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2016-03-08 06:56
电加工与模具 2016年5期
关键词:炭素电火花特种

信息·动态

2016年全国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6年8月21~23日,2016年全国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主办,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电火花加工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首都航天机械公司联合承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秘书长徐均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邵锦文、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所长鲍矛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科院院士徐性初及电加工领域前辈刘晋春、于家珊等也出席了会议。来自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用户及国外厂商等单位的12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特种加工分会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委员会主任翟力军,副主任山昌祝、卢智良和朱红钢共同主持了会议。

本届研讨会以“神奇火花,精密智造,信息融合,绿色可靠”为主题,围绕国家重点领域技术需求,探讨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的新应用,绿色、智能制造新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融合以及国内外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新动向、新进展。来自高校、研究所及企业的14位科技工作者针对这一主题,就“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的现状与挑战”、“电火花加工功效和精度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运行可靠性的电火花加工机床监控维护系统设计”等研究成果作了专题报告,并与代表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会议出版的论文集共收录论文33篇。

翟力军主任在会议总结中指出:电火花加工技术仅仅发展了70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很多技术需要研发、很多领域需要开拓,前景辉煌、任重道远。“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电火花加工技术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科技创新大会上的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孜孜不倦、脚踏实地,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花精神,用智慧的火花发明创造,用灿烂的火花创造电加工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

2016年全国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与市场研讨会暨江苏省特种加工学术年会在盐城召开

2016年9月22-24日,2016年全国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与市场研讨会暨江苏省特种加工学术年会在江苏盐城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特种加工领域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与江苏省特种加工学会联合主办,盐城工学院承办。特种加工分会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特种加工学会理事长刘志东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特种加工学会理事长朱荻院士、盐城工学院校长叶美兰教授等在开幕式上致辞,特种加工分会荣誉理事长叶军、副理事长赵万生等也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会议设主题报告、特邀报告、论文交流、企业论坛等几个单元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江建春先生就“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做了主题报告;赵万生教授介绍了“面向智能制造的电加工数控系统体系架构及实现方法”;刘志东教授就“中走丝机床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做了报告;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的代表就高精度线切割最新技术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会议邀请专家分别就3D打印、超声加工、超精密加工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等领域的前沿最新技术做了特邀报告。来自高校的研究生围绕特种加工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最新技术进行了论文交流。来自企业的代表则结合自身产品的技术特点及市场拓展经验,围绕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发展与定位、“中走丝”机床产品的研究及市场发展态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活动。

最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委员会张宝华副主任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此次会议为业内高校及骨干企业提供了一个相互加深了解、推广技术成果、拓宽市场应用及产品转型升级的良好学习平台,会议既有科研层面的机理分析,也有技术层面的沟通及市场产品的应用推广,必然会对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会议期间,全体代表还参观了盐城工学院模具中心及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

(特种加工分会)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深切缅怀我国特种加工元老金庆同教授

2016年9月29日,我国著名特种加工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庆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2岁。金庆同教授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电加工学会(现特种加工分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电加工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陕西省及江苏省电加工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是我国特种加工领域的元老。

金庆同教授1925年3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46年3月至1946年7月,就读于国立英士大学(后归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1946年12月至1950年9月,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前身);1950年9月至1953年9月,在南京大学航空工程系(后改为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之一)任教;1953年10月至1956年3月,赴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研究生班学习;1956年3月至1985年4月,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4月调任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直至1990年1月退休。

高瞻远瞩,开创我国“中走丝”线切割技术先河

金庆同教授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特种加工学科及产业的创立和成长。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期间,他先从事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进行电解加工技术的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围绕着我国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深入分析国外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业内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提出中国独创的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发展思路,即通过不断改进,走多次切割(目前业内俗称“中走丝”)的道路,并带领研究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论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为我国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业内人士3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多次切割技术已在中国特色的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上获得了较好的应用,在我国航空航天、模具制造、半导体加工等行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金庆同教授当年的高瞻远瞩密不可分。

立足实践,探索业内科研成果产业化新模式

金庆同教授所做的科研工作始终贯彻着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一直从事电加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期间,多次担任技术工人进修班的教学工作。他经常走进生产一线,倾听工程技术人员的困惑和需求,和技术工人一起探讨电加工应用方面的具体工程问题,针对技术工人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开展专题讲座及讨论。1975年,他带领进修班学员去上海汽轮机厂参加协作任务时,对电解液的再生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很好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汽轮机厂的电解液污染和回收问题。回到学校后,他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电解液再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举一反三,从理论上证明了电解液回收的可行性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刊载在学术刊物上在全国电解加工领域进行了推广。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一直是金庆同教授的科研指导思想,这不仅反映在他具体的科研活动中,更反映在他创造性地通过实体运作在学会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他担任江苏省电加工学会理事长期间,大胆地引入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充分整合学会各会员单位的资源,于1988年成立了南方电加工技术服务中心。这在当时市场经济仍然还是个新鲜事物、各学术团体还在象牙塔里一心一意搞科研的时代是个大胆的举措,同时也开创了行业内产学研结合的先河。科研成果产业化使得业内更多的先进技术及产品走出了实验室、走进了生产一线,也使得学会的活动更加具有了动力和目标。在退休后,他还成立了南京南光电加工新技术研究所并亲任所长,依然积极从事着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教书育人,为科研和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师者,人之模范也。”金庆同教授对科研的热爱、对学术的严谨、对学生的关怀让每一个学生都如沐春风,肃然起敬。他的学生回忆说:“金老师在科研方面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是教会了我们系统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的时候金老师对我们说,‘希望你们不要做浪尖上的泡沫,也不要做海底的沉沙’,这句话始终引领着我们在毕业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得意时不轻狂、失意时不气馁。”金庆同教授用他的一言一行,感召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在6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金庆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目前活跃在特种加工界的精英人才。他曾先后主编《航空发动机机械加工工艺学》、《特种加工》、《电子工业生产技术手册·特种加工篇》等多部著作。

