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建斌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同时对考生而言也是难点。做好这类题目的基础和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相对较小,而散文因为自身的特点——自然万物皆可入文,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作者所抒情感或所阐释之哲理皆是有感而发,所以考生往往不能深刻领悟文章的真谛。想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手法、语言等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其中内容、结构、主旨属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手法、语言属于对文章局部的深入探讨和分析。笔者在多年的高三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散文阅读的一种最实际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层概括法。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此做一初探。
所谓分层概括就是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大意(概括内容);然后把各段意思综合起来,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整体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详略(理清结构);最后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其意在反映或表现什么(把握主旨)。其中概括内容是基础,理清结构是提升,把握主旨是关键。
概括内容首先要分清段落的表达方式,明确概括的基本原则。以记叙为主的文段一般概括为“谁+做了什么”或“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的形式;以说明或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段,则概括为“说明或描写的对象+特征”的形式;以议论为主的文段则概括为“对什么+看法、感悟、认识或思考”的形式;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段则概括为“缘何+何情”的形式。请看下面一则文段:
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子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出于本能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关瑞《高处的灿烂》
这段文字,作者首先描写真正的向日葵的特点——自由、疏朗而不张扬、孤独而不自卑、安静地灿烂;接着议论,指出它是我们释放生命的“出口”,和野菊花,没有痕迹的飞鸟等对比,来论证“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原野上的向日葵)是我们全部的阳光”。综合一下会发现,这段文字的描写是为议论铺垫,议论是目的,因此这段文字的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原野上的向日葵(对什么)是我们释放生命激情的一个出口(作者的看法)”。
理清结构首先要明确段落的组合和语句的组合一样也讲求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比如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主要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而大多数的议论抒情散文多是逻辑顺序。其次是准确把握文章详略的安排。弄懂文章的结构之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思路和详略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理清这些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
把握主旨就是搞清作者的感情倾向、写作的目的。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的选材用材,结构和详略的安排,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选取都要服从于表达主旨的需要。经过对文章概括和压缩之后,我们会很容易发现作者的写作的重点在哪里,就不难理解主旨了。
比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我们经过概括大意之后就会发现,作者主要写了故都北平秋天的几种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北国的槐树、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方的秋雨、北方的果树,来表现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并且几次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北国之秋眷恋、喜爱的情感。在结尾作者又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又进一步深化升华了这一主旨。
当然,对于比较难懂的其他体裁的文章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阅读方法。分层概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旨之后,再去认真审读有关的题目,做起题来必然会事半功倍,考生获取一个较高的分数也就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