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对唐代律赋创作的影响

2016-03-08 05:31赵俊波
关键词:列子唐人文选

赵俊波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论《文选》对唐代律赋创作的影响

赵俊波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文选》对唐代律赋创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题材方面,在面临多种选择时,唐人往往承袭《文选》中相关作品的题材而非其他;2.语言方面,唐人借鉴《文选》的频率高且此现象很普遍,同时,在面临多种选择时,唐人承袭《文选》而非其他典籍;3.押韵时,唐人或有意模仿《文选》而使用古韵,或应和《文选》中相关赋作的韵脚。研究《文选》对唐代文学的影响,须先探讨其与律赋的关系,由此入手,才更具说服力。

《文选》;唐代;律赋

一、题材

《文选》赋类作品按题材分为京都等15类。作为科举文体,唐代律赋较少言志,所以这15类中,除了“志”之外,其他各类题材在唐代律赋中皆有续作。关于这一点,读者只需一览同样按题材分门别类编排的《历代赋汇》,就能很容易地看出来,所以本文不拟关注于此,以免泛泛而谈。本文需要说明的是,唐人写作律赋中面临多种题材选择时,往往选择《文选》而非其他。这种现象更能说明《文选》的影响力,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面临多个借鉴对象时,唐人选择《文选》而非其他典籍

从题目的角度看,唐人常常借鉴与题目距离稍远的《文选》中的相关作品,而不是与之相近甚至相同的其他作品,可谓舍近求远。这种反差,更能说明唐人对《文选》的推崇。

如钱起的《千秋节勤政楼下观舞马赋》,其题要求写舞马,其限韵“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却源于鲍照《舞鹤赋》。由于限韵的暗示,所以钱起在写作时,以鲍照《舞鹤赋》为学习的对象,而非题目更为相近的谢庄《舞马赋应诏》或张率《河南国献舞马赋应诏》。两篇阙名《舞马赋》也是如此。这两篇均以“奏之天庭”为韵。其中一篇写舞马:“类却略以凤态,终宛转而龙姿”、“随曲变而貌无停趣,因矜顾而态有遗妍”,此即鲍照《舞鹤赋》的“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及“飒沓矜顾,迁延迟暮”。《舞马赋》如此赞扬舞马:“固绝伦之妙有,岂众技之齐焉。”鲍照《舞鹤赋》如此赞扬舞鹤:“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二者相较,同出一辙。另一篇《舞马赋》也是这样,赋中的“徘徊振迅”,来自鲍作中的“踯躅徘徊,振迅腾摧”;所言“顾以退而未即,将欲进而复疑”,即鲍作的“将兴中止,若往而归”。总之,唐人三篇写舞马的作品,最有可能借鉴的是谢庄或张率的舞马之赋,最不可能借鉴的是鲍照的《舞鹤赋》,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可谓舍近求远。个中原因很简单:鲍照之作见于《文选》,而谢、张之作未被《文选》所收。《文选》的影响力由此可见。

又如王维等人的《白鹦鹉赋》对祢衡《鹦鹉赋》的模拟。实际上,从题目的角度看,王维等人最应借鉴的是颜延之同题之作《白鹦鹉赋》;从体式的角度看,最应借鉴的是作为“律赋先声”的谢庄《赤鹦鹉赋》。[2]2退一步说,即便借鉴《鹦鹉赋》,也不一定非要选取祢衡之作,因为曹植、王粲、应玚、陈琳、阮瑀、傅玄等都曾写过这一题目。但王维等人却独取祢衡赋,赵殿成注释王维之作时,就指出“名依西域”、“同朱喙之青衣”、“含火德之明辉”等源自祢衡《鹦鹉赋》。[3]283—284其中原因,也只是因为祢赋被收入《文选》,而其他作品则非。

以上例子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表面上最不可能与《文选》相关的作品,实际上却关系密切。那么,对于其他一般的作品而言,其与《文选》的密切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二)某一题目同时见于《文选》和他书,而这些记载又不一致的,唐人多从《文选》

如刘辟、白敏中、卢肇的《如石投水赋》,题见《文选》所收三国时李康的《运命论》:

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李周翰注:“以坚投柔,其势必入,故不逆也。”[4]980比喻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但这句话更早出现在《吕氏春秋·精谕》、《淮南子·道应训》及晋人伪著《列子·说符篇》等文献中。在这三种书中,《列子》在唐代的地位最高,且注释简明扼要,故以之为例,引文如下: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

