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理论与应用翻译教材编写

2016-03-08 01:35李会敏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肇庆英语专业应用型

李会敏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需求分析理论与应用翻译教材编写

李会敏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为了有效培养新形势下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为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性拓展课而编写的翻译教材受诸如区域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地方院校定位及培养目标、学生学习背景及就业方向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于其他类别和层次的翻译教材,编写时除应遵循教材通用编写原则外,还应具备其自身特色,体现差异培养。

需求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型翻译人才;翻译教材

一、引言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鼓励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各区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地方院校步入转型发展期,着力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许多地方院校开始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化其应用性,开设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拓展课就是一个重要体现。翻译拓展课旨在为各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性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必然要将地方经济的特点和发展侧重点考虑进去。由于各地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差异,各地方院校在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方面应体现差异。而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工具——翻译教材,自然也应体现地区差异。“翻译教材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同样也是学生借以获得课程经验的中介和手段”[1]。但翻译教材的质量及合适性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韩哲[2]指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类翻译教材日益增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翻译教师却找不到一本适合自己学校和自己学生的可用教材。在目前已开设翻译选修课或拓展课的地方院校中,所采用的翻译教材有的是沿用英语专业翻译教材,有的是主流翻译教材与自编讲义结合,有的是自编教材。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各地区院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当前缺乏全国性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更不存在全国统编的针对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因此,探讨影响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编写的因素,对于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应用英语阶段翻译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翻译教材现状

随着翻译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翻译教材的种类日益繁多,层次日益有别,尤其是在近几年,教材开始区分学生层次。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拓展课翻译教材跟其他类翻译教材应有不同。基于1949到1998年间我国翻译教材分析结果,张美芳[3]将其大致分为“词法、句法流派翻译教材”、“功能流派翻译教材”和“当代译论流派翻译教材”三种。具体来说,市面上的翻译教材有如下几类:①“理论+基本技巧+文学翻译”类教材;②“纯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类教材;③针对某类应用文体的专门用途类教材;④“翻译理论+基本翻译技巧+各类应用文体翻译技巧”类教材;⑤“各种应用文体翻译技巧”类教材。

上述市面上翻译类教材多针对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且多以文学翻译为主,层次及内容都不太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更无法满足目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市场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另外,近几年也涌现出不少针对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同小异,基本都是“万金油”式的“一般翻译技巧+各类应用文体翻译技巧”模式,缺乏针对某个行业的深入而全面的内容,更缺乏结合地方特色的内容。从地方院校学生角度考虑,要想学好翻译,真正具备翻译实践能力,一本既包含基本翻译理论和技巧,又重点涉及所在区域涵盖的行业翻译的教材是必需的,也是快速适应职场的前提。总而言之,目前市面上缺乏“融一般翻译理论技巧、行业资料翻译及地方特色为一体而又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的实用型翻译教材”。

三、需求分析理论与教材编写因素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及问卷调查等研究工具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4]。作为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Hutchinson& Water(1987年)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补充前者包含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及想学知识;后者则涉及学习环境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以及学习者动机[5]。韩瑞华[6]经过实证研究,认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需求缺乏大多表现在未考虑学生当前英语水平、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需求矛盾方面则体现为学校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及学校需求与学生需求的矛盾。

(二)教材编写因素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理论,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拓展课翻译教材在编写时应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学校需求及学生需求等因素。

1.区域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析

如果不能预测学生毕业时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无法适应市场,将面临被市场淘汰,因此“目标需求”即“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及想学知识”等内容应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地方院校的学生应以地方就业为主,了解区域市场行情,学校培养的人才终归要走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发展规划、对人才的特定需求等,对编写面向区域性翻译人才的教材的培养内容具有导向作用。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因其临近我国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天然地理位置,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调整与循环。如今,它既是贸易枢纽、消费市场,也是理想的投资地点、制造业中心、服务业市场[7]。而作为珠三角城市之一的肇庆,因地处偏远山区,落后于其他珠三角城市。随着近几年广东提出“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8],肇庆也紧随其后,大力改革,出现了飞速发展之势,不仅继续保持其国家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还积极吸收外资,加速引进各类企业,确立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等五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改造,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建设[9]。珠三角工业化的区域市场形成对企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包括对涉外企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实用性、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都有较高要求,这些都应在针对珠三角地区的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中体现,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将来要服务的区域市场。

