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树
康拉德说得好:“一切艺术首先都是同感情打交道的。”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命题人抓到了要害。命题人要求回答“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要把握诗歌尾联的情感需要再读尾联词句。“堆案无余地”之间的厌弃之情,“莫言堆案无余地”对比如此美景美宅的羡慕之情,“诗人”背后的赞美之情,“认得诗人在此间”中的羡慕和赞美之情。
作者情感自然会在诗歌的全文或隐或显。要把握诗歌尾联的情感还需要通读全诗。《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这一诗题中的对友人新居落成的真诚祝贺,“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中的羡慕和开心欢笑,“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中对美景的喜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中虚实相生下的喜爱和期待。
要把握诗歌尾联的情感还可以借助诗歌常常运用的手法。比如卒章显志,卒章显志就是作者以前文所写内容为文章主题作张本,且在文末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方法。作者往往是在文中“标其目”之后,“卒章显其志”。卒章显什么志呢?自然是显出题目中或明或暗的志,诗歌的题目是“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这其中必有赞美之情。我们可以逐句分析下去,让卒章显出的“志”在全文中找到注脚。再如对比手法的运用,诗歌的首联是有“暂开颜”,其中必有开心和躲在“暂”后面的不开心的平日心情,这让阅读者可以更为充分地捕捉住诗歌所要传达的丰富情感。手法很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等等。每一种都可以成为我们解读诗歌情感的工具。
有同学要问:有没有一种当我们实在不知道从何答起而可以选择的情感?
绝对来讲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但若相对来讲还是有的,只要我们对古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进行梳理分类就会发现,以下这八类情感是诗歌最常抒发的。第一类是忧国忧民之情,具体抒发为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第二类是建功报国之情,具体抒发为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第三类是思乡怀人之情,具体抒发为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第四类是寄情山水之情,具体抒发为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第五类是感时伤逝之情,具体抒发为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第六类是热情赞美,具体抒发为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第七类是抒发人生梦幻之感,具体为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第八类是吟唱自然,具体抒发为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美等等。
如果知道了以上八类情感范围的话,就可以根据诗句内容从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感时伤逝、热情赞美、人生梦幻、吟唱自然这些情感中筛选出符合本首诗可能的情感——“寄情山水、热情赞美新居之风景、对窦员外新居的羡慕之情、赞美志同道合者‘在此间、吟唱自然的益智怡情、抛却纷繁事务的烦恼”即可。“赞美”“羡慕”“志同道合”是阅卷的关键词。
“边塞诗的七种情感是什么?”一次专题教学研究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说出边塞诗的七种情感。
学生们很为难。
老师引导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边塞诗,一首诗一首诗地梳理。学习、复习了近十首诗终于找到了以下情感:厌恶战争、同情将士、体恤百姓、建国立业、将士报国、思乡念亲。
老师要求的第七种一直到下课也没有同学说得出来,老师很遗憾地亲自投影了出来:赞美边塞风光。
我一直在想,能否我们自己先梳理出常见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其中选择,这样效率是不是更高,同时学习的主导方向也能有效指认,学习的效率会提高起来。
于是,我们梳理出上文诗歌的八类情感: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感时伤逝,热情赞美,人生梦幻,吟唱自然。
若学生知道这八类诗歌常常抒发的情感的话,回答老师的“边塞诗的七种情感是什么”这类问题就会轻快得多。
边塞诗也是主要抒发是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感时伤逝、热情赞美、人生梦幻、吟唱自然这些情感。我们可以将老师预设的七种情感与这八种情感进行匹配,发现“厌恶战争”属于“忧国”情感范围内,“同情将士、体恤百姓”都属于“忧民”一类,“建功立业、将士报国”属于建功报国一类,“思乡念亲”属于思乡怀人一类。老师特别想获得的“赞美边塞风光”则属于“热情赞美”一类。其实边塞诗也有寄情山水的,边塞诗也有感时伤逝的,边塞诗也有抒发人生梦幻感觉的,边塞诗也有吟唱自然的。这要看你读的哪首边塞诗。
努力梳理出诗歌的情感类型,这样能够最迅速地获得思考的凭借。
梳理出的诗歌的情感类型其实也是其他主要文体的情感基础。比如小说和戏剧传递的“情”也主要是诗歌的这八类情感,它们独特的是紧抓住人心、人情、人性不放。散文传递的情感也主要是诗歌的这八类情感,难有超越的案例。
诗歌其实不只是表达情感,还在用具体的意象表达道理。上学期的一次学生关于《登鹳雀楼》的诗歌鉴赏演讲让我思考至今。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在讲演时渐次分析写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学生引用了百度诗歌鉴赏的表达。大家讨论之下觉得,不止于此。
应该还有“白日依山尽”中对时间流逝的客观提醒和不舍。
应该还有“黄河人海流”中对万物消逝的客观提醒和不舍及其隐藏着的豁达。
应该还有在“欲穷千里目”的理想感召下的“更上一层楼”的最近发展的现实态度,还有很多……
诗句是有限的,而意蕴则是无穷的。诗歌鉴赏演讲帮助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饱满甚至充满张力。原来唐诗也会在诗文间将道理说清楚的。之后,我们再读《登鹳雀楼》让我们在体会其中情味、情趣的时候,能慢慢咀嚼发掘出更多道理。