“以石投水”是个比喻的说法,各家注释并无异义,如高诱注:“喻微言若石沉没水中,人不知。”[5]483张湛串释说:“石之投水则没,喻其微言不可觉;故孔子答以善没者能得之,明物不可隐者也。”[6]249但这与《运命论》中“以石投水”的意义差别很大。于是,唐人面临两种选择:到底是以《运命论》,还是以《吕氏春秋》、《列子》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为素材?与《运命论》相比,论时代,《吕氏春秋》、《列子》等更早*《列子》为晋人伪书,但唐人未必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们很有可能仍将其视为先秦典籍。;论地位,《列子》在唐代地位崇高,唐人应当非常熟悉*《列子》曾跻入教育与科举行列,而且持续时间很长。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开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晚唐仍如此,见皮日休《请孟子为学科书》:“今有司除茂才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书者,亦登于科。”天宝元年,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奉其书为经;今存唐人注释《列子》者,有卢重元之“解”,系奉唐玄宗之命而成,有殷敬顺之“释文”。以上种种,皆足以证明《列子》地位崇高,唐人应当非常熟悉此书。。总之,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轮不上《运命论》。但实际情况却相反。无论命题者还是写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了李康之作:从命题者的角度看,这一题目出自《运命论》,因为三篇律赋中,有两篇以“圣奖忠直从谏如流”为韵,另一篇以“仁义忠信公平能谏”为韵,都明显与刘邦、张良事有关,而与《列子》等典籍中的意义不合;从作者角度看,三位作家不约而同地以《运命论》中的内容为蓝本。如白敏中破题:“石明臣节,水喻圣聪。顺投既因于纳谏,虚受必俟乎输忠。从以谠言,出清规而有中;类夫贞节,入碧浪以无穷。”卢肇破题:“石比臣心,水犹君德。诚见投而不阻,如从谏而无极。”下文又说:“言乎水也,逾汉祖之虚受;称乎石也,遇留侯之尽忠。”均点出喻义,切合李康之作。之所以如此,也无非是因为此作出自《文选》。

二、语言

语言的借鉴即使用语典。刘永济先生概括了语典使用的四种方式:“一曰全句,二曰檃栝,三曰引证,四曰借字。”[7]149本文在论述时即借用其语。其中“引证”是引用古人之言,由于律赋以体物抒情为主,所以引证现象较少,其他三种方式则大量出现。这三种方式中,“全句”和“檃栝”是句子方面的借鉴,“借字”属于词汇方面。从众多的唐代律赋作品中,读者能很容易地找出几个源自《文选》的词,但这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本文要说的是,唐代律赋在语言方面对《文选》的承袭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文选》的巨大影响力由此才得以充分展现。

(一)同一律赋作品中,语言承袭的频率高,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不限于某人某篇

以下以乔潭《群玉山赋》为例,结合其他赋作来说明这一问题。乔潭为天宝年间进士,《全唐文》仅收其作品11篇,《全唐诗》中不见其作,可见声名不著,但正因如此,反而更具说服力。此赋语言与《文选》相关者甚多,以下列表予以说明。在取例时采取从严不从宽的原则,如赋中“崚嶒”、“飘飘”等词虽多见于《文选》,但很难认为此类词语仅仅借鉴《文选》而非其他典籍,所以列表时将其排除在外,以免牵强附会。

表1 《群玉山赋》对《文选》的借鉴

乔赋总共66句,从表1来看,与《文选》相关者达到32句,比例大得惊人。

1.全句与檃栝

这是句子方面的借鉴。乔赋有搬用全句者,如“穷地之险,极天之峻”等,而更多的情况是檃栝《文选》句意而稍加变动,如“和銮哕哕”等(参见表1)。其他作品中,此类例子也很多,作“扇”而不作“翩”,如张仲素《千金市骏骨赋》“空闻驰荆而刷燕”、“谁分天骥之上才”、“使声价之复振”、“虽仆质于弊帷”,分别是对颜延之《赭白马赋》“旦刷幽燕,昼秣荆越”、“天骥呈才”、“声价隆振”、“加弊帷,收仆质”的概括。此外还有句式的模拟。这种情况虽然在乔潭的这篇赋中不曾出现,但在整个唐代律赋中还是比较多见的。浦铣说:“古今作赋者,颇相袭句调,然未有如《洛神》‘远而望之’、‘迫而察之’二语,自晋而下,无不用之者。”[8]402按《洛神赋》称:“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唐律赋如彭殷贤《大厦赋》“远而望之,莫测其端倪;迫而察之,但惊其峻峙”即模拟曹植此联。类似的例子还有赵良器《印赋》“迫而察之”一联、李君房《清济贯浊河赋》“远而望之”一联、白居易《黑龙饮渭赋》“逼而察也”一联等。又如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唐代律赋中也多有这种句式,参见张贾《天道运行成岁赋》、白行简《舞中成八卦赋》、张彦振《大章车赋》等作品。

