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玉
近年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成熟体系与独特魅力而备受普遍称赞,每个到台湾的大陆人都能感受到其区域发展现代性背后浓郁的国学文化与创意氛围。这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效的典范,堪称台湾文化治理在产业与事业方面双赢的结果。
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是其文化治理的产物。台湾“文化治理”,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是由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发生的,是在英国的影响下进行的。同时,以文化作为治理的对象,通过文化治理来跨越利益相关体的治理机制,通过知识的引导与技术的介入,强调自身文化的话语权力关系与民众主体的塑造,以最终发挥文化的政治与经济之效用。
北京是国家首都,核心功能之一是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台湾的文化治理经验,于北京而言有何借鉴、启示?本人作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考察组的一员,前往台湾进行了一周的文化创意产业调研,经过实地考察与座谈交流,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模式、成效、理念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台湾文化政策践履的核心理念与做法
台湾文化治理双赢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治理的核心理念。台湾从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起,就极力践行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公民美学运动、文脉传承和文化地方感。
首先,台湾公民美学运动是文化创意对民众个体的浸润。2002年以来,台湾文化治理在政策规划、产业扶持、凸显地方文化元素的同时,鼓励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并行的公民美学运动。
公民美学运动旨在提高公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全民行为配合行政当局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上讲,就是鼓励公民塑造共同的文化,希望激发公民对于文化的自觉性及责任心,将美的实践视为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将生活美学的价值观落实在每一个公共与个体的领域中。公民美学运动从根本上强调文化主体性的推广,是一种从根植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经历了那么多的殖民地文化统治阶段,在今天我们所到之处,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之间仍然洋溢着浓厚的中华文明气质,文脉不仅得以延续,还有效地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在了一起。
台湾地区推动公民美学策略,主要是通过区域地方感的营造以发掘地方的创意与想象力,促使社会大众更加接近文化,扩大民众参与文化的深度。“文建会”等六部门协同配合由“行政院”牵头而成立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的具体工作任务,就是积极推崇公民美学运动。所以,无论我们在公园、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空间,还是在音乐会、各式展览、演唱会或舞台剧表演等活动中,礼貌的态度和亲切的人际关系亦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显然,公民美学运动通过审美素养的提高拉近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个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文脉传承注重历史的选择与责任。台湾以文脉传承为核心理念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所面临的历史环境所决定。在世界经济竞争市场与资金、人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中,台湾传统制造业受到挑战,优势被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所取代。台湾面临缺乏特色商品竞争优势的危机,不得不另外寻找出路,而台湾因自身的独特历史与殖民地文化特征,外来文化的植入与自身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强化了台湾内在的自我文化保存重要性意识,于是,文脉传承成为台湾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之初最核心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这个协会意在建立社区文化、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的“社区总体营造”,恰恰是“社区总体营造”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注入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得台湾创意产业一直呈现出文脉传承与地方感特征的真正原因。1995年,这种意识在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期就扩展至全岛。2002年,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的子计划,通过行政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0年,台湾颁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以法律条文形式保障、以文脉传承与创意生活产品理念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倡导透过对于地方文化、环境资源与特色的寻求,发展扎根于地方土壤与地方经验的产业。
最后,地方感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制胜点。台湾以其地方感之理念有效地避免了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单一性与趋同性。地方感是一个包容性概念,是指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地方感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联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感策略,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注重彰显地方文化元素,保持传统文脉传承的流线型,让你感觉到他们的文化创意产品既带有地方韵味,也具有国际视野;既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也能品味出现代性的气质,这种发展策略使传统文化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创意成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共生环节。
以地方特色吸引人们到当地消费,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手工艺系列的文化创意活动,也适用于地方节庆民俗活动。这些体现出台湾乡镇村落主要的发展方向,如运用手工与地方素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以一种新的思维去发展产业经济,以传统、创意、个性所整合出的地方特色产品来获取游者的青睐。从整体上而言,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在与生活环境的彼此依存关系上,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魅力,发掘地方创意与特色。
北京从中可借鉴的方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北京城市的文化特质还需要进一步涵养与提炼,城市的创意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与深化,尤其当前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真正走出之前文化创意产业的粗放发展,不妨参考、借鉴台湾文化治理方面的一些经验。
第一,以国学为本提高首都民众整体文化素养,即通过文化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产业化,以美学生活理念与美学经济思维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脉传承不仅表现在城市时间与空间上,也包括民众个人内心。首都民众整体文化素养应该成为文化治理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提升民众文化修养的途径。首先,要做好民众个体的美学教育。每一个民众个体都是城市对外形象的窗口,应当透过美学观念的普及与推广,促进民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与创新参与。其次,透过文化创意产品媒介,促使社会大众更加接近文化。拉近民众与文化的距离,透过文化、艺术和产业的结合,让生活与环境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将艺术落实在生活中,扩大民众参与文化的深度。最后,推进全民参与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引导个体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活动,发掘个体创意与想象力,开发传统性、创意性的文化资源,建立基于地方休闲生活的产业可持续经营发展模式,使民众从中得到回馈,以真正理解文化创意产业和保护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文脉传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要勇于担当历史的责任,强化全民主人翁的保护意识,激发民间力量在文脉传承方面的作用。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脉。这不仅展现了自身的城市文化脉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一方面,北京在经济发展与大规模开发中自身城市文脉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现在各界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不仅要彻底改变唯经济指标的政绩观,更要建立文脉传承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策略、步骤及详细时间表。另一方面,要强化首都民众的保护意识,鼓励民众从自身做起。台湾因历史原因而更加重视自身文化魅力,北京不像台湾那样大规模遭遇外来文化侵袭,所以在文化保护与文脉传承上理应做得更好。此外,还要充分重视民间资本力量,积极引导与发挥民间力量在文脉传承中的作用。
第三,借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感的系列做法,积极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发展内生性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感及其地方文脉传承,成就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魅力。北京可借鉴台湾经验,推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计划,从地域设计角度重建地方产业。台湾五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设计特点与地方感特质,就深刻地蕴含着上述要义。它既可以继承民族文化资源与传统,也可以脱离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所出现的同质化通病。当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进入细化发展阶段,特色产业与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的道路是可行的方法,而现代创意可以成为这种内生性创意产业的核心策略。同时,运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在互联网经济思维下以美学生活价值理念去发展产业经济,以传统、创意、个性所整合出的特色文化产品来获取消费者的青睐。此外,要彰显特色文化产品的品牌力量,建立行业之间联合营销模式及回馈机制等配套制度,以特色产品凸显北京制造魅力,以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作者: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