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材讲析
[事件概要]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称,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深层解读]
1.阅读的真正危机。阅读的危机不是书店倒闭,不是不看书。真正的危机,一是读图和娱乐时代让读者养成的思想惰性。就本质而言,高质量的阅读是艰苦的劳动,科技的便捷与阅读的苦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二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学会选取有效信息,换言之,分辨什么是好书什么是烂书。
2.时代氛围决定了人们读书的实用性目的。在现代化发展的起飞阶段,工具性的不断增强,让人们为就业和升职不断充电,拼命学习个人的实用性知识,比如外语、会计或者司法考试。有专家肯定地表示:“这实际上是现代化发展的悖论造成的,工具性急剧增强的另一面,是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的衰落。”
3.在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上,为迎合某些人的享受需要,很多文化产业公司愈发强调视觉冲击。比如人们常说的读图时代,这种方式的确让人少费精力、感觉轻松。正是这种可视文化产品对传统阅读造成了主要的冲击,而经典传世的作品不可能都变成图画。伴随时代和价值观的变迁,现代人在阅读中更倾向于娱乐和消遣,而系统、全面、充实精神世界的阅读是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陷阱——人文精神的缺失。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基础,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阅读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民族真正进入到读图时代,其抽象思维的能力肯定会有所退化。
(二)相关链接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一些家长则认为“书籍是考生升学的阶梯”。当我们把读书的标准狭隘地定为“是否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考试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考试经验,是否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这“三个有利于”时,读书或许成了一场噩梦。于是,我们自然可以理解那些为考试而读书的青年,为什么会在考试后就把教科书一烧了之,转而又迅速地投入网络的怀抱。
2.“阅读调查”的结果让我们担忧,但另一项调查结果却令我们脸红——法国民调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网络盛行的今天,法国仍有三分之二的图书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在我国,则有半数左右的年轻人表示“没时间”或“不习惯”读书。
3.法国政府鼓励这样一种认识:阅读并不仅仅是一种隐私行为,而是要和别人的思想相遇,把自己向世界展开。因此,法国行之经年的读书节,成了倾国家之力去推动的文化盛典。同时,法国的出版系统也在尽力从技术层面增进青少年与书籍亲近的可能性——据法国《阅读周刊》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小巧玲珑可装人口袋的书,是深受15岁到19岁青少年喜爱的随身良伴。
4.20世纪80年代是阅读的黄金阶段。那时由于信息渠道来源单一,大家除了阅读,似乎也没有其他可供休闲的东西。而今天,我们可以看电视,欣赏影碟,可以上网,甚至读书、写字都可以在电脑上用键盘快速地完成。写一篇论文,我们不再需要去图书馆搬个梯子爬上爬下查阅资料,一切均可以在“关键词”的检索中完成,然后直接复制过来。这种快餐式、功利化的简单劳动,让现在的“创造”比从前的“糨糊+剪刀”更为简捷。然而,如此制造出来的文字,几乎成了千人一面的东西。我们几十年后的阅读会不会成为同一个模本的变形呢?
(三)素材运用
[应用点拨]
该组材料可以用于论述读书的有用与无用,论述真正的阅读与功利性阅读,论述碎片式阅读与经典阅读;
可以阐述读书的价值,读书与人生,读书与心灵的成长,读书与国家、民族兴旺的关系等;论述心灵的浮躁与沉静等;
还可以由书产生联想,写有关书与读书的故事、情感。
[作文示例]
1.作文题[2011年高考湖北卷]
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主题不限,体裁不限,800字以上。
2.审题立意
“旧书”是一个偏正短语,由形容词“旧”+名词“书”构成。世间之书,林林总总,分类众多。但也可以只分为两种:“新书”与“旧书”。今日之新书,即是明日之旧书。每一本旧书可能会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旧情或旧事。故行文之中,当把书之“旧”的特点写出来。还须注意旧书不等于古书。什么意思?就是说作文时不能偷换概念,崭新的《史记》《红楼梦》不是旧书,而高一时用过的课本却可以算作旧书。
若选择写人记事,可以把“旧书”作为行文的线索,通过“旧书”串联起一段段珍藏久远的故事。或波澜起伏,或摄人心魄,或奇特绚烂。此时“旧书”之作用恰如巴金《小狗包弟》中的包弟、陆蠡《囚绿记》中绿色的常春藤、博尔赫斯《沙之书》中的圣书。
若选择感怀抒情,可把“旧书”作为制文的触情点,使“旧书”成为抒写情感之源泉之依托。或睹之而忆昔,或因之寄所托,或借之而伤怀。此时“旧书”之作用又如斯特林堡《半张纸》中的那张纸,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楼阁,余秋雨《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塔。
若选择缘事析理,可以把“旧书”作为说理的导引,或阐发读书治学“求新与守旧”之态度,或指喻“新书”“旧书”转变之中包蕴的身边事、身边理,或归纳“旧书”所承载的符号意义与人文气息。此时我们可借鉴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鲁迅的《战士与苍蝇》《夏三虫》和林庚的《说“木叶”》。
3.作文
旧书
我喜欢新书,却更喜欢旧书。
新书,封面平整,棱角分明,书卷之间有股好闻的、淡淡的油墨味道。一本新书捧在手中,仿佛一个等待开启的秘密的大门,门背后到底有什么美丽风光,让我遐想。阅读前的猜测,阅读时的快乐,阅读后的陶醉——新书的好处很多。
旧书,边角上已经有了折皱了,甚至可能挨上了一些油渍了。旧书不再像早上吸饱露水的花草一样挺拔,更似黄昏有些蔫掉的叶子。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旧书。
旧书中有我的思考,我的快乐,我的悲伤。
我喜欢做笔记,在书卷的天头地角写写自己的感受。端午节为何与纪念屈原相关联?赵子龙为何能在长坂坡脱身?贾母为何对薛宝琴宠爱有加?水浒世界唯一的大侠是谁?孙悟空为何前后表现相差悬殊?高力士竟然是大唐忠臣……
我还喜欢在书卷上胡乱写些当天的事情。“天下雨了,今天送别同学,有些难过”“今天头很疼,喝了很多酒”“看到初中的同学,竟然已经结婚了”……多年之后再看到这些文字,往往让我坠入回忆之中。和友人的点点滴滴,生活的快乐悲伤,者5涌上心头。岁月让我们淡忘很多,却又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一抹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背影。
在书店里,我喜欢找书架的最下面一排或者最上面一排。中间几排大都是一些热销图书,一些速朽文字。我偶尔会买一些,免得自己落伍。但更喜欢翻找那些满是灰尘的角落,常常能发现一些罕见的好书。我的很多竖版繁体的书,都是在那角落找到的。一些书,还是80年代出版的,从书架的中间一层层移动,变成了最高或者最低,成了边缘的书,一如现在的纯文学、纯学术。
在书摊上,老板们大都会把书分出门类,标出不同的价格。干干净净的书贵一些,有前主人笔迹的书要便宜一些。我很喜欢买那些有前主人文字的书。在和作者精神交流的同时,我可以猜测当初的主人看书时候的姿态和容颜,于是,看书是一乐,遥想是一乐,同时获得双份的快乐,是多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