2.借字

这是词汇方面的借鉴,既有骈词的继承,也有普通的单个词语的借鉴。前者如乔赋“石室灵造,玉堂天凿”,以“石室”对“玉堂”。实际上“玉堂”之对有很多,且和“玉”相对的常常是“金”而非“石”。而之所以对以“石室”,只因作者在写作时心中有左思《吴都赋》“玉堂对霤,石室相距”一联在。又如乔赋中的“叠素九成,攒花万仞”,以“九成”对“万仞”。其实“万仞”之对也有很多,“千里”、“千丈”都可以,而作者偏偏选择“九成”,则是借鉴了马融《长笛赋》中的“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如蒋防《隙尘赋》:“散漫回环,空濛蒨练。”王起《雨不破块赋》:“观其散漫初来,空濛如振。”均以“散漫”对“空濛”,源于谢朓《观朝雨》诗:“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蒋赋尘,王赋雨,而谢诗以尘喻雨,亦雨亦尘,所以此二赋不约而同承袭谢诗。李子卿《聚雪为小山赋》:“千里之势,存乎袤丈;万仞之容,见乎盈尺。”其中的“袤丈”、“盈尺”见于谢惠连《雪赋》中的“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二赋均写雪,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意外。刘元淑《夏赋》:“其质散漫,其光氤氲。”王棨《多稼如云赋》:“垦陇亩以青连,乍疑散漫;叠菑畲而绿合,长带氤氲。”均以“散漫”对“氤氲”,见于谢惠连《雪赋》之“散漫交错,氛氲萧索”。借用普通单个词语的现象更为常见。如乔赋中的“偓佺之伦”、“尘外镳”等(参见表1)。其他作品中的例子俯拾皆是,这里不再列举。

(二)某些词句承袭《文选》而非其他典籍

《文选》中有不少作品同时见于《史记》、《汉书》等其他典籍,个别文字或注有所不同,唐人写作时使用的是《文选》而非其他典籍中的词汇。如《文选》中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9]2009其中“卷舌”一词,《汉书》作“宛舌”[10]3570。唐赋俱从《文选》而非《汉书》,如王棨《樵夫笑士不谈王道赋》之“俱为卷舌之辈,不及击辕之老”、高适《东征赋》之“尸位者卷舌而偷生”等。又如《文选》中《东都赋》“扇巍巍,显翼翼”一联[9]32,《后汉书》作“翩翩巍巍,显显翼翼”[11]1363。唐赋从《文选》作“扇”而不作“翩”,如张季友《闰赋》:“昭翼翼,扇巍巍。”此系搬用《文选》成句,只不过为避讳,改“显”为“昭”。又如“黄金台”,事出《战国策》、《史记》,但这些书称“宫”而非“台”,如《史记》称燕昭王为郭隗“筑宫”[12]1558。但《文选》中的相关作品却称“台”,如鲍照《放歌行》“将起黄金台”及孔融《论盛孝章书》“昭王筑台以尊郭隗”[9]1329、1875。唐人遵从的是《文选》而非《史记》,如独孤授、韩彻、张式等人的《燕昭王筑黄金台赋》即称“台”而非“宫”。又,《野客丛书》“黄鸟嘤嘤”条中说:

《东皋杂录》曰:“《诗》:‘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云:‘嘤嘤,鸟声。’正文与注,皆未尝及黄鸟。自乐天作《六帖》,始类莺门中。又作诗每用之,其后多祖述之也。洪驹父谓《禽经》称‘莺鸣嘤嘤’,要是后人附合。”仆观张平子《东京赋》“雎鸠丽黄,关关嘤嘤”,然则以嘤嘤为黄丽用,自汉已然,不可谓自乐天始也。[13]231

