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丽
(山西省运城市同德医院 彩超科 山西 运城 044000)
在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此病多由颅内外血管病变引发。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确诊率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要课题[1]。为了探讨分析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近期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经头颅CT检查、病理检查予以确诊,其临床症状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颁布的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他们的年龄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1.7)岁。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7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有9例,有过度饮酒史的患者6例,有吸烟史的患者10例。本次研究排除有既往脑出血倾向及急性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并排除近期脑部受创或进行过脑部手术的患者。
我院对这40例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方法是: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为SEQV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频率设置为5~10MHz。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其颈部充分暴露出来,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取一软枕垫在患者的颈下,沿着患者的颌下角、胸锁乳突肌前缘对其颈动脉进行全方位的扫查。
观察这些患者的颈动脉血管有无出现狭窄的情况,并计算其管腔的狭窄程度。管腔的狭窄程度=(正常-最狭窄)管腔的直径/正常管腔的直径×100%。
①闭塞:患者的颈动脉血管无彩色血流通过,其狭窄率为100%。②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为70%~99%。③中度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为30%~69%。④轻度狭窄:患者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其颈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为0~29%。
我们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在这40例患者中,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的患者有15例,椎动脉发育异常或狭窄的患者有9例。对这40例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的患者有14例,其准确率为93.3%。在这14例患者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有6例,颈总动脉窦部动脉狭窄的患者有6例,颈总动脉干部狭窄的患者有2例。椎动脉发育异常或狭窄的患者有8例,其准确率为88.9%,在这8例患者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有1例,椎动脉闭塞的患者有2例,椎动脉发育异常的患者有5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欧美国家,有8%的短暂性脑缺血及1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在亚洲国家,有50%的短暂性脑缺血和30%~4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诱发的。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是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出现的危险信号[2, 3]。近年来,临床上通常使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效果不错。有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为100%。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在临床上公认的发病机制为末梢低灌注学说和血栓-栓塞学说。这两种学说都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并形成血栓,造成患者颈动脉的远端血管发生栓塞,进而出现斑块溃疡的情况。因患者颈动脉的管腔突然闭塞,其颈动脉出现严重狭窄的情况,使其颈动脉血管的血流呈低灌注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于血管内膜的一种炎性反应,斑块内的胶原蛋白因炎症反应发生溶解,进而使斑块出现破裂的风险增大[4]。
在对颈动脉闭塞性疾病和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研究发现,颈动脉血管发生轻度狭窄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颈动脉血管的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但颈动脉血管发生中度、重度狭窄的患者,其颈动脉血管的血流速度在狭窄处的近端会明显增快,在狭窄处的远端会出现低灌注的表现,且血流的速度降低。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是对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探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方法具有无创、简单、费用低、无辐射的优点,可对患者颈动脉的血管有无出现闭塞、狭窄及血管内膜有无斑块形成进行判断,并对患者颈部血管存在的血流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在临床上,定期对此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可发现其颈部动脉血管发生的早期病变,为对其进行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5]。
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的优点在于:①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在浅表位置分布,对彩超检查造成的干扰较小。整个检查在无创的条件下进行,可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观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与之相比,用CT血管造影检查对此病患者进行诊断虽然具有分辨率较高,可通过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范围、形态进行全景式扫查等优点,但是,该诊断方法在分辨斑块的性质及斑块检出率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且患者在进行检查时接受的X线照射量较大,可引发患者出现造影剂过敏等不良反应。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虽然可显示患者颈部动脉及颅内动脉血管的具体情况,并且可多平面成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在进行此项检查时仪器发出的噪音较大,检查的时间较长,患者无法耐受,而且检查结果也常出现假阳性的情况。②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空间分辨率较理想,可多方位地扫描患者颈动脉的血管,对其血管内斑块的表面、形态、大小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可有效地评估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③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可以根据回声的强度来判断斑块的种类。如果斑块为钙盐沉积性斑块,且呈稳定表现,声像图中会有类似钙化表面的强回声区。质地较软的不稳定斑块可出现脂质回声,且回声较弱。扁平斑块由少许的钙盐及纤维组织组成,此类斑块的回声呈不均匀表现。④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可以对患者颈部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进行测定,可有效地提高斑块的早期检出率。当患者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时,可损伤其血管内膜的功能,造成脂质堆积,使其血管内膜增厚。对于脑缺血症状较为明显、进行血脂检查的结果呈异常增高表现的患者,临床上应测量其颈动脉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对于内膜-中膜的厚度>1mm的患者,需警惕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可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闭塞及微动脉发育异常的具体部位,为此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此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韩景刚.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6): 1027-1028.
[2]黄志志.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的相关性分析[J]. 海南医学. 2012, 23(11): 23-25.
[3]佟丽媛,王田蔚,方乐,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9): 2137-2138.
[4]韩景刚.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6): 1027-1028.
[5]徐春影,陈简庆. 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8): 1352-1353.