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旭普
河南新野县人民医院外一科 新野 473500
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
蒋旭普
河南新野县人民医院外一科新野473500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效果对比。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PVP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KP组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后活动能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PKP组椎体高度恢复优于PVP组(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均可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但椎体后凸成形术伤椎高度恢复效果好,骨水泥渗漏率低。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以腰背疼痛为临床表现,病情严重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013-01—2015-01间,我们对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别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男39例,女41例;年龄65~80岁,平均72.21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站立或坐位时疼痛加重。查体腰椎或胸椎棘突有叩击痛及压痛。均经MRI、X线片检查确诊。病变椎体: L118例,L212例,L314例,T86例,T98例,T108例, T119例,T127例。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PVP组、PKP组2组,各4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伤情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局麻或全麻。取俯卧位,悬空腹部。在C臂透视下实施手术。经椎弓根用骨穿刺针在椎体中央前1/4处穿入。完成穿刺后,PVP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穿刺针所处位置理想后,将骨水泥调配为牙膏状黏度。在高清晰透视下,加压注射进椎体,注射在6~10 min内完成。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PKP组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自穿刺针内腔放置导引针,在导引针引导下,放置工作套管。椎体前1/3~2/3范围内放置球囊,完成加压扩张处理。取出球囊,调配骨水泥,低压分次注射。术后8~12 h卧位,常规应用抗生素,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1.3观察指标(1)疼痛评估:采用视觉疼痛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随访平均7个月时疼痛程度,总分0~10分,无疼痛0分,剧烈疼痛10分,降低3分为有效。(2)测取疗前、疗后、平均随访7个月时脊柱高度。(3)行活动能力评估。(4)记录骨水泥渗漏率。
2结果
2组术后活动能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PKP组椎体高度恢复优于PVP组(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相关指标比较±s)
3讨论
PVP和PKP均是通过将骨水泥在椎体内注入,起到稳定骨折椎体、缓解疼痛的作用[2]。适应证均为椎体肿瘤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发的椎体源性顽固性疼痛。针对疼痛缓解率,目前认为两种术式作用相似。郑召民等[3]认为,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PVP治疗的绝对指征为:(1)<3个月亚急性期的椎体疼痛性压缩性骨折,采用保守方案治疗无效者。(2)Cobb角≥20度者。(3)疼痛性亚急性期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存在明显后凸畸形者。(4)骨折不愈合者。PKP的适应证为:(1)塌陷较严重,尤其是椎体骨皮质有明显裂隙者(骨水泥渗漏的高危因素)。(2)进展性和较严重的后凸畸形。(3)周壁破损、无神经压迫症状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此外,实施PKP时,行椎弓根穿刺,需使用8G工作套管,因椎弓根在胸5椎体以上较细,故在胸5椎体以上发生骨折者,不适合应用PKP[4]。
4参考文献
[1]何蔚,青祖宏,高巍,等. 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与Sky膨胀式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eta分析[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3, 38(4): 324-328.
[2]杨惠林.科学认识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价值[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6): 441-443.
[3]王遥伟,王树金,吴树华,等. 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对比[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156(21): 6 181-6 182, 6 183.
[4]黄晨,齐向北,康乐,等. 防腐标本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最大垂直载荷的影响因素[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12): 2 658-2 660.
(收稿2015-12-31)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3-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