语言的转换,不仅需要注意语言本身的艺术特点,更要在编写过程中有艺术地指导,给学生一个真正学习的天地,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合作。让学生以编写课本剧为起点,开始语文学习新的起点。这是教学的艺术,也是教育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文婷.《课本剧,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
[3] 林汇波.《浅谈初中语文课本剧的编演》.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县叶浅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