此言甚是。“嘤嘤”本泛指鸟声,而唐人多属之黄莺,如张仲素《反舌无声赋》:“陪黄鸟之迁木。”联系《诗经》,可知其将嘤嘤之鸣、迁于乔楮特指为黄莺,王棨《鸟求友声赋》:“日暖风轻,有黄鸟兮,关关嘤嘤。”其初始者为张衡,张文被收入《文选》,影响了唐人。白居易顺应时势,将其收入莺门,随着白帖的流传,以嘤嘤属之黄鸟的习惯又进一步得到加强。可见,《文选》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诗经》。

三、押韵

押韵方面,唐代律赋也表现出同《文选》的密切关系。

其一,唐人押韵时,有时会使用古韵而非《切韵》。王力先生认为,这是唐人“可能地还有一种仿古的心理”[14]331。模仿《文选》作品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如赵子卿先天二年所作《出师赋》,真、谆、臻、欣、震通押,其中去声“震”押入平声:“于是按玉剑而凭怒,耀金戈而雷震。祃蚩尤,誓勾陈。会白帝,骑苍鳞……”这是受了《文选》中班固《东都赋》的影响。班赋称:“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鋋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扬光飞文。吐焰生风,欱野歕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其中神、天,古音真部;尘、纭、云、文、震、屯,谆部,通转为韵。赵子卿《出师赋》去震押入平真韵,正与此相同。又如徐寅《垂衣裳而天下治赋》中:“赫赫巍巍,功高二仪。法希微于视听,守元默于箴规。自然淳朴将至,生成罔亏。苟人文之未化,劳辙迹以何为。岂若黼黻光中,德及于昆虫草木。彩章影里,泽流于地角天涯。”将“涯”字押入平声支韵。按“涯”在唐代属平声佳韵,本不与平支相通。张凯先生推测这种情况“也许是仿古的原因,毕竟‘涯’字上属支部。”[15]47事实的确如此,而且受《文选》影响的可能性最大,如班固《西都赋》写道:“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茂树荫蔚,芳草被堤。兰茝发色,晔晔猗猗。若摛锦布绣,爥耀乎其陂。”其中池、猗、陂在《广韵》中皆属平支,与“涯”相押,所以徐寅有可能是模仿《西都赋》,将“涯”作为平声支韵来用。

其二,唐人借鉴《文选》时,有时还使用与该篇赋作相似的韵脚,类似于后世的“和韵”。如张仲素《回文锦赋》,题出《晋书·列女传》,抒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类似题材的作品是《文选》中江淹的《别赋》,由于写到了各种分别,所以被张仲素所借鉴。表现之一,就是有些段落的用韵与《别赋》相同。例如:

昔窦滔之于役从军,伊少妇兮玉洁兰薰。对鸣机以抽恨,织美锦而成文。攒万绪之荏苒,揉众彩之絪緼。肠回而绿字初结,发乱而青丝共棼。萋兮斐兮,常属思于黄绢;不日不月,长寄怀于碧云。(张仲素《回文锦赋》)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江淹《别赋》)

二者都用了六个韵脚,其中五例相同,而且顺序基本一致。又如:

写别既久,怨心有盈。锦霞驳而增丽,诗绮靡而缘情。自发于巧心素手,何惭于墨妙笔精。(张仲素《回文锦赋》)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江淹《别赋》)

其中张作有三个韵脚,均出于《别赋》,而且其中有两个用法完全相同:张之“怨心有盈”,即江之“有怨必盈”;张之“墨妙笔精”,即江之“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更可见这是明显的模拟,而绝非无意的巧合。此即“和韵”。和韵是和他人作品,仍用原韵,其韵脚的前后顺序可同可异。清人指出:

古人诗有和韵、次韵者,词有和韵、次韵者,赋之和韵、次韵则罕见也,然亦有之,如宋朱子《白鹿洞赋》,明祁顺和之,且通篇次其韵,妙极自然,读竟,不知其和韵也。此格最为奇创,后来何祭酒凌汉拟庾子山《小园赋》,通篇次子山韵,亦用此法。[16]10

其实,何须等到明清,从上述张仲素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六朝骈赋及唐代律赋中已经出现了和韵的现象。

四、余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选》对唐代律赋的巨大影响。《文选》在初唐广为流行,因而被纳入科举;之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进一步广为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律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律赋是一种科举文体,士人读书求学,孜孜矻矻,目的在于科举及第、步入仕途,所以必须从小学习写作律赋。而律赋与《文选》关系密切。这类似于现在的高考指挥棒,士子们自然要顺应而不能背离。因此,大家必须从小精读《文选》,同时在写作中大量使用《文选》,“文选烂,秀才半”[17]100,宋初这句谚语也正是唐代的写照。士子们大多像白居易一样,“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18]324,从青少年开始直到科举高中这长达多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日复一日,写作习惯由此形成。