2.地方院校的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中所包含的“学习环境条件”则主要跟学生所在学校有关,作为连接市场与学生的中介,学校肩负着把各类背景的学生对口培养为市场所需人才的重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科学的翻译教材应与一个学校的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相匹配,反映学校的需求。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0年以后升本的地方性大学都将朝应用型大学转型,增强其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职能。人才培养也将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加强校企合作,开拓实践基地,使得人才能迅速适应市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决定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侧重也将不同,因此不同院校应有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

以肇庆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地方性公办综合类本科大学,它有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十大学科,59个本科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0]。在探索非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主张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庄智象[11]认为,(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性质、学时等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教材编写的侧重点、教材内容的涵盖面、教材形式的优化等。肇庆学院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应用翻译拓展课目前只为通过四级的学生进行试点开设,分为三个大班,班级人数都在100人左右,由两位教师任教,为期一年,周学时2节,考核方式为考查。前一学期注重通用翻译知识的掌握,后一学期注重实用翻译能力的提高。由于肇庆学院的学科综合性、专业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教学素材的选取。加上师资力量的限制、大班授课的特点等,不可能像一些专科院校如法律、电力、财经、医药类院校一样开设针对某个具体行业的ESP翻译课。但考虑到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了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尽快适应企业环境,面向全校公英学生所开设的应用翻译拓展课侧重涉外企业翻译;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就业多选择珠三角城市,因此课程也涉及珠三角地区特色、企业特点与翻译项目实例。翻译教材内容编写应考虑不同培养目标对内容的要求,同时确保所涵盖内容能与学校规定的学时数匹配。

3.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涵盖的“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以及学习者动机”主要与学生的“个人需求”有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有关教材使用对象的特点及需求在翻译教材编写过程中都应予以考虑和体现。受生源质量及学校层次的影响,地方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入学时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兴趣不大。而扩招后的大班教学以及大学英语长期对基础英语教学的强调,对四六级考试的过分注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英语应用水平偏低。很多地方院校在学生通过四级之后就不再要求其继续上英语课,而没有通过四级的则一般在两年基础英语教学后也停止了英语类课程的学习,甚至有的院系都不曾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但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也不乏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感兴趣,愿意继续深造的,针对这一情况,很多地方院校实施了分级教学和拓展教学。

以笔者所在的肇庆学院为例,其生源来自广东、辽宁、山东、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山西、吉林、海南、广西、湖南、甘肃、湖北、河南、河北、江西、贵州、陕西等21个省市[10],其中教育领先的发达地区学生占少数。从2014级开始,肇庆学院将非英语专业学生按高考英语成绩分为A、B、C三级,对A级班的要求是通过四级后继续进行英语拓展课,如应用翻译、测试、口语等的学习;对B级班要求是过四级;C级班为术科班,不作四级要求。穆雷[12]认为,学生的外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及汉语表达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时,很难学好翻译。分级教学将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分离出来,使得地方院校的应用翻译教学成为可能。国内翻译教学的学者们将翻译教学分为两类[12],对于双语能力突出的学生,应侧重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具有专业背景和一定外语基础的学生,则强化其语言能力。国外类似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在翻译科技类材料时,后一类学生在实际翻译中表现更突出。而肇庆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理科兼有,学生未来的择业去向多为珠三角企业,将地方院校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集中在一起,对其进行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应用型翻译人才,既拓宽了就业渠道,又满足地方所需,还有利于地方院校以后的发展。因此,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专业背景,符合该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出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内容恰当且就业针对性强的教材。