“白日依山尽”,时间的流逝正如太阳“依”着山慢慢流逝了;“黄河人海流”,何止是时间,甚至整个世界,所有一切不都是像黄河水一样“逝者如斯夫”吗?“欲穷千里目”是目标和理想,你我都是有“欲”的,想要穷尽“千里目”,是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怎么办呢?“更上一层楼”。古人很懂得最近发展区的,即便是你想穷尽“千里目”,也只是在原来基础再上一层楼而已。这让我想起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我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这恐怕也是画中的色彩与现实的色彩之间的不一致吧。面对这样的不一致,诗人以其智慧告诉世人“更上一层楼”,但诗人用“更”表达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思。这样满是理趣的唐诗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现实是怎样的现实?是时间不断流逝的现实,是万物都不断流逝的现实。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理想是“欲穷千里目”的理想,这简直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但作者依然这样表达,甚至给出了解决现实和理想落差的办法——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态度确实让人敬仰。常人不是没有理想,就是有了理想然后在抱怨现实的灰白中度日如年,或是干脆就活在理想的臆想中,少有诗人为理想更上一层楼,实现理想的具体行动。
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于诗人将情理融合在具体景物和情节中。“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开笔的自然景物就被作者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气势磅礴,令人襟怀开阔,这为下文表达续足了气势。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更是着力写意,但写得出人意料,因为作者让景物、情节本身来说说话。这样哲理与景物、情势都融为一体,天衣无缝,然后不朽。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诗人让大自然震撼自己的心灵,悟出的是关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让人抛弃浅见陋识,防止故步自封,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同时也告诉人们更上层楼,最近发展,不断发展。作者看清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提醒世人要有“千里目”的眼界,更要有更上层楼的现实态度。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两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这样表达这首诗的价值的,我觉得只说了其中一部分,主要部分还没有说到。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是对理想的真实渴望。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也许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这种让理想照进现实的共同特征。诗歌都是这样或积极或悲壮但不颓废地表达着他的思想,书写着他的胸襟。
今晨,突然觉得这首诗中竟然写了三类思想。前一、二句写的是“白日依山尽”,时间没有了;“黄河入海流”,逝者如斯夫,一切都没有了。这应该是虚无主义思想吧。第三句“欲穷千里目”分明是理想主义思想。第四句“更上一层楼”既包含着现实的理想主义思想,又包含着最近发展的思想,还包含着从苍白的现实走向更高更强更好的理想境界的路径。理想是诗人笔下的“欲穷千里目”,理想是心中的太阳,没有它就没有光明,没有它就没有能量,没有它就没有方向,没有它就没有上阵的轻装。但是,实现理想不能仅靠仰望,还要付诸行动,要进步一层,“更上一层楼”就是这样的最近进取。
这些道理是在极形象极美丽的画图中展开的。白日依山而尽,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太阳光辉,日益暗淡,静景怡美;黄河向海而流,奔腾而来,雄壮有力,雄壮之气往往存在于永恒的运动中。动静结合,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
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诗歌所表达的道理就构成了诗歌的“意”。“意”就是“意象”所要表达的“意”,“意”其实也是“立意”的“意”。“意”在诗歌中由“情”和“理”构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踏过眼前大片柔嫩的青草,几只羊羔簇拥着站在悬崖上,“咩咩”大叫,跃跃欲试。悬崖下,奄奄一息的母羊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微弱地说:“孩子们,别傻了……别……”然而,小羊羔们一个个抑制不住地纵身一跳。一瞬间,鲜血染红了大片绿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是一个寓言故事材料,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眼前是“大片柔嫩的青草”,羊妈妈和它的儿女们本应该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佳肴,过着“草”来张口的悠闲日子,然而羊妈妈跳下悬崖,已经奄奄一息,命悬一线,真是悔不当初;而小羊羔们不顾妈妈的苦苦劝告,相互簇拥着,也一个个纵身一跳,怎奈血染绿草地,葬送了年轻的生命。这究竟是为什么?材料中“奄奄一息的母羊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语道出了原委,原来好像都是“绿油油的草”惹的祸,是“羊”为“草”死。然而仔细阅读材料不难发现,悬崖上面不是也有“柔嫩的青草”吗?这样看来,错不在“草”而在“羊”了。羊妈妈和它的儿女们对身边的美食视若无睹,弃之不顾,却舍近求远,甚至铤而走险,以致葬身于悬崖之下,一命呜呼。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在利益面前没有守住内心的本分,奢望使它们冲昏了头脑,诱惑使它们丧失了理智。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在各种诱惑面前,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定力,守住纯真的本心,用理智战胜冲动,否则,必定酿成大祸,追悔莫及。这则故事寓意深刻,带给人们众多的思考,因而材料的立意也是多角度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羊到人,由故事到现实,本题可从以下几个侧面打开立意的突破口:①从羊妈妈和它的儿女们的角度:守住本心,别让奢望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葬送了美好前程;拒绝诱惑,成就无悔人生;贪欲和奢望是万恶之源;用理智打开成功之门;知足者常乐,冷静者不败。②从羊妈妈的角度:做一个合格的“领头羊”;辩证看待榜样的力量。③从小羊羔的角度:盲从的代价;善纳雅言,乐于接受他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