金庆同教授晚年依然十分关心我国特种加工事业的发展,关心电加工产业的进步,积极为学会和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2010年,耄耋之年的金老在给陕西省电加工学会的信中写道:“从陕西省学会到江苏省学会,再到全国特种加工学会,从机械工程学会到电子学会,我的心从未离开过让我眷恋一生的学会大家庭。有人问我,‘学会的灵魂是什么,学会的凝聚力从哪里来?’集30年学会工作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金庆同教授的一生是为特种加工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金庆同教授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人格魅力将永远照耀着特种加工事业的后来人,激励着我们把特种加工事业发扬光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志东)

特种加工专家刘正埙教授逝世

我国特种加工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刘正埙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刘正埙同志1937年10月23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55年9月考入南京航空学院,1960年7月本科毕业分配南京航空学院航空仪表仪器系任教。1962年9月至1963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教师。1963年8月至1985年7月,南京航空学院航空仪表仪器系、机械工程系助教、讲师。1985年7月至1986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1990年评为教授,1991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总支委员、校党委委员,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刘正埙教授长期从事特种加工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以教学严谨和管理有序见长,桃李满天下,在特种加工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正埙教授从1989年起,先后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电加工学会(现特种加工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副秘书长、高级顾问,为特种加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为学会的发展和壮大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正埙同志热爱祖国,一生追求事业,工作勤奋,治学严谨,为人品德高尚,真率善朴,待人诚恳,有口皆碑,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专家、老学者而深感悲痛,他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刘正埙同志安息吧!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

《木工机床》杂志2017年征订启事

《木工机床》是由福州木工机床研究所主办的行业科技期刊。创刊于1979年,报道制材机械、细木工机床、木工刀具、家具和木制品设备及相关行业设备的设计计算、工艺装备、改装维修、标准与检测、行业信息与综述、技术讲座、国内外新产品介绍和技术发展趋势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木材加工及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高校师生(包括木工机床制造业、木工刀具、人造板机械、竹木机械、家具、建筑施工、造船、车辆制造、机械制造、电子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轻工、包装等)。

《木工机床》为季刊,大16开本,4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35-1105/TH;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1937;邮发代号:34-29;每期定价6元,全年24元。

地址:福建省福州六一中路115号。电话:0591-83361121。E-mail:mgjc115@126.com

《炭素技术》杂志2017年征订启事

《炭素技术》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炭素专业科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22-1147/TQ,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3741,广告经营注册号:91220201072292364 R。办刊宗旨是交流技术、传播信息,促进炭素工业及炭材料学科技术进步。主要介绍我国炭素工业的生产技术、科学试验、理论研究、经营管理、市场信息,使用设备的开发与更新,产品质量检测、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计算机在炭素生产领域应用等方面的经验成果;报道炭材料学科包括钢铁冶金、有色金属、黄磷、工业硅行业用炭材料及各种新型炭材料等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炭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有关炭材料领域和国外炭素工业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

《炭素技术》设有专家讲座、实验研究、经验交流、综合述评、计算机应用与控制、技术改造、节能环保、行业信息、消息报导、炭素文摘、专利等栏目。

《炭素技术》杂志目前已成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多种国外大型权威数据库收录;是《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发行面覆盖全国的炭素厂家、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炭素生产用原料、机械设备等生产单位。

《炭素技术》为大16开版本,双月刊,单价15.00元,全年订价90.00元。国内邮发代号:12-308,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漏订可与编辑部联系。

地址:吉林市哈达湾和平街9号《炭素技术》编辑部 邮编:132002

电话:0432-62749715(传真) E-mail:tsjsbjb@126.com

开户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昌邑支行

户名:吉林炭素有限公司

帐号:222511502018010024675 请注明:订阅《炭素技术》

猜你喜欢
炭素电火花特种
炭素电极挤压机加热工艺研究
云南源鑫炭素有限公司600kt/a炭素项目(二期)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特种侦察游骑兵
小型地面特种机器人初露锋芒
论电火花表面熔覆技术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炭素有限公司
这些特种蔬菜种植前景广阔
一种控温式重力驱动电火花液循环系统研制
聚晶立方氮化硼复合片电火花线切割高效切割研究
特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