四、翻译教材编写原则

高等学院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为[13],21世纪的外语专业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教学内容和语言能够反映快速变化中的时代;②处理好专业知识、语言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③教材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④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⑤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这些特征也基本适用于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该类教材内容应具有时代性,不应选择陈旧、过时的翻译材料。翻译不仅涉及双语的转换,还涵盖百科知识、专业知识等,教材应考虑学生背景,应有利于拓宽学生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翻译作为一门实用技能,必然要求其教材具有实践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灵活处理能力。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具有实用性,不仅应以文学翻译为主,且应选择与学生将来职场有关的材料。今天的翻译已不再是过去的手工活,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脑已与翻译工作,尤其笔译不可分割,因此翻译教材中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这个重要工具。

戴炜栋等[14]曾提出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中,要坚持外语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原则,即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地域、经济、教育等发展的不平衡,需求的多样性,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种类的外语人才。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针对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拓展课的翻译教材也要有自己的特点,应在一般性编写原则指导下,把不同的市场,以及不同的学校和学生考虑进去。笔者认为,根据上述需求分析理论,在教材编写时,可将以下十点纳入编写范围,以体现教材的市场性、技术性、区域性、认知性、真实性、全面性、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可自学性。

(一)编入翻译市场行情介绍,体现市场导向性。

(二)编入电脑辅助翻译工具、翻译网站、翻译博客、翻译类期刊、翻译资格考试等内容,提供实用知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三)编入地方特色翻译材料,体现服务地方的职能。

(四)设置理论篇+实践篇,理论篇部分除基本翻译知识外,还重点涵盖翻译过程,英汉语言文化思维异同比较与翻译,实践篇部分以涉外企业各类实用文本为主,从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公英学生从基础英语向应用英语平稳过渡,并与日后的专业英语衔接,体现学习的认知规律。

(五)编入真实翻译项目,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六)全方位编入涉外翻译各环节所涵盖的翻译材料,让学生尽快适应职场方方面面。

(七)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体现应用翻译的功能目的性,将基本翻译技巧方法与涉外企业各类文本特点及其特定翻译技巧方法进行结合介绍。

(八)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企业、走入社会,学用结合。

(九)介绍电脑辅助翻译全过程,结合实例介绍如何利用翻译软件、网络查询工具、搜索引擎、平行语料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翻译。

(十)编入口译基础知识,让学生在深入掌握笔译知识的同时,对真实职场中不可或缺的口译有所了解,以便日后水平提高时能自主学习掌握。

五、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源质量的逐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日益结合,使得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应用性翻译课程这一重大教学改革已成必然,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参与编写适合自身的翻译教材的讨论。针对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应用翻译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除应遵循一般教材编写原则外,还应基于需求分析理论,考虑区域市场、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学生背景等因素。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他们而设的翻译课将为我国将来各行业的翻译工作源源不断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后备力量,为他们而编的翻译教材应把多种因素考虑进去。

[1]董娜.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建设的现状与改革[J].北方文学,2011,(4):195.

[2]韩哲.论翻译教材中译例的编写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2004,(3):31-35.

[3]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邓跃平,陈嫔荣.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按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外语学刊,2012,(4):123-124.

[5]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1.

[6]韩瑞华.需求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取向[D].山西大学,2007.

[7]南方日报社编写组.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207.

[8]南方日报社编写组.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1.

[9]范桂玲.创新驱动助力经济发展[N].肇庆都市报,2015-06-30,(A05).

[10]肇庆学院院办.肇庆学院学校概况[EB/OL].http:// www.zqu.edu.cn/xxgk.htm,2015-11-07.

[11]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1):27-186.

[1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4]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04):9.

H315.9

A

1671-2862(2016)03-0033-04

2016-04-28

本文系2015年度肇庆学院质量工程及教学改革课题“地方院校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编号:zlgc201521)的研究成果。

李会敏,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肇庆英语专业应用型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