这种从小形成的写作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对那些步入中年甚至老年却依然在参加科考的人来说,这种习惯更是如影随形。因此士人在日常写作其他文体时,也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文选》的痕迹来,当前对杜甫、韩愈诗歌的研究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散文中,这样的痕迹也非常多,如段文昌作《平淮西碑》,刘禹锡就认为其文有“效班固《燕然碑》样”[19]139。其他如韩愈《进学解》《送穷文》、柳宗元《乞巧文》等对《答客难》《解嘲》的模拟,更是众所周知。唐代诗文中,此类例子极多。

总之,由于唐代读书人都必须从小学写律赋,所以《文选》通过律赋影响到几乎每个人的写作习惯,而且这种写作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并体现在日常其他文体的写作中。所以笔者以为,研究《文选》对唐代文学的影响,须先分析《文选》与唐代律赋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入手,才最能说明问题。推而广之,其他科举文体如试帖诗、八股文等都不应被忽视。结合科举文体去审视各时代文学特点的形成、发展等问题,相信能将文学史的研究推向更广阔的境界。

[1] 王士祥. 唐代应试诗赋对《文选》的接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 李调元. 赋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丛书集成初编本.

[3] 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萧统,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 浦铣,何新文,路成文.历代赋话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 萧统.文选[M]. 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 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 王楙.野客丛书[M].郑明,王义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 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5] 张凯.晚唐律赋三大家用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6] 林联桂,何新文,等.星庐赋话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7] 陆游.老学庵笔记[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18] 谢思炜.白居易文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9]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责任编辑 阳 欣]

On the Influence of Wen Xuan on Tang Dynasty’s Rhymed Fu

ZHAO Jun-b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Wen Xuan (Literary Selections) on the creation of Tang Dynasty’s rhymed fu (descriptive prose)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Tang people tend to inherit subject matters of related works in Wen Xuan more often than in other works when faced with various choices. The second is about language. They refer to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om Wen Xuan with high frequency, which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Simultaneously, they follow Wen Xuan other than other classics while facing a variety of options. Thirdly, Tang people tend to imitate Wen Xuan by adopting the ancient rhyme on purpose, or refer to the rhyming words of related fu works in it. Fourthly, the notes in Wen Xuan are also taken as the references for Tang Dynasty’s rhymed fu. It is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tha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en Xuan on the writing and creation of Tang literary wor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n Xuan and rhymed fu must be discussed first.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become more convincing.

Wen Xuan; Tang Dynasty; rhymed fu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6.012

I206.2

A

1001-6597(2016)06-0074-06

�困难,在于律赋作品众多①*

2016-07-20[基金项目]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题“唐赋与唐代文化”(2013pyw003)[作者简介] 赵俊波(1973-),男,山西夏县人,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辞赋学。① 据马宝莲的统计,唐代律赋作品961篇,作者353人,见《唐律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版,第47页。另据叶幼明先生统计,唐代律赋作品共950篇,见《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按:个别唐赋如王棨《江南春赋》是否为律体,各家看法不一,所以统计数量略有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律赋的数量非常庞大。,不可能一一与《文选》相比对。因此,笔者的思路是:其一,选择表面上最不可能与《文选》相关的作品,来证明其实际上与《文选》有密切的关系,如此一来,其他作品与《文选》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其二,选择非著名作家加以分析,因其更能代表普通士子,同时点面结合,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主,结合其他作家的作品,以凸显其广泛的代表性。

众所周知,《文选》对唐人诗文影响巨大,学界对此已有探讨。但笔者以为,研究这一课题,其切入点应在唐代律赋而非唐诗或唐文:其一,律赋最讲究用典、辞藻等技巧,所以在各种文体中最能体现《文选》的影响;其二,唐代诗文受《文选》影响,其源头在于律赋,这与律赋用于科举有关,详见后文。以往的研究,于此多有忽视,所以本文拟分析《文选》对唐代律赋的影响,希望对选学和唐代赋学的研究有所裨益。鉴于有学者已从命题和限韵的角度探讨了唐代应试诗赋对《文选》的接受[1]148—152,所以本文对此略而不论。

猜你喜欢
列子唐人文选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列子学射
画与理
画与理
《列子》真伪之辨与《列子》认知的重建
画与理
画与理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列子》研究综述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