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枝实,余燕芳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党委宣传部;2.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30)
落实“八八战略”与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探析
张枝实1,余燕芳2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党委宣传部;2.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可靠保障,同时也是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和任务。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有不少难以把握的方向性难题和制度性障碍,基于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提出的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即“八八战略”,明确推进教育改革的优势和举措,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
教育改革;八八战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代表省委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八战略”。[1]八个优势,调动了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八项举措,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行动指南,推动浙江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八八战略”解决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也解决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同时,从微观来讲,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以“八八战略”指导具体工作,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仅在浙江具有开创意义,在全国也有借鉴意义。
浙江教育事业起步很快,发展迅速。1989年普及初等教育,1997年成为全国第三个通过“两基”总验收的省份,2004年率先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7%,在全国省区中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目前,浙江正在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阶段迈进。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各省、市、自治区的研究分析,浙江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程度为84.599%,在全国排第四位[2],这也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地位相符,浙江教育应该说也展现出了“八大优势”。
(一)体制机制优势
在体制上,浙江有民办学校8000多所,在校生230多万人,占总数的25%。浙江不仅有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航母级”大学浙江大学,同样也诞生了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民办教育综合改革”也列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在机制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抓手,中职教育探索实施以 “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建立了高校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教学质量巡视等制度。
(二)区位优势
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共有“985”和“211”高校24所。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交流,既是把握区位优势的要求,又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长三角教育协作会商机制自2009年建立以来,已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先后签署了10多项合作协议,在共同培养培训教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也加快了浙江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三)块状特色优势
2000年起,五大高教园区相继投入建设,形成了块状发展的良好形势,各高校利用园区有利条件,实施“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形成了集约优势,打造了多兵种协同的“集团军”。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浙江高校群英荟萃。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高等美术院校,浙江音乐学院定位于国内一流的音乐艺术人才摇篮,浙江师范大学成立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这些都是能够战略突击的“特种兵”。
(四)城乡协调发展优势
浙江具有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也具有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在教育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基础教育领域,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坚持不懈地推进全省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乡村教师送上暖暖的“大礼包”,为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提供政策支持。全省22个县(市、区)建立并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为师资互派、名校长互派、高中走班制等提供实施空间和条件。2015年6月,浙江省所有县(市、区)已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五)教育生态优势
浙江教育生态良好,“六个严格”和“六项制度”为中小学生大大减轻了负担。2007年开始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办法;2009年首次平稳实施了新课改高考,实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扩大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2011年进行“三位一体”综合性评价招生改革试点;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全面取代高中会考;2014年,成为全国首批新高考改革的两个试点省之一。
(六)山海资源优势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均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化解传统发展模式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是巨大的政策“红利”。浙江西南山区由于受区位的限制,虽然发展的基础较低,但在东部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具有未来发展的后发优势。沿海地区和山区在推进区域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特色,并在跨区域合作中获得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七)环境优势
浙江深入开展的高校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校际选课、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部分高校重点专业学习等措施,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才思路。2015年,成立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承担全省学分认证和兑换工作。另外,试行公民积分卡,加快建设开放大学和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共享,使各类学校的教学水平趋于均衡。
(八)人文优势
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凝练成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和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志向,[3]逐步形成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有力地推进了学习型社会建设。
习近平同志2015年5月在浙江调研时指出,“八八战略”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了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要完成浙江教育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就要牢牢地抓住“八八战略”这把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金钥匙”,奔着问题去解决,向着优势去努力。
(一)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不断完善教育结构和层次
在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应重视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基础上,适度扩充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发展自由度,通过鼓励投资、购买服务等,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民办学校,满足教育多样化的选择需要。简政放权是解除梗阻的“减法”,浙江教育仅保留了12项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32项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17个评审评估考核项目。在此基础上还需同步提供管理服务的“加法”,重视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引导学校正确定位、合理发展;重视评价考核和绩效评估,保障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重视法制规划和标准制订,设置“底线要求”按章办事,提供“上升空间”,奖惩并举;重视社会评价和杠杆调节,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各地各校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二)既要做“除法”也要做“乘法”,不断提高教育开放水平
在长三角教育密切合作过程中,扩大教育的开放程度,既要做“除法”,找到浙江与其他教育发展先进的三省一市的“最大公约数”,吸收更多可资借鉴的教育改革创新经验为我所用,弥补教育发展的短板;同时也要做“乘法”,找到“最小公倍数”,形成和完善会商机制、合作机制、对接机制,积极加强交流和互动,不断优化发展目标,“积跬步行千里”,固化教育发展的自身强项,不断将教育开放合作落到实处、引向深入。
(三)既要接“地气”又要聚“人气”,加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教育要服务地方能接“地气”,建设产学研高地,既让科研成果有出路,又让市场需求有响应。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和产业园区的“两园”校地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教育也要加强科研协作能聚“人气”,既有开放融合的理念支撑,又有协同创新的行动保障。浙工大领衔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围首批“2011计划”,正是集中了6家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
(四)既要抓“起跑线”也要抓“终点线”,加快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大部分家长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影射了扭曲的社会观念。全省22个县(市、区)建立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师资互派、名校长互派、高中走班制等是保障教育公平均衡的有效举措。“都要冲过终点线”是教育公平和均衡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保障。据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浙江文盲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不协调。必须要更加重视校园外的非正规教育,把握教育需求和动向,弥补历史欠账,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改善文化生活质量的灵活弹性教育。
(五)既要“留得住”又要“请进来”,发展快乐学习,实现“悦读浙江”
“留在本省求学、留在本省就业”是“悦读浙江”的一个缩影,还要进一步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发权交给老师、设置权交给学校,优化快乐学习的氛围。当然,良好的教育环境也要吸引更多的境外高校和学子拥向浙江。世界百强各校英国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省政府设立了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使在浙高校留学生壮大到2.09万人。只要教育生态和谐,浙江教育国际化的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响。
(六)既要抓“红利”又要挖“潜力”,助力浙江省经济增长
海洋经济的先发 “红利”仅是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边远山区的后发“潜力”也仅是未来的预期动力,要将红利转化成收益,潜力转化为实力,需要优势互补,集合力量。浙江工商大学等5所省属高校与浙江海洋学院开展帮扶共建,浙江理工大学等4所省属高校对口帮扶共建丽水学院。各级教育力量发挥各自学科、专业等优势,积极参与山海协作,为西南山区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持。
(七)既要打破“独木桥”又要搭建“立交桥”,扩展职场晋升、人才成长通道
全国每年约有900万高招考生,70%以上都能上大学,但“全民高考”依然很紧张。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上好大学仍然是一座“独木桥”。大学扩招到今天,重点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基本趋于稳定,要缓解“高考一到,全民让道”的窘迫局面,必须要加快推动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使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八)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为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做贡献
当前,我国发展模式已经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遇上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历史性转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倒计时的历史关口,必须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管理、考试招生、教育评价和现代学校制度、办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4],扩大教育开放,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实现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习者,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肩负着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重任,承担着助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使命,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必将为浙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1]浙江省委举行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EB/ OL].http://www.zj.xinhuanet.com/2003-07/12/content _698897.htm.
[2]浙江教育现代化程度全国第四[EB/OL].http://news. zj.com/detail/2011/01/27/1325621.html.
[3]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N].浙江日报,2006-02-05(1).
[4]刘希平.强化改革意识和责任担当[N].中国教育报,2014-02-11(3).
C4
A
1671-2862(2016)03-0037-03
2016-04-26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推进浙江省教育领域改革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SCG251)成果;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浙江省学分银行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5NDJC177YB)阶段性成果。
张枝实,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远程教育;余燕芳,女,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