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晔玲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爱国,几乎是人类共同的情怀。然而,要把朴素的爱国情怀提升为崇高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信念的锤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乏爱国理想与壮举。历史走到今天,当我们强调弘扬爱国主义在本质上就是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命题时,看法仍有不同。“爱国就一定要爱社会主义吗?”看来,要把“爱国”真正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祖国”与“国家”辨析
讲清“爱国”的含义需要弄清“国”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国”只是一个语素,并不能独立运用,需要与其他词相结合,成为一个“合成词”才能表达意义。因此,这才有了“祖国”和“国家”。
“祖国”最基本的解释是为一定民族繁衍子孙后代提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因此,爱祖国就像爱母亲,是一种本能的爱。这种爱,没有任何的政治含义,主要是基于人性本能的情感表达;同时这种爱具有历史传承性,是一种对土地和种族的热爱,继而形成了共同意志,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而“国家”就较为复杂。《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灭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恩格斯曾给国家下过这样的定义:“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就此可以看出,“祖国”和“国家”,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爱祖国”是一种情感、情怀,原生而不可泯灭。而在阶级社会中,“爱国家”不仅含有“爱祖国”的内涵,同时也有爱制度层面、爱阶级层面的内涵。当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是由先进阶级统治合乎生产力发展时,“爱祖国”与“爱国家”就实现了统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是“爱祖国”与“爱国家”的一致性,是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视角强调“国家”的历史维度。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当今中国,我们在公民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充分强调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说过:“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这段话既说明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区别,又突出强调了二者的统一。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当今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
在历史的推浪中,爱国主义积淀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20世纪,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相遇,并结成内在的关联,直到今天逐步实现了深度的融合。可以说,在当代中国,谈爱国主义是离不开社会主义的。
离开了社会主义就没有人民的新中国,就没有迅速崛起的现代中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只是最近的百年间才与社会主义相遇而结缘。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分析:社会主义对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中华民族来说,是切切实实的“救命”工具,而且是唯一正确有效的“救命”工具。对中国而言,这种唯一性就使社会主义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未来发展不可或缺地与社会主义连在一起,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发展中国,实现中国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我们说爱国主义,是离不开社会主义的。
离开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就不复存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内核。一个没有社会制度的国家和社会,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作为制度因素进入中国社会有机体中,成为新中国的支撑。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的性质和保障了人民的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主导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以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了深度的融合。新中国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体,必然离不开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角度看,在当代中国,我们说爱国主义,更离不开社会主义。
难道爱国一定就要爱社会主义吗?不爱社会主义,难道就是不爱国吗?这些问题是有注解的。曾有学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有些是自称爱国而又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他们中有人后来发现了一个冷酷的事实:他们瞄准的是社会主义,但击中的却是自己曾经强大的国家。他们在头脑中把苏联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分开,然后对准社会主义制度开枪,结果发现应声倒下的是自己的祖国。他们没有想到,在头脑中能分开的事情,在现实中却是分不开的。现实的中国,同样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共同体。伤害其中的一个,也就必然会伤及另一个。如果瞄准中国的社会主义开枪,击中的也是中华民族;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爱中国,但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剔除在外,那么他所爱的国家就是残缺不全的,他的爱国主义也是不完全的。
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第一,永远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上,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升华了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当今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切充分说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结出了更加丰硕、更加辉煌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所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如果反对党的领导,不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那就谈不上爱国主义。
第二,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爱国主义的主题。为实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历史使命,我们都应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当代中国人,要爱的不是死气沉沉的封建主义的“那个国”,不是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的“那个国”,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国”。当我们“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让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的时候,就要力求使自己的言行更有利于树立信心,走自己的路,去实现中国梦;力求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更加有利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力求使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三,爱国主义必须和世界胸怀相联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同时,我们弘扬的爱国主义是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爱国主义,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当今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呼吸相连。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对本民族、本国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包容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要求我们具有世界胸怀和国际眼光,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