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化名人,承续文化传统

2016-03-07 01:18许有海
关键词:鲍叔牙人文主义管仲

许有海

一、了解人物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作用,感受其人格魅力

学习人物传记,首先要了解人物生平与一生的发展轨迹,才能感受其精神,领略其人格魅力。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对政治怀有极高的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这一点,可以从《孔子世家》节选的部分得到印证。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孔子之前,学在官府,从孔子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有重要贡献的创举。节选部分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的描写,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选文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努力和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繁,但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又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较全面地展现出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处处在文中流露,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为人,不仅使其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显得亲切感人。

《管仲列传》叙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鲍叔牙对管仲非常了解,推荐管仲相齐及管仲相齐后取得显著政绩,使得齐国君民同欲,上下相亲,诸侯亲服,完成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既表现了鲍叔牙的宽容和无私举荐人才的品格,也表现了管仲“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的执政理念和“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执政能力。选文的第二段,管仲回顾了与鲍叔牙交往的情形,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来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友情,表达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扬。

《屈原列传》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评价《离骚》以“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本专题的三篇传记,无论是孔子为政治理想的执着奔波,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整理典籍传承文化,还是鲍叔牙的宽容和无私,管仲的感恩,抑或是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情操,都体现了他们高尚的节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领会历史人物的人文主义思想,继承传统文化

人文主义以人为出发点,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和创造力,关注人的自我实现。本专题的三篇传记,都体现了传主的人文主义思想,也体现了作者司马迁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继承。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孔子“仁”的内涵里,主要的两方面就是“忠”和“恕”。有了这个“忠”,就会有足够的自我约束;有了这个“恕”,就会有对别人的宽容。当然,孔子的“仁”,不仅仅指一个人应当具有的人格境界,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社会应当具有的政治理念。是公理,是正义。因而,在非常时刻应当“杀身以成仁”,而决不能“求生以害仁”。他自己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自身为“仁”,又要改造社会政治为“仁”。修自身成“仁”,他做到了;改造社会政治为“仁”,他失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的适周问礼,适其闻《韶》,跟师襄子学琴,都是为了修自身为“仁”,提升自己的价值,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人文主义的表现;他的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惠及天下更多的百姓,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修订典籍,传承文化,更是人文主义的行为。

《管仲列传》中的人文主义在鲍叔牙和管仲身上都有体现。鲍叔牙和管仲的深交,对管仲的尊重是对其尊严的维护,无私的推荐,是对其能力和价值的肯定,这都是人文主义的体现。至于管仲,无论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认识,还是“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的执政理念,还是“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施政措施,都是他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民到于今受其赐”是对他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褒扬。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人文主义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这些内容固然是政治上的,同时也是人文的,因为政治局面的改善必然是惠及百姓的。二是在屈原流放之后,仍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俗之一改也”,即社会风气的改变,屈原所希望的社会风气的改变显然是有利于楚国的和楚国百姓的。

人文主义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个时髦的词语,但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名人身上,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我们就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因此,学习这三篇传记的时候,同学们要从人文主义这个角度去感受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与卓越,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自觉地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

三、学习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从写法来说,本专题的三篇传记可谓不尽相同。

《孔子世家》是最常规的写法,选取典型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全面表现孔子的一生。《管仲列传》虽然也选取一些典型事迹,大体上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结构,但在叙述管仲的生平事迹时,主要引述管仲本人的话语,这些话语或出自管仲的自白,或出自《管子》一书。

《屈原列传》的写法与通常的传记不一样。一般的传记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传主事迹,一口气写下来。这篇传记却故意采取云遮雾罩的写法,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一些其他内容,使传记在时断时续的推移中形成起伏涨落,显得曲折婉转。

第一,叙事过程中穿插屈原的作品,以凸显他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如穿插创作《离骚》的缘起,道出屈原的忧愁苦闷;穿插《渔父》中的主客对话,展示屈原的高洁清白。这些穿插一步步把情节推向高潮,同时也勾勒出屈原思想情感发展的脉络。第二,叙事过程中穿插司马迁本人的议论,用以抒发他对屈原的同情和景仰。一论《离骚》因怨而作,可与日月争光的崇高地位;二论楚怀王的昏庸,为屈原鸣不平;三是倾诉他在长沙凭吊屈原的感受。这种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类似现代的“评传”。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但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屈原列传》的这种写法是史传的“变体”,即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司马迁是为了寄寓自己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荡然无存,要凭史料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一鳞半爪,只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这一点。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展现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四、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探究和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传记,对他们进行探究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首先我们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这三个人物的。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是先引用《诗经》的话,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然后从“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等对后世影响的角度,综合评价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管仲因为人格上有缺陷,司马迁就不作评价,只是赞扬他的才能。对于屈原,司马迁先是为他的大志不能实现而悲伤,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沉江的道路,及至读了贾谊的《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又理解了屈原的选择。

另外,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积累文言语汇和文言知识也是一项基本任务。同学们依据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可自行解决。本专题的文言知识点是被动句的常见形式,可结合课后“积累与运用”第四题在文中找出即可。

猜你喜欢
鲍叔牙人文主义管仲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鲍叔牙与管仲
品悟经典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屌丝